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最有力量者非学习莫属,因为很少有其他力量能像学习那样能高确定性地、持久地改变一个人,并因此改变这个人的社会关系,改变这个人的内涵定义。其他因素可能也会带来改变,比如运气,但是这些因素的改变与前者带来的改变不能相提并论,一则这样的改变确定性很低,二来改变的往往只是外在的方面,因而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一旦随性的幸运女神移情别恋,给其宠儿剩下的可能别原来还要少一些。而学习则不然,真正的学习给当事人留下与其说是改变,不如说是烙印,而且是深深烙在骨头之上的烙印,以至于它们再也无法被抹去。知识可以老化,思想可以死去,但是洞察世界的见识却是历久弥新,更重要的是被知识的营养和思想的奶酪滋养过的大脑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神经元连接变得更加紧密,脑回路更加丰富,这也就意味着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因而说这样的改变才是更本质的,更深刻的,是写入物理结构的,因而也是深入骨髓的。
正因为学习之力如此强大,也如此重要,所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就必然是一个所有人必须认真考虑并妥善解决好的大问题。而谈到学习就必然讲究一个学习方法,好的方法必然事半功倍,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可能就事倍功半,这本书就是要提供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大家提供学习能力的。这本书有两大好处:
第一、没有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
这个世界上学习好的.,或者是认为自己学习好,会学习的人很多。
所以有关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书籍资料就免不了满天飞。但是问题来了,这些东西管用吗,或者说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即使管用的话,有没有自带前提,只有符合某些条件才管用?正因为存在这样的未知属性,也就为急于寻找学习方法的读者带来了相当的不确定性,他们有可能有所获益,也有可能仅仅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依然一无所获。
而本书没有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没有简单地把特殊化的东西归结为普遍规律,而是通过科学根据对学习方法、经验和技巧进行筛选,确保书里边的每一条学习方法、每一条经验都不只是在部分人的学习实践中有效,还能够从科学的角度说清楚为什么有效,除此之外还能进一步清楚地说明按照科学实验,这样的方法如果能够做出相应的调整会更加有效。正是这样,那些原来只是个别的经验的方法,被改造成为科学加持下的方法。因而再也不会轻易浪费读者时间,更不会易于误人子弟了。
第二、没有陷入理论的漩涡。
尽管本书的一大特点是讲究方法的科学性,但是并没有因此作者就把持不住,高兴之余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冲进了科学实验的长篇大论和理论的大幅宣讲之中。而是很有定力的点到为止,做到引用理论适度而有节,所以从内容安排上就显得恰到好处,既能说明问题,不至于语焉不详,又没有长篇大论,喧宾夺主,让读者啃食那些极易导致消化不良的理论硬货。所以读起来,既可信,又轻松。
《学习之道》的作者是乔希.维茨金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又在很短的时间从零到一变成了太极拳世界冠军,他说他最大的本事不是下象棋,也不是打太极,而是学习,他有一套学习的方法论,以我看确实很有效。
有效的标准有两条:
1、能够快速入门。
2、能快速打破一个又一个天花板,不让水平停留在一个高度上不去。
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主要有三条:
1、画小圈。先深刻研究一个东西最基础的规律和原则。多对照各种情况下这些基本规律的变化和潜力,在这些规律上充分优化和挖掘它们的潜力。
2、打包。把这些基本规律组合起来,打成一个个小包,然后熟练运用这些流程化的东西。
3、制造困难。狂风暴雨中还能留下的花朵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500斤的东西都能拿起来,100斤的东西就肯定不是问题,在最困难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是最有生命力的创业者。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
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
“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于丹教授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体,学习生活中,最匮乏的。”于是,就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智者,他一直沉默不语,这时,一个人急匆匆的跑了过来,把一个消息告诉这位智者,智者说“在说之前,首先要过三个筛子。第一:这个消息是真实的吗?第二:这个消息是善意的吗?第三:这个消息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只有真实的,善意的,重要的信息,才是我们值得去学习的。这三个筛子、三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学习和选择知识的目标,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最有效的,对我们的生活大大的`提升了。
于丹教授说过,一个人,如果张开耳目,会发现处处皆是学问和知识,不一定是看到的,只要竖起耳朵,睁大眼睛,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孩子的思维是成人的老师。有的时候,孩子,也会给大人们树立一个新的坐标。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走在一起,总有自己的“老师”,有时自己缺点当中的优点!
今天下午,我学到了许许多多,我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目标,让自己张开耳目,用心发现,才会学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