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启发很大,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在盛夏中读来犹如一泓清流,洗涤着我干旱的心灵。下面就叶老先生关于写作教学谈一些我的学习想法。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以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第三,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是流水帐,是记下一天中最为可记的内容。内容可多可少。
说到写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师指导或坚持的不够。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遥不可及。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记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或一个动作,一个场景,我认识了一种花,我学会了一个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坚持下来了,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受用一生的。日记不嫌琐碎,一切皆可入记,这也就是叶老的所说的积蓄了。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笔千言。
我再说说作文题目的制定,我们老师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个单元之后,写一篇与单元内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鉴所学过的写法,但学过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别好的才会被学生自动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个句式或某个写法,很少会关注所学文章内容与所作文章内容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作文呢,我以为,只要是学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出来,作为本次作文的内容,而不必依赖于单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种写法,长短皆由学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教师再加上一些合适的要求和一些技巧,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作文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地提高,写作才有意义。
最后我再说一说写作辅导,我们老师往往会投机地认为让学生学会开头和结尾就能得高分,因为阅卷老师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损害了学生作文的创造力,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内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万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开头和结尾,不要为得高分而做无用功。
叶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语文教育家,他谈的语文教育从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体会出发,这本《语文教育论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语文的专著,对于我的语文教学会有巨大的指引作用,这些精粹的思想或许我一辈子都不能完全领会,但我会像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教学什么。从叶圣陶提出的“工具性”到《课程标准》首创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教学大纲》明言的“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层次似乎越来越高了,但老师们的操作却越来越无所适从了。这是为什么呢?
请听作者为语文学科的辩解正言,也看看他关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1、假如“统一”要如某些专家所言,必须在课堂上予以落实的话,是不是可以考虑邀请那些提出这一口号或竭力倡导、鼓吹口号的“大师”,给我们一线干活的老师们“演绎”一节规范的“统一”的课呢?当然,这是过分要求。
2、喊口号的与确立标准的之间不一致,定标准的与编教材的之间的不一致,编教材的与教书的之间的不一致,还有教书的与考试的之间的不一致,他们块块独立,互不买账。这是一个世纪难题,却交给只知埋头拉车的语文教师,既不厚道,也不负责。
3、为什么要把整个教育的价值追求或者说所有课程的共同价值,生拉硬拽,逼着我们的语文学科来完成呢?这究竟是为语文教育“减负”,还是“增值呢?
4、借用钱理群先生的观点阐述:语文教育改革最终效果应该体现在哪里?我想,是要表现为每一个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的实实在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的精神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5、喊“人文”很时髦,言“工具”也不落伍,问题的关键是,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摆正两者的位置,理顺他们的关系。至于在具体文章和教学中,怎样落实二者,多少基础,有无人文,则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6、要从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方面切入,对语言的准确性进行揣摩,对语义的深刻性进行理解,在表情达意的艺术性欣赏方面着力、探究。要专注投入地朗读,认真凝神的静思,紧紧抓住一些关键的语言点,细细地联系比较,反复地推敲体会。因此,现实的语文课堂,迫切需要用有机的“活动”和科学的“训练”来占领。唯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课堂。
7、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要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落实所谓的“人文”思想呢?显然不是。如果语文教学要变“语文”为“人文”,取代思品、历史、社会等课程和教育,既抢夺了别人的地盘,也弄错了方向和方法。
8、三位一体的新概念:——语文教材本身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语文课堂要切实开展语言学习训练,充分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价值。
9、三维目标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各学科课程的目标,而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落实和完成的目标。用三维目标来衡量和评鉴、约束和限制每一节语文课,尤其总是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认定某一节语文课的优劣高低的做法,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显然是相违背的。
10、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就语文课堂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而言,应该从过分强调情意价值的培育转而追求“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教学;就教学内容而言,应该从片面强调“量”的“拓展”转而追求“质”的精深;就学习方式而言,应该从片面强调小组“合作”转而追求个体“自主”独立的研读。
11、课程标准已经修订,但修订后的标准没有什么伤筋动骨,当然,在中国这样讲求人情的社会,指望圈中人做事时有什么大的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幼稚的期盼。那该怎么办呢?要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就只能指望我们自己。
12、语文教师尤其需要扎实、务实。扎实的专研、出正经的教学成果,乃至包括分数在内的成绩,远远要比立派别、站队伍、拉大旗、喊口号、炒概念来得重要。
读过这些,我才深深地觉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需要冷静地思索,安静地探究,需要从改变与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开始去努力。我相信,只要你是一个认真、敬业且稍有追求的语文教师,只要你按照基本的语文教学规律实施教学,你每天的天空和当空高悬的太阳必然都是全新的,终有一天你会慢慢成长为幸福的语文人。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一直很喜欢利群公司的一则广告:一列火车悠然驰行在野外,窗外的田野给视角奉献灿烂的一抹。广告说:"人生重在过程,而不是目的地。"
是呵,人生需要旅行--不受羁绊,无拘束的旅行。在旅行中褪去一身烟华,过滤都市的繁弦急管,直至心灵摆脱沉重的负累。
朋友,你渴望这样的旅行吗?我建议你到任何城市旅行,都千万别错过了一个地方--巷。
巷,是城市最古雅的胎记,是一幅古雅恬淡的水墨画,如江南深闺中的女子,婉约而含蓄地匿于都市一角,待君悄然前访。
年至15,我所访之处多矣,所见之巷,虽称不上"曾经沧海",对其中的文化,已略有睹识。
一般的巷,皆有石板铺地,或是各式的石砖,踏入小巷,便如同蓦然闯入一座世外桃源。巷中的路,是褪去沥青之味的淡雅之道。遁路前行,巷中总是十分静谧,两旁多是剥蚀粉墙,墙上偶缀藤蔓丁香,墙内便是一座小小人家了。巷内家庭院落多饰以木门一间,或是带来欧式风格的铁门。有时禁不住好奇,私窥其中,发现巷中的生活竟如此悠闲--
清晨前访,可看见耄耋老者在其中晨练,或而舞剑,或而扭身,动作总是极静的。
中午前访,或有一狗懒洋洋地趴在地上,和着午后暖阳酣然入梦。即使它发现有陌生人,也极少狺狺狂吠,与都市动辄咬人的宠物犬相差甚远。
家中的人总是悠静地做自己的事,从他们的脸上只能读出对生活安然自若的神情,而都市中特有的烦躁与功利在他们的脸上不见微毫,静处巷内,连人的心境亦能被其幽静所同化吗?
