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种要付出艰辛而又能体验快乐的脑力劳动,但有时又有些枯躁乏味,我们多么希望能在玩耍、游戏、谈笑的氛围中学习收获,我们可能会学到文化知识,也可能会学到科学知识、做人道理,或有所发现,或有所收获,这些都是学习。
记得四年级时,学校组织同学们进行“学玩互动”的体验活动,英语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爱乐奇,学英语”的密码卡片。据说,这是一个在游戏当中培养学习英语兴趣的网站。我一听,心里就叫苦连天,玩游戏还不能完全放松的玩?要知道,我每天玩的时间只有20分钟,我可不愿意让爱乐奇耽误我的时间。
回到家,到了每天可以放松的时间了,出于好奇,我打开了学校发的卡片上的网站,果然,全部都是英语标识的画面,就连平时玩游戏的“开始”按钮,也是英文的。“唉,先打开看一看,也好向老师交差。”我无奈的想到。我点开了按钮,一副鲜活的画面立刻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不就是我平常熟悉的游戏场景吗?绿的树,红的花,各种漂亮的人物在画面中不断穿梭,我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慢慢的溶入到游戏中,和游戏中的人物一起活动,一起挑战学习的任务,一个个难懂的英文单词好像变成了快乐的字符,我的智慧值越来越高,级别也越来越高了…,我沉浸在学习和游戏场景当中,直到妈妈的呼唤我才从画面中回过神来!
谁说不能在玩中学,学中玩呢。有时候,玩也是一种学习,让我们徜徉在有益的游戏中,既活跃身心,又有益智力!
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妈妈就先写作业还是先玩的问题争论一番。我当然觉得应该先让我尽情地玩一会,因为我已经辛苦的上了五天课了,每天放学回来就写作业,写完作业就要睡觉了,根本没时间玩,可是妈妈总以我有没完成作业的先例为由驳回我的请求。因为有一次妈妈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答应让我先玩一会再写作业,可我一玩起来就忘乎所以,作业一拖再拖,最后直到周日晚上九点多才把作业完成。妈妈忍无可忍,先用她的“三寸不烂之舌”把我一通臭骂,又使出“无敌铁砂掌”把我一顿好打。从此以后无论我怎样哀求,妈妈也坚决不为所动了,哎,谁叫我那么贪玩呢!真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呀。
其实我自己也明白要先完成作业再玩,没有心理负担,这样才能玩得痛快。可是想想,等我上完语数英的培训班,再写完老师和妈妈布置的作业,留给我玩的时间也所剩无几的时候,我就禁不住玩的诱惑,在写作业时偷偷玩。这样玩也没玩好,作业的质量也不高,成了恶性循环。
人们说孩子是成长的新苗,学习和功课是土壤和水,那我觉得游戏和玩具就是肥料,虽说肥料多了会把小苗毒死,可水太多也会把小苗淹死呀。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也请可怜一下儿女心,每天给我们留一点玩的时间吧!
玩要玩得痛快,学要学得踏实。
我视这句话为至理,虽说没有华丽词语,但却把玩与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玩与学的价值阐述得明明白白。
静静地思索这句话,你会发现玩得痛快相当难!因为在玩之前,父母会问你:作业做玩了吗?你会想哎,真烦啊,只差一点没做了。倘若回答:还有一小点没有做。父母一定义正词严地说:还不赶紧去做。就这样把你否决了,一点也不给你反驳的机会。又倘若小声地说:做完了。父母犹豫不决地放你出去玩,但你又在心里暗暗盘算怎样偷偷做作业,在玩的时候老是惦记那害人的作业。
学得踏实,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等等。但这还不够,语文讲究的是阅读面,哪怕你把整个语文书背得滚瓜乱熟,最多得30分;数学考的是你的研究能力,如果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死搬硬套,不懂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考上重高的`成功率为零;英语要求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平时不用功,怎么能优秀?正如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一样?被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困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天学得踏实,明天会玩得更痛快。
又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每年这个时候,无数的大三学生修完了大部分学分,却没有回家过暑假。他们或一头扎进图书馆,或在各种培训机构里学习,或开始报名名校的保研夏令营,这一切都为了一件事——读研。
然而,在那些高考失利、心有不甘的学霸们摩拳擦掌准备读研“翻身”时,那些本科出身普通高校、如今在名校读研的“人生赢家”们,却屡屡暴露自己的短板。他们学习踏实,有着传奇般考研逆袭的经历,却时常躲不过“出身”带来的尴尬,竞争不过那些本科来自名校的同学。
于是,这些骄傲的学霸到了名校却被动变成了“无知宝宝”:不懂的专业名词、没见过的专业设备、不熟悉的名师……种种原因也让他们开始思考,自己为何与同学有了差距。
李梓是清华大学的研三学生。平常和同学在一起,他总是不太愿意提起自己的本科学校。说起与本科学校4年的“感情纠葛”,李梓也不清楚,到底是谁亏欠了谁。
和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曾有过高考失利、痛下决心、考研逆袭的一系列经历。然而,上了清华他才知道,原来高考时与名校的“擦身而过”,带来的却是与同学在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
“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在李梓看来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就读。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大一大二的时候,老师们会说,你们还小,很多知识都不懂,等到大三再去实验室吧。”
当他要求参与做实验时,仍被老师拒绝。理由很简单:我们不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又不确定你以后会不会留在学校读研,你要是考研走了我们不是白培养你了吗?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用的!
“其实哪怕是刷刷试管,我都愿意。”李梓说。
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然而一个班几十人分成几组,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动手做实验。一个班里进过实验室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李梓已经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开始复习。到了读研究生时,他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自己还不如一个本科生。
“我没有机会尽早培养起专业兴趣,没有机会锻炼科研思维,我的动手能力也很差。虽说是本科母校带我走进了这一领域,但如今这些差距也不得不说是她造成的。”李梓无奈地说道。
而对于在中国科学院某所就读研究生的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本科毕业于华北一所非985高校的梁浩然记得:“本科时我们用的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很老的教材,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任课老师也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
有时,学校也会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大腕”过来做讲座。梁浩然发现:自己在班上成绩虽然年年拔尖,却听不懂“大腕”们在讲什么,有些专业名词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我的本科学校对于交叉学科的教授和引导也不够,比如生物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学科在本科时都没有相关课程,让我们失去了很多了解不同专业方向的机会。”这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当梁浩然和他的同学在选择读研方向时,根本不知道要报哪个专业,只能凭感觉。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不少从普通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低,使他们在本科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并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导致与名校出身的同学越差越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校,学习成绩优异、满怀专业理想的她为了“能受到名师的教诲,和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
与本科学校相比,人大的平台为熊康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一开始,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她甚至觉得,差距反而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刻苦。但她逐渐意识到,“有些东西是硬伤,跨不过去的”。
在研究方法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英文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看着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备受打击。课后,熊康忍不住问坐在身边的同学,却被告知他们在人大读本科时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强度。
事实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通过率很高,别说阅读文献,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少有过。期末有的是开卷,有的是交课程论文,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也能拿到高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