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教学写作怎样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向着更高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创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宣科、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题从哪来呢?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终于从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关注以及敏锐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所以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带来支撑点与血肉;接着,对这些材料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再对教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实在太透彻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故事讲述了小人鱼与王子的爱情故事。小人鱼终于等到她15生日时游到海面上,恰好碰到乘船的王子,不幸遭到暴风雨的袭击落入海中。
她奋不顾身的就起了王子,同时爱上了王子。为了追求去王子的爱,追求永恒的灵魂。她放弃了无忧无虑的海底生活,也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但她的爱却成为了人们歌颂的永恒。
故事最后是小人鱼为了王子的幸福,甘愿变成泡沫,那是因为有爱情的支撑着。她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纯洁的、美丽的爱情。千百年来人们为小人鱼的善良,不知流过多少泪水。
什么是美好的旅行呢?阳光、美景、民俗风情还有稀奇古怪的奇闻异事?如果你在旅途中,在拥挤的火车上,突然胃痉挛痛不欲生,而且没有父母陪伴,只有一个不知所措的姐姐,你会觉得这是个美好的旅行吗?
《美好的旅行》开篇就是来自东京的男孩子达男和姐姐在火车上遭遇的这样一个看似糟糕的事故,全书充满了川端康成的浪漫气息,让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唯美而动听,如同一首乐曲。
达男在火车上突发胃痉挛,好心的火车站长把他接到家里休养,他们结识了站长的女儿花子——一个聋哑且失明的六岁少女,“一个失了魂魄的玩偶”。她的世界几乎与外界隔绝,缺少交流,然而人最本性的情感却使得她圣洁纯净,“如同从画中走出的一般”。于是,达男和姐姐便开始充当花子的眼睛和耳朵,和站长夫人一起,艰难但快乐地引领这个世界一点一点地进入花子的感知。
于是美好的旅行便开始了。
最初,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的名字,“美好的旅行”让人充满憧憬。我不知道这次旅行的美好之处在哪里,看完之后才了解,原来这美好之处就在于生命之旅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奉献精神可以跨越视觉听觉的阻隔,以一种我们难以想象的方式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达男用自己的耐心和聪明教给花子认识数字,拼写“父亲”、“母亲”,于是花子的世界里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光,从开始的狂躁到最后她失去父亲时的令人恻然,花子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即将走出天生的困境。
在站长夫人带着花子去东京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更多的愿意为花子这样先天残疾的孩子奉献自己的高尚人群,他们的耐心和爱心无可比拟,正如海伦凯勒的老师沙利文一样,他们的奉献让另一个生命看到了自己的光芒。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花子一样身体有残疾的`孩子,他们的生活从开始就注定与众不同,难以想象,假如我是其中的一个,我的生活将会如何?我想,无论是出于幸运者对不幸者的同情还是出于一种同理心的怜悯,我们都应该奉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为他们争取一点微弱的光。
这本书故事很简单,花子的遭遇如同海伦凯勒一样,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海伦凯勒那么,它更加着重地渲染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抒情地讲述着人世旅途的遇见和付出。
如果你喜欢日本文学中的浪漫和川端康成本人对唯美的诠释,《美好的旅行》不容错过,它很短小,我相信所有人的心灵在想象到纯洁无知的花子在面对蔚蓝大海时那种满载希望的感觉时都会得到内在的升华,从而以光明的态度向着生命的美好旅途前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