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事实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别人身上的优缺点很容易被发现,但自身的品质却难以察觉,殊不知,自知即是大智。
有谋略的人都先从了解自身出发。与其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别人,倒不如拿一面镜子仔细端详自己。就譬如《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典型的例子,难道说曾子没有见识不懂的学习他人吗?在当时曾子是很受别人尊敬的,因为他眼里没有他人的好坏,只关注自身是否达到了所定要求,反复锤炼自己,追求心灵的一种宁静,不与别人比较,所以,曾子后来并不在意外界的事物对自我看法,一心追求自身的道,最好成了一名儒学大师。
由此观之,经常反省,审视自己的人会保持心理宁静,淡泊,专注于自己的事物。
了解自己的人,不会被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楚的认知,所以他们总能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譬如宋朝时,大文学家苏洵就有自省的好习惯,他在小时就展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四周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找他求诗求画,但他没有被这种虚无的骄傲而迷失本心,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社会浮夸的风气,所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淀下来,不断练习写诗作赋,提升技艺,并时常把自己过去的诗赋与自己新作的诗赋作对比,不断反省并拿给别人作评价,终于等到一天,别人完全看不出这两篇诗赋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出山了,上京应试,金榜题名,一时名扬天下。
为什么他能够在自己名声正盛时忽然隐退?因为长时间的自我锤炼反省让苏洵明白了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让他不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从容不迫,自省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可以看出自知者,是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住的,他们看到的是之后的长久利益。
纵观历史,不乏有许许多多所谓了解别人,有“大智”的人最后灭亡的例子,而那些懂得自省,自知的人却总是能够在纷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求其原因,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知即是大智。
自己做了小测验,是偏向小红的人,猜测我家那位是小蓝,因为他坚决不做小测验,但是看到书中红蓝大战以及红蓝对话,基本明确他乃一个小蓝也!
譬如,他说:“我发现你做事,根本就不是想做的完美,就是想尝试,想玩!我做呢,就想做到完美!”OH,GOD!多么典型的'蓝!
再譬如说,我做好了饭,乐颠颠地等着人家表扬,可是人家回来一看,厨房还没有收拾,那绝对会是一边嘀咕,一边去把厨房收拾好,然后再吃饭的人,当然仅是偶尔为之!
对我来说,这真是本强大的书,有几次想争吵的时候,想起书中的对话,就笑过去了,算了算了,仅因为性格不同。两只乌龟还不一样呢,何况人来?
当然,看完之后,我决定要把自己收拾收拾,重新上路了,顺便再立一次志,懂得坚持的力量。
假如我今天有十万元,我认为十万元应该要用在有用的.地方,像是捐钱给慈善机构,救助灾民,亦或是存在银行,以便在人命关天时,紧急使用……等,这些用途都需要我们三思而行。
但是如果你把十万元拿去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把钱通通赌光,所以就算是看到自己坐拥金山、银山,也不要兴奋的把钱快挥霍殆尽,以免像流落街头的乞丐一样在路旁乞讨,过着有一餐没一餐的生活,这就是滥用金钱的悲惨后果。
善用金钱的好处说也说不清,我们现代人也该好好的运用金钱,避免成为“月光族”,让自己后悔莫及,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拥有的花花绿绿的钞票,并且加以善用之。
俗话说的好:“不爱惜时间,就等于不爱惜生命。”由此可见,时间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重要。但,要如何把握时间,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上呢?
