大大咧咧的人作文(描述大大咧咧同学的作文)

大大咧咧的人作文(描述大大咧咧同学的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3-21 12:36:28
大大咧咧的人作文(描述大大咧咧同学的作文)

大大咧咧的人作文【一】

我们的班主任是我最敬佩的人。她二十八九岁,留着一头乌黑的短发,柳叶似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李老师像母亲一样关心着我们,她对工作非常负责任。有时候,为了我们第二天能上个好课,备课要备到深夜。李老师虽然对我们严厉,但是我觉得稍微严厉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因为严师出高徒嘛,对不对?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半学期,快要期末考试了,大家的心情都十分紧张。上课了,李老师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

“丁零零……”下课了,同学们一窝蜂似的跑出教室,早把老师的话当成了耳边风。一转眼下午到了,李老师抱着一堆本子进来,才知道个别同学连题都没抄完,便开始批评大家,她哽咽着说:“我的小宝宝生病了,在医院里输着液呢,她需要我,她需要她的妈妈在身旁陪着她,可你们呢,连这么点心也不让我省!”听了这话,我心里难受极了。

我想,李老师她多好呀,为了让我们都考个好成绩,她连自己的小宝宝也顾不上了,像她这样的好老师上哪找呀!

李老师是我最敬佩的人!

大大咧咧的人作文【二】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人值得我佩服,但有一个人的品格,使我终生受益――清洁工。

记得在寒冷的早晨,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看到一个人,那个人拿着扫帚在扫地。走进一看,原来是清洁工。就在这时候,我想:这么冷的天,清洁工在扫地,难道不冷吗?只见她穿着制服,带着口罩,左手拿着扫帚,右手拿着簸箕,刺脸的风把她的耳朵都吹红了。

她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拿着扫帚,认真而又耐心的扫着。只见她把这片赃物扫起来,又把那片赃物扫起来,这样的动作也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再瞧,她的`双手配合的多么默契呀!要是簸箕满了,就小心翼翼地倒进垃圾车里,生怕把刚刚扫赶净的地又弄脏了。倒完了,就又开始扫了。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她是多么希望大家不再乱扔赃物,保持道路昔日的干净。这时,大风吹来,把道路又吹脏了。这位清洁工无奈的说:“唉,真没办法,我又要重新扫了。”接着,又振起精神说:“没关系,我一定能扫完的!”说完又开始扫了,这回,她先把垃圾扫在了一起,又拿簸箕把垃圾扫进簸箕里。满了就用扫帚挡住口,不让垃圾掉下来,再到进垃圾车里。我想:这样能够节约多点时间,把垃圾扫完。想着想着,清洁工就把这些垃圾扫完了。我不犹自住地走进他,笑盈盈地说:“您真好!我要向您学习那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清洁工听了,眼睛笑眯眯的。

这就是我最敬佩的人。一个每天起早贪黑、默默奉献的一个人。难道这个人的品格不值得我去学习吗?

大大咧咧的人作文【三】

曹雪芹先生“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留给我们一个红楼幻梦,而我在大观园里游荡、徘徊,空发出感叹,不为“宝钗合婚,黛玉归魂”的悲剧结局,不为金陵十二钗的悲惨下场,只为两个小人物的两种结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皆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在大观园形形色色诸多人物中,晴雯虽着墨不多,出现时间不长,但她恐怕是不引人注目都不可能。作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她锋芒毕露,不仅因为她非同一般的美貌,更是她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小丫环偷东西,就连平儿这个不在宝玉房内的人也懂得息事宁人,照顾大家颜面,偏偏妥善处理后,尚处重病中的晴雯一得知,也不管任何人(包括宝玉的劝阻,坚持揭露并把小丫环赶走。有人说她刻薄,说她倚大欺小,但其实她只是恨铁不成钢啊!处在卑贱的地位,她却嫉恶如仇,她希望她的姐妹们能够洁身自好,不要落人话柄。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采取如此极端偏激的方式,让自己病上加病,又平添园中多少双敌意的眼睛。

最后在大观园的检查中,不就有人在王夫人耳边多说几句,“就看不惯她那荡样”,“穿红抹绿,这是给谁看啊!”王夫人是以晴雯太过美丽、举止不端的罪名将她赶出园,但若不是她平时待人处世太过偏激,太过直接,不顾别人颜面对做法,又怎会招致最终落得个虚名悲惨死去的结局?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同为宝玉房内四大丫环之一的袭人,与晴雯却是另一个极端。袭人做事举止得当,待人处事总是谦恭有分寸,无论对贾母,对宝玉,对园内众位小姐,甚至对下面的小丫环,她总是处处为别人考虑,因此就连王夫人也对她另眼相看,放心让她伺候宝玉。在那次大观园的抄检中,也正是她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她免遭。

只是,她谦卑太过以致没有自己的原则。宝玉出家后,她下定决心终身守节,却因没有名分而不能得偿如愿。她决意殉死,念及贾府的恩情,她不想给贾府添乱;到哥哥家中,想到哥哥对自己的好,不忍添愁;等到嫁人后,又因在新婚之夜新郎对自己的好不忍让他人财两空。最后就这样过完一生。我不知她是否会幸福,是否会想起自己当日的誓言而痛心不已。

悲晴雯,待人太过尖锐以致丧命;叹袭人,待人太过圆滑以致失去自我。她们都没有把握好一个“分寸”,以让自己安然无事又能保持自我。这是两种不同的悲剧,其根源却是一样,让人叹惋,让人深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