似然。在巷中漫步,你总能从一枝红杏,一棵老树,甚至一片落叶读出生命的祥和与生活本应具备的特质--安然美好。心中存留的一丝急躁早已沉淀在人家院落内的古井中,荡然无存,心中积淀下的,只有一点生活的温馨,心田中早已充溢了满满的闲适,拥有了这份闲静,我们又何愁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自我呢?巷中的人们,应是早已深谙此理了吧。
当傍晚的夕阳缓缓地滑过墙面,我悄然离去。年华飞逝,时光无痕,在巷中的每一日,都是如此的美好与短暂啊。
有时叹然,何不下会儿雨,让我在雨中拾起戴望舒先生《雨巷》的意境呢?念头一转:于巷中多时,你所领悟的与所得的还不够丰富吗?于是释然。
小巷中的旅行想必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朋友,你也一定想来一次这样的旅行吧。那么,收拾行装,来一次生命的旅行。你的灵魂将是你最忠实的旅伴,因为你们之间有一次约定,约定的地点就在小巷中……
中秋的晚上,我推开那扇粗糙的木门,昏黄的灯光安静的流淌出来,接着看见你瘦小弯曲着的背影,对着墙上的挂历,用手指着,一格一格地数着。我悄悄走近,突然从后面环住你的肩膀,“外婆,我回来了!”你转头,放下手仰起脸,看着我,眼神里刹那间绽放出光芒,“刚刚还在算时间,估摸着你们这几天该回来了!”你笑着,皱纹一道一道的。你开始忙起来,拿水果,拿你亲自烤的零食,边拿边说,“本来准备给你卤点鸡翅的,你小时候最爱吃了,天热,又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怕坏,就没弄。早知道就应该买来做的。”你急急的说道,又愧疚又自责,好像怪着自己没算好日期而亏了孙女。“本想打个电话的,又怕你们忙,怕耽误你们的时间。”你又说道,一边还把各种点心端到我手里。
黑白电视机闪烁着模糊不清的画面。看到你忙前忙后的身影,听到你口中喃喃的自责,我靠在破旧的沙发上,无法平静。外婆,你的牵挂一直那么安静,安静地算着孙女归来的日期,安顿的准备着孙女爱吃的点心,安静到不肯用电话打扰孙女的学习,安静到独自一人坚持着这份牵挂。
回老家后的`第二天上午,我搬来小凳坐在你身旁,你默默的剥豆,我做作业,你一边剥着,一边认真的看着我,拿笔盒,削铅笔,拿橡皮,在作业本上涂涂改改,我抬头撞见你的眼神,你仿佛在看一件稀世的艺术品一般,微微的笑着,满足地欣赏着。你低下头,嘴巴动动,说,“丫头,好好写字。”说得很认真,很严肃。你不会说“好好学习,”你不会说“刻苦努力”,你不会说“好好奋斗”,你会说的,你说的,也就只有四个字——好好写字。可我却仿佛读懂了你的牵挂,你牵挂着孙女的学业,牵挂着孙女的未来,牵挂着孙女的生活。你从来不会过多地过问孙女的成绩,也从来不会说出振奋人心的警句,你只有这四个字,却字字千钧!你把祖辈的荣光寄予在孙女身上,你用你独有的安静,牵挂着一代人未来与光芒。
三天的假期很快结束了,临走时,你从里屋拎出一大袋子卤鸡翅,卖力地提着,放上我们的行李箱。你又拿出一包包的野菜,一边边叮嘱着爸妈怎么煮,怎么做。终于,车轮慢慢转动,你支撑着年迈的身躯倚扶着门栏,安静地看着我,送着你绵延而又甜蜜的牵挂。
那天的行李箱很沉,满载着你的牵挂,而现在,我的心也很沉,盛满着孙女对你的牵挂。外婆,你的牵挂一直很安静,而你的爱却总在孙女的心头荡漾着幸福,从未平息。外婆,你又在数日历了吗?孙女的牵挂你收到了吗?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力求做到整体性、可行性、层次性。“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语文学科的整体要求出发,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前提,一切具体目标都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要充分考虑到课程标准要求、年段要求、单元要求、教材要求、学生实际要求等。
“可行性”指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可行,符合小学生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脱离小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一切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这样才有利于目标的落实。
“层次性”是指不同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存在着差异。国家课程标准制定的是某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是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也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要求。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