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读书写作群刚好半个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认知突围》看完了。在这半个月中,我有时间就会翻开看看,有的段落和章节还会拿来反复看,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对此我也简单做了笔记。
《认知突围》大概有6章,章章都能让人大开眼界,告诉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知识、金钱、时间、关系和人生。这句话听起来很像鸡汤,包括这本书的名字,也颇有成功学的味道,也许你已经打算走了,但我要赶紧叫住你,没看过这本书的话,一定要看!
互联网时代,各种知识铺天盖地,随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职场宝典”。
面对新知识,大部分人的反应有两种,要么热血沸腾,连连点头,但是事后还是按照老方法,从不改进。
要么摇头怀疑:这些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行。
以上种种,都让人感慨:知道这些道理,有什么用?
但《认知突围》一书告诉我们,判断道理是否有用,有一个标准: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没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践行。
如果你真认为有用,那你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没有真懂,没有想明白道理给你带来的实际好处,要么是好处不足以吸引你。
《认知突围》的作者蔡垒磊指出: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力受限。
在书中,蔡垒磊给出四个建议:学会分解任务,衍生任务未完成的间接后果,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给自己唯一性的阶段奖赏。
下面我从心理学和个人实践心得这两个角度,说说这四个建议:
都说幸福是不比较,享受平平淡淡的每一天。但是人不可能不做比较,幸福源于比较,但是跟自己比,还是跟他人比,这是大脑能决定的。你现在觉得无法掌控,是因为你的认知格局问题。
幸福感在于不同状态的切换,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之前看了《认知突围》,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笔记。
每个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欢来判断别人花钱的标准,因为你没法体验别人能获得的乐趣,所有判断“浪费”很主观。
当你向某个特定的人寻求帮助时,得先确定在这个人内层的人脉用完了,你才能说自己在他这个点以内,搞不定了。确认内层搞不定了,才有资格向外层扩展。资源优先级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资源”,比如你的体力、脑力、钱。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这一层面被解决。比如你花10块钱可以在隔壁的停车场停上两个小时,就别打电话给你的朋友,问他的店面正门前能不能让你“堵”一会儿。
这样做的好处是,长久相处下来,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时,大概率都会遇到非他帮忙不可搞定,或连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这样,要么他坦然拒绝,要么他也不会觉得大材小用。这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力的行为,也是一种尊重他人时间的行为。
如果说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选择就是往哪个方向去的问题。
正确的社交方式是极少量的长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实情商是效果导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过灵活应对来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最终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的。
不恰当的、不顾他人意愿的行善,就是作恶。很多人在行善时遇到对方不领情的情况,都会迸出对方“不识好歹”的想法。虽然不会说出口,但其实仅是详细,就已经不是行善,而是作恶了。你想想,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快乐,强行与他自以为的别人的快乐绑在一起,当发现两者并不一致的时候,竟然不立足反省自己,反而用偏见去看待和鄙视对方,这不是作恶,又是什么呢?
真正高效的交往来源于两个拥有独立型人格的人之间的交往。他们从不以爱或关心的名义踩到对方的界内,而是只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和合作。他们会询问对方的建议,但从不对对方的决定进行干预。他们可能会请求或接受对方的帮助,但从不会为帮助对方而过度牺牲自己。
这里最终可能只有社会吸引力是可以通过自我提升而逐渐增加的,其余都是游离于我们的可控范围之外的。所以现实非常残酷,要持久地保持恋爱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谓的“恋爱保鲜”才能实现。
我们在对等社交中不仅要主动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时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运降临。
人生的最大意义在于体验,总是体验重复和相似的风景,其实在人生的时间利用率上是吃亏的。
我们该努力体验一下山顶上的风景,却不该把爬上山顶当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个独立人都无法做另一个独立的人的主,这是由我们不具备替别人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天然属性决定的。我们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帮助和补偿,但这是两码事,所有对结果的感知、情绪和反馈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既然是自己体验,“努力”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义了呢?怎么会呢?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对于会总结,会思考的年轻人来说,就是应该多踩坑,多尝试不同的环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样成长起来才是最快的。
学习也好,职场也罢,人生这场修行,就是不断提升自我格局的过程。至于社会上普遍认同的体现人生成功的东西,如金钱等,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而已。当你对世间万物的本质认知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很多东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问题,并不存在能不能的问题。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虽然看不到上层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层次。实现的方式是关闭“抵触”开关,树立推到积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确的大厦的正确观念。
扩展空间跨度的方式就是扩展自己的思维树,用白话来讲,就是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归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之内,理清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这个过程在头脑中完成有困难,可先尽可能多列到白纸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当你对事物的认知较之以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金钱是人性的放大器。我们周围很多人会被生活的烦恼、痛苦蹂躏,他们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为了金钱,是金钱奴役了他们,似乎金钱就是他们不快乐的源头。但事实上,金钱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它仅仅是放大了人性,让每个人的人性在金钱面前都得到了展现。
吴晓波说: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和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金钱本身并无道德属性,但是在当下的自由市场中,挣钱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下,谁挣的钱多,谁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就越大,于是你帮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诫年轻人要建立起挣钱就是帮人的价值观,不要羞于谈钱,也不要耻于谈钱。
年轻人该拥有怎样的财富观?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经过多年的投资所学,终于找到工作,开始自己挣钱了。那到底是该省钱呢?还是该花钱?
作者建议我们不能无节制地省钱,当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总体而言,除非你是非常进取又聪明的强能力者,否则适度积累永远是有必要的。
怎样让自己认知清晰有条理,让自己更有大局观,不随波逐流?有了这样的一个我想从书中获得答案的问题,我就会更有针对性地阅读一本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