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没有停下来的念头。
陪伴我的只有成堆的作业,还有雨声。
“吱——”门开了,我无暇回头,但鼻尖却被一股清香萦绕。“栀子花开了,我摘了几只给你。”妈妈悄悄地把那盆栀子花放到了窗台,见我不言语,又出去了,伴随着那一声轻微的叹息。
门关上了,我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了。全身的敌意也放松了,刚才和妈妈争吵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倔强的我又怎肯轻易原谅她?
我望向那盆“胜利品”,仅仅两三朵花苞,绿叶映衬着这抹雪白,有一朵开的最盛,洁白的花瓣上还带着雨水,清香中混杂着清新的独属于大自然的香味,不觉中,眉头渐渐舒展。
我爱栀子花,爱她的淡雅,爱她的纯洁,爱她那能驱散心魔的清香,更爱她那卑微的身影,她是禅客,给修行人于明净空灵。它为良药,悬壶济世,造化众生,它亦是美人,惊艳于时光,温柔了岁月。
忽然记起,每年的这个时候,妈妈总会摘上几朵栀子花摆在我的窗前,无数个静谧的夏夜,栀子的清香伴随着我入眠,驱走我心中的孤单。
妈妈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如栀子般的女人,她如栀子,淡雅美丽,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妈妈也喜欢栀子,记得小时候她总爱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采一朵栀子簪头,为她也为我。
可就是这样的一个美丽优雅如栀子般的女人,与栀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爱我至卑微如尘埃。
记得无数次的争吵,都如同这次一样,总是她先低头,无数次的夜晚,她房间的灯也是在我之后才暗,对我的要求,她总是尽可能的做到……
“吱——”门又开了,这次送进来的是牛奶,依旧是那样,妈妈把牛奶往桌上一放,就往门口走去。
赶紧回头,一眼就望见了她头上的栀子花。
“妈!”
“嗯?”妈妈急忙转过头来。
“你的头上栀子花真好看。”我笑道。
久违的笑脸终于荡漾在她的脸上。
栀子,因为有你,我不再孤单。妈妈,因为有你,我不再害怕。
我才发现,不是我做你的女儿太累,而是你做我的母亲太辛苦。
最近还好吗?耳边的听筒传来熟悉的声音。
我握紧了手中的电话线,却轻描淡写的说,很好啊!没什么事我先挂了,再见。我合上电话,想起母亲说父亲很想我,心头涌起莫名的情感,望着窗外初上的灯,又回想起尘封的往事。
那是个夏天。
鸣蝉聒噪地叫个不停,微风拂过,草木淡淡的幽香沁人心脾,一泊小小的湖,湖心漂浮着细碎的浮萍,还有伶仃的初荷,父亲背着我走在行人稀少的小路,去往学校。
从小我和父亲的交流就特别少,在我的印象中他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因此,我有点不自在,这条小路是由许多小石子组成,我以前几次都被绊倒过,可说巧不巧,一块大石子绊住了父亲,可他及时扶住墙壁,稳了稳身形,缓缓挺直脊背,对我说:没事。又继续向前走去,可他的步伐却不再沉稳,我能感到他的小腿在颤抖,却装作轻描淡写的样子。父亲的汗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顺着他的皮肤,一颗颗豆大的汗珠打湿了衬衫,望着墙上的倒影,他的身子佝偻着,就像一把弯曲的拐杖,阵阵刺痛涌上心头。
偶尔经过的行人,惊讶、嘲笑的目光如同一把把尖利的刀刃,伤害着我,在我的心头留下创伤。可父亲的眼中有坚定,他不顾旁人的目光,用他瘦弱的身躯为我撑开一把大伞。
其实我和父亲都是不善言辞的人,默默用彼此的方式去爱着对方,却装作云淡风轻,读父亲这本书,就像开启一坛经年的春雨,在竹影间,挑烛烹煮一壶浓郁的珍酿,添了些思念的花瓣,放了点父爱的深沉和时光的芬芳,调和在一起,便成了让我们舍弃不下的味道。
因为你,我读懂了父爱的深沉。
当中国学生手上的课外书籍变成了JK·罗琳,丹·布朗;当中国学生只会在四大名著中寻找中国文学;当大量雷同,抄袭,缺乏文学水平的作品大量充斥图书市场……我们知道,中国文坛,危机重重!
但是,当中国文坛仿佛将要永远陷入黑暗时,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一本《明朝那些事》在国内刮起旋风,一夜间“明矾”们数以百万计。它不是玄幻小说,它不是浪漫言情,它不是惊悚悬疑;它的读者不再局限于80后90后,即使老者读起依旧赞不绝口;它告诉我们,拯救中国文坛不需要抄袭,不需要重复,只需要一种个性!
看《明朝那些事》是在高一下学期,捧起它便被深深吸引,无法放下…·当在教育局中小学推荐数目中看到《明朝那些事》的书名时,我不禁意识到,这本书已经得到了教育界乃至中国文坛的广泛认可。它的出名不在于它揭露了多少秘史,不在于当年明月的文学功底有多好,一切归根到底,就在于个性二字!这种个性,不是如宇宙般毫无边际与约束的个性,而是像辽阔草原那样虽然广袤无垠却总有尽头……
《明朝那些事》用诙谐的语调诠释着历史,它不能算作一部史书,因为真正的史书是将最真实的历史还原给后人,不加以任何人为的美化与修饰。而当年明月却将大量的个人见解与评述加入书中,在《明朝那些事》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一人娓娓道来的明朝“历史”,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这不能算是一本合格的“史书”,而是充满个性的历史故事。可是,这本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不是仅仅为了追求个性而将历史扭曲,将一切事件经过自己的主观处理后展现给读者,当年明月是通过对大量历史典籍的阅读,如:《明实录》、《明通鉴》、《明史》等,最终整理出自己较为全面客观的观点与认识的.。因此他的个性张扬而不失稳重,他的个性有理有据!当他指出郭桓案的疑点时,当他批评海瑞的不宜为官时,当他全面评析张居正的为人时,当他不再仅以正义评价东林党时…··大量的史料佐证让人无以辩驳!
这样的书如何不让人眼前一亮?这样的书如何不让人爱不释手?是的,真正可以拯救中国文坛的不是一两本玄幻,不是一两本武侠,更不是一两本言情!而是充满创新,大胆而不失稳重的个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