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力层面,我觉得也是分两方面而讲,一方面当然就是技能方面。这包括“智慧的成熟性,阐释的智力,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对世界的某种观察力”在这一方面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磨练,方能自如运用。只有上课时给孩子们正确阐述的文章、观点方能拥有阐释的智力,只有真正研究的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学的理论,方能拥有对儿童需求的教育学的理解力。而能力的另个方面,例如“自我批评的开放性,对儿童主体性的机智的敏感性,与儿童相处时处理突发事件的果断性”,则更多的是对于我们心理方面的要求。而如果本省缺乏这种心理素质,则更多地要求我们自己不断的自我要求,已达到这些“开放性,敏感性和果断性”。
我们阅读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范梅南先生的经典之作《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虽然只看了前两张,就被此书所吸引。
该书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十分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罢,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爱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而教育智慧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记得书上曾说:“出色的人的教育必须有母亲的眼神,能从孩子的眼睛、口腔和额头上,觉察幼儿心理状态的哪怕是些细微的变化。”而教育智慧也正是指教师关于敏锐地察觉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面对新的意外情况,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教育措施的能力。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一种意蕴,而在课堂之外的教育生活中,教育智慧又得到了广泛的发挥空间。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甚至要像侦探一样,利用细微的蛛丝马迹,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学生斗智斗勇,突破重重障碍,将教育进行到底。
教育是一个智慧的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应以简单、粗暴、划一的方式来做教育。让我们从此刻起,以对学生的爱为基础,多做思考,多做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智慧的教育者,成为一个能从沙子里发现闪光灵魂的教师。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转眼便是年”。进了腊月,意味着春节的脚步进入倒计时阶段,意味着要开始忙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洗旧”迎新,然后就可以备年货了。以前住老房子,年前要“掸灰”、角角落落平常扫帚不到的地方统统都要清扫,考究的还要用石灰把墙壁都粉刷一遍,再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上海人把年前这样的行动叫做“大扫除”。其中,厨房大扫除是“头疼”大事,因为厨房油腻老垢是最难洗的。
前几天在家煮面条,一锅水在灶台上烧着,我便离开去“码字”了。等到肚子饿了,想起还烧着水,赶紧奔进厨房。厨房已如浴室,水汽蒸腾,对面不见墙。立马关火,一锅水只剩碗底大小一摊水渍了。待水汽消失,发现油烟机、橱柜、四周的瓷砖墙上都像以前农村小孩的鼻涕——“挂壁”了。顿时惊喜万分:厨房“大扫除”可以这样做!
以前厨房清洗的活也曾请钟点工做过,钟点工三下五除二,很快搞好,一瓶“油葫芦”两次就用完,厨房专用清洗剂更是用量大,我得一箱一箱地备着。可钟点工搞干净后,我心里不“干净”了:厨房用具、瓷砖什么的,都不再亮丽。这还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里所有物件都罩上了化学品,特别是厨房用具。而所有化学品再怎么清洗都会有残留,或多或少都有害。有“私害”还有“公害”,家庭化学清洁剂是水污染的重要源头之一。
今年“大扫除”时,我试了一把用“桑拿”的`方法来蒸厨房。首先把门都关紧,取一大锅,注满水,倒入半瓶白醋。醋为酸性,油垢是脂肪,酸可以溶解脂肪(所有金属器皿须收起,不要接触到醋液,万一滴到,短时间冲洗亦无损)。白醋不上色,使器具更亮丽,还可以消毒***菌、去除厨房异味。大锅烧开让它释放蒸汽。20分钟后,整个厨房仿佛刚刚往炭火上泼过水的桑拿房,被混合着醋酸成分的水蒸气充满了。见瓷砖墙“挂壁”,便可关火。趁蒸汽未干,用干净湿毛巾轻轻一擦,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瓷砖上的油腻一擦即净,并且光亮如新。无毒无害又环保,我家碗筷、菜肴都放心、安全地敞开在餐桌上。油烟机等特别油腻的地方,我同样用白醋水(取用一只喷雾瓶装入自来水,倒入四五调羹白醋)喷一下,然后再擦,很容易就把厚厚的油腻擦去了。“头疼”大事轻而易举搞定,心中大喜。
成功经验“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因记之而分享之。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虽然作者在P5注释中否定了持存在主义哲学观)。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教师为何要修炼自我,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学生呢?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我、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确定性”呢?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我,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这就意味着教育的使命,就是从教育的意义上投入到儿童的工作,赋予孩子们权力,使他们积极塑造和改变自己生活中的各种偶然性。
