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的叶为单叶,互生,有叶片,叶柄,托叶无或为假托叶。叶片的形状、大小、质地的厚薄、叶裂的深浅、光泽、绒毛、叶脉、叶柄长短等,都因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异。叶的形态通常分为正叶、深裂正叶、长叶、深裂长叶、圆叶、葵叶、蓬叶、反转叶等。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菊花的特点有隽美多姿,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素雅坚贞取胜,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更爱它凌霜盛开,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
在西风萧瑟、百花凋谢、寒霜弥漫的深秋,菊花依然傲然怒放。而且西风越紧,菊花开得越是繁茂;寒霜越浓,菊花开得越是艳丽。难怪陈毅爷爷会如此赞它:“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是啊,在本性如此刚强的菊花面前,风霜又能怎么样呢?由此可以推断出菊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中国赋予菊花高尚坚强的情操,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在民间应用极广。
菊花的品种繁多,一朵朵挨在一起,各有各的特色。它们或仰或倾,或聚或散,有怒放的,也有含苞的,在风中似歌似舞,看得人都眼花缭乱了!
让人赞赏的菊花的特点和象征意义不仅有令人敬佩的顽强意志,使人赏心悦目,它还能药用呢!而且把菊花晒干后,泡成菊花茶,喝了可以使人清凉、去火,起到避暑的功效呢!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树梢飘落的那一刻, 我们就知道, 秋天来了。当一件小事在我们的心头掀起层层涟漪, 让我们有所触动时, 我才知道, 它将开启我浅浅的、迷惘的逐梦之路。
看完《筑梦路上》这本书, 我就一直在思考着这些问题: 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什么? 小小的我又能为实现我们大大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呢?又如何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在寻找这些答案的这段时间,一件事情的发生给了我启示。
那是重陽节前夕, 姑姑来看我的太婆(就是我爸爸的奶奶),同时也带来市政府发放给老人家的节日慰问金。太婆从姑姑手里接过钱, 热泪满眶激动地拉着姑姑的手说:“谢谢,谢谢,感谢政府,感谢共产党啊, 让我有生之年还 能享到这样的福气呀!”我很是不解, 心里想:不就是几百块钱吗?太婆她有必要这么激动嘛?
妈妈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 悄悄的告诉我说那是太婆在忆苦思甜呢!忆苦思甜?我迸发出了更大疑惑。在妈妈的.再三解释下, 我才似乎明白了些。
太婆今年已经是九十八岁的高龄了,出生在1918年的民国时期, 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而这近一百年的岁月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就像太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一样数也数不清。查看了中国的近代史, 1919年也就是在太婆出生的第二年 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7月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南昌起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6年长征结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太婆经历过战争年代的生死逃离, 也经历了建国初期的一贫如洗, 从有幸活命到解决温饱,再到如今能拿着政府津贴住在舒适的敬老院,过年过节不只有儿孙孝敬,更有政府给的好福利, 这些美好幸福的日子应该是她小时候做梦都不敢想的吧!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国才有家,国家好了老百姓才能有好日子过”这些太婆常挂在嘴边说的话, 也许就是她最最深的,现在的幸福生活又怎么不是太婆实现的小时候的梦想呢?
10月17日早上7时30分28秒,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了,当晚看着电视重播,我依然激动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不难发现古时候人们对于月亮的神往,想象着有一天可以到天上去, 可以到月亮上去,历经千年,中华儿女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实现了这个遥远而又艰难的梦想。
于是,我明白了: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梦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前进的方向,更是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梦想是需要你马不停蹄一直追逐的, 又是在你心里一直无法放下又不能轻易实现的那个美好愿望。而我,做为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 当前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实现更大更强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
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