首先,我们要先规划行程表,写出一天中想做的事。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记录下来,就没办法有效率的完成所有工作了。
下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有效率的实行,将行程表上的`工作,一步接着一步的完成,而且要把握每一刻,让事情能更快解决。例如在等公车时可以多看点书,丰富自己的知识;休息时间可以帮忙打扫,让整个家变得一尘不染,这些正是善用时间的好例子。
总而言之,我们要好好的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就因为时间是一去不返的,所以只能把握住每一刻,不能只是想着要再拖一下,才不会一事无成。
莎士比亚曾说过:“时间的脚步,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而稍作停留。”因此,我们更应该要好好把握我们所拥有的时时刻刻,努力当个能珍惜时间并善用时间的好主人吧!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署,疾恶如仇,好善喜乐,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能人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都说这些评论是正确的。
从王珐的评论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团队中,每个人各有所长;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能将这些人依其专长运用到最适当的职位,使其能够发挥自己所长,进而让整个国家繁荣强盛。
未来企业的发展是不可能只依靠一种固定组织的形态而运作,必须视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有不同的团队。所以,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如何组织团队,如何掌握及管理团队。企业组织领导应以每个员工的`专长为思考点,安排适当的位置,并依照员工的优缺点,做机动性调整,让团队发挥最大的效能。
经理人员的任务在于知人善任,提供企业一个平衡、密合的工作组织。
一般的物没有识准,上当了,也就一笑而过,比如到市场买东西,卖家都说自己的货好,不加辨别掏钱就买,有时未免上当,避免上当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货比三家”。
特别的物,如文物、宝物,要识别它的.真假,有专家才行,但是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这种走眼,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真物看成假物,另一种是把假物看成真物。把假物看成真物没多大关系,因为做假的人手法高明,技术天天翻新,鉴定者偶尔识错,是可以原谅的;把真物看成假物,则是很丢人的事,不幸如今丢人者大有人在,那真是很悲哀的事,无论是对于那一方,都是伤不起的。
同样,鉴定一个人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坏人看成好人,(当然人不是货,不能简单地以好坏之分),另一种是把好人看成坏人。把坏人看成好人,这并没有什么,因为骗子的骗术天天进步,偶尔看走眼,并不可怕,比如我经常接到我手机号码中奖之类的短信,我还中过一部小汽车呢!看过删掉就行了。最可怕的是,因为被欺骗过,从此不再相信任何人,于是总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世界上的一切,以“坏”的心眼来看世界上一切的人、一切的事,于是看到要饭的不敢给钱了;看到老人摔倒不敢扶了;看到要搭便车去医院的重症病人不敢停车;失恋一次就说“世上没有一个好东西”……如果世事皆如此,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已经为反省自身,劝诫他人的名句。似乎知人”,“自知”在部分人心中是同等重要,可我认为只有先自知才能知人,才可以明白万物间存在的道”。
自知,是“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能够反思自己所得所失的一种能力;是五四运动中受到新思想洗礼后对自己有新的认知的一种觉醒;是焦裕禄知道自身之责任,奔波于沙海,争做党的好干部的一种红色奋斗精神。自知是能力,是品质,是精神,是通过自身去了解社会自然的关键途径。
而“道”,可为多种,是万物之间联系顺应自然,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是顺应社会,融于社会。自知,是打开,理解“道”世界的大门。
所以,自知者明道。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从自然领悟自身,又从自身领悟社会。
假如老子不自知,不愿走出国家,只愿停留在小国一隅,自己的才华没能绽放,最后便只能默默无闻。可老子并没有,当他看到“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他便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应拘于在小国一隅,自己应站在更高的舞台之上。这即是自知,老子知自己身上之才华应放眼远外,于是踏上征途。别的官员说不定自己拘于一时,享受一时,空有一满腹才华,最后沉沦在红尘中。
老子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是因为他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从自然中领悟的知识,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写下来,留给后人思考,所以他去向不一时,也不推辞,将自己的思想流遍九州大陆,从而留下千年金句,活出了人生价值。
自知不是骄傲自大,过度谦虚,而是客观评价自身。
自知不一定通过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合理的劝诫从而改变自身,它可以小到朋友之间,鲍叔牙牙和管仲,相互劝诫,从对方了解自己,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也可以大到治理国家,唐太宗以魏征为“鉴”,一个愿直谏,一个愿改变,最后唐太宗通过自知,终达到天下太平。
放眼当下,自知者并不是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改变,而是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通过自知想要达到的目标。确定目标,自知才有方向。
例如华为,从名字上看“中华有所作为”,就已经有了目标,从而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有了自知的方向,从而“山挡不了来路,水挡不了归途”的坚强精神。
可见,自知,也需要目标方向,才能走上自己的“道”。
我们要像雄属一样,瞄准目标从而自知,最后飞越于自身的道途之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