这是作者为这“一门新型教育学的可能性”一节内容第一段总结的一段话。显然这来自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无确定性”的观点。至少我认为作者借鉴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不确定性”与“可能性”的论述。无疑这是被我们多数教育者忽略的事实,我在多年以前也未能领悟到这一点。也即,没有任何一门教育学或者教育学规律可以精确地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结果会如我们预设般准确的发生了。“意外”总在教育领域不断发生。为什么会这样?有的老师在想当然地做事情;有的老师学了一点技术,就开始依赖技术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有的老师回避困惑,采用“拖拉”的方式混日子……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一个个“固化”的教师。其中还不乏名师专家。
唯一的区别在于招数多一点,或者练就的功夫深一些。但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不确定性。推动我们前行的恰恰是抵抗“不确定性”的“天性”。教育者研究教育学规律为了什么?为了抵抗教育行为的“不确定性”。教师为何要修炼自我,是为了增强教育实践的确定性,实质也是在抵抗内心的“不确定性”。学生呢?学生自出生开始,已然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人,同样在努力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确定性”,抵抗“不确定性”。婴儿呱呱落地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抵抗不确定命运的开始。这几乎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所不同的是,在寻求确定性的路上,孩子的不同境遇缓慢而复杂地“精雕细琢”出不同的个体。
总在成功中发展的,确定性更强,自信心、好胜心、稳定感都是抵抗“不确定性”的战利品。总在挫折中发展的,不确定感更强,退缩、封闭自我、呆滞、麻木、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与挑战精神成为抵抗“不确定性”失败的恶果。事实上,孩子成长的背景与内部景观的形成远比以上叙述复杂。
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教育的实质之一是增强学生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否可以通过外在的帮助得到加强?我是非常疑惑的,因为抵抗的能力,来自主体。教育者、教育行为、教育预设都是客体。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远非我们想想的那么简单。我们首要克服的便是修补或者替代家长们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学生在互动中形成的那份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想到这里,我仍然回到了心理咨询的技术层面,我们是否首要做的是评估学生已经发展或者形成的抵抗“不确定性”的能力呢?然后评估我们自身的能力呢?在实施具体的教育行为前,是否可以进一步评估呢?
但是,这些所有的评估,是否都是为了抵抗我们教师自身内在的“不确定性”呢?那么,我们的内心景观是怎样的呢?我们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通过学生的发展证明自己?或是自身本身就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抵抗自我的那份“不确定性”呢?或者,这本身就是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结果。这句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我强调的是,我们是否应该随时反观自我,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适时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我们的初衷呢?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内在努力地探寻着“确定性”,然后,在两端之间不断徘徊以找到自己的“平衡点”。那么,我的这个“点”在哪里呢?还是先从与敬爱的师兄师姐共读一本书开始吧。
有一天,一只老山羊迷了路,它走着走着,忽然来到了一座庙里面。老山羊见里面是空的,就躺下睡着了。
正好一只狼也迷了路,大灰狼到处找家,可是太阳都下山了,大灰狼也没有找到家。大灰狼也走到了老山羊睡的庙里,因为天已经黑了,大灰狼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看见一座神像。于是大灰狼说;“你是谁?”
老山羊一看是一只狼,可是老山羊急中生智,于是他走到神像的后面:“我是上天派来收集100张狼皮的使者……”没等老山羊说完,大灰狼就急匆匆的跑了出去,忽然大灰狼撞到了狐狸的身上,狐狸拿着手电筒说:“怎么了,狼大哥?”大灰狼把刚才发生的事一五一十的跟狐狸说了一遍。狐狸说:“不可能,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上天派来的使者,走大哥,我跟你一起去看看。”大灰狼摇摇头,狐狸说:“这样吧,我们两个人的尾巴系在一起。”狼答应了。
狐狸和大灰狼一起来到庙里。老山羊又想出了一个点子,老山羊生气地说:“好你只狡猾的狐狸,我让你给我带两只狼来,没想到你只给我带来了一只,看我不收拾你。”听了这话,狼还以为自己上了狐狸的当,连忙跑了出去。
就这样和狼尾巴系在一起的狐狸被大灰狼活活的拖死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