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纪伯伦
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人都有几副不同面孔。
我所说的不是将良善面孔撕碎,换上恶魔面具的人,而是那些将灵魂分化为不同身份的人。
有人用他为自己定制的角色在世间活得风生水起,而有些人却深陷沼泽没办法脱身,越挣扎越想逃脱便陷得越深。
卡西莫多在无边的黑暗里祈求光明的到来,而在光明笼罩住全身时却渴望黑暗遮住他的所有丑陋缺点。他爱他的女郎爱思美拉达吗?当然是爱的,卡西莫多为了她将十恶不赦的克洛德***死,即便在此之前他一直将克洛德视为亲生爸爸。拥有上帝视角的大家自然会感动于这份情谊,“公主”与“野兽”,两个心灵同样高尚的人理所应当地被觉得应该在一块,但他却说“猫头鹰不可以进云雀的窝里”。面对他所惧怕的世界,他选择用乌云遮住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
小说《化身博士》中的杰基尔博士靠着他研究出的药物变成了他梦想中的自己,年青,有活力,可以随性地干任何事。他释放源于己人性里最恶的一面,他的***得到了很大满足,但同时他也失去了自我,成为了一只逃离牢笼的野兽,最后在忏悔与恐惧中死去。杰基尔博士拥有着双重人格,不论是作为杰基尔还是海德,他都把控不住我们的***,展示源于己埋葬在黑暗下的那一面,最后酿造悲剧。
人性复杂,但并不是不可相融。
好比你是一棵树,露于泥土表面的,生机勃勃,为了沐浴阳光而奋力野蛮成长。隐于泥土之下的,为了养料和水分努力向下延伸,最流行湿最阴暗的地方有你的痕迹。好比你是冗长黑夜里唯一的月光,有人拉开窗帘,有人打开灯,但这并不会否定你自己的存在。
你走进灰色深海,但撕裂了那层伪装又是什么,哪个也不知晓。
多副面孔只不过你的保护色,你最真实的一面隐藏在其下。而克洛德戴上面具后,邪念起,薄薄面具便好似水蛭通常吸附在他的脸上,时间久了便融进骨血里,再也摘不下来。
无论我是在黑暗中醒着,还是在光明中睡着,从来只有一个我。
我谓我,是颜色不同的烟火。
我谓我,最真实一个我。
最伟大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这个世界后依旧热爱他。
我理解教育家们,他们觉得过多的“苦难”“残酷”的故事会泯灭了小孩的纯真无邪。但真的的童真是无所畏惧的。再多的苦难与残酷在小孩心中留下的不是阴影,而是一团火——一团决心拯救苦难的火。
小孩是真的,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有鸟语花香,还有飓风海浪。王安忆是对的,虽然,教育学家也未必错了。
《楚门的世界》中讲述一个导演给男主角楚门安排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以录制一个实时真人秀。最后导演对知晓还有另一个世界的楚门说:“这是我给你的完美世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肮脏,险恶……留下来。”然而楚门拒绝了,他打开了通向真实的大门。那大家呢,大家如果是只灌输世界的温存,大家抱着对小孩好的名义任性妄为,大家与那个导演何异?外面的世界是肮脏的,但小孩是清澈的,他们需要看到可以“澄清照射世界”的故事,而不是一堵映着蓝天白云的墙。
假如小孩只懂世界的温存,会如何?当初你喂了多少鸡汤,现在他们就奉还多少狗血。20xx年某一高中女毕业生因被诈骗了九千余元而猝死。诚然这与她家庭贫寒有肯定关系。但,她从小认识的温存也有肯定的“功劳”。她不知世界之险恶,她尚未有足够的防人之心,他也从未承受过这样“残酷”的故事。你以为你给的是温存的善意,她还以了残酷的故事。
不要将残酷与苦难妖魔化,也不要将小孩妖魔化,世界没你想象的那样美好,残酷的故事未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小孩也实在没你想象的那样脆弱。不要让温室里的花朵不知晓为何沙漠中的仙人掌会长出刺来。
连“文”“质”都要“彬彬”,更何况“苦难”与“温存”?小孩认清了世界,认清了残酷,却仍旧以他澄澈的眼睛仰望月光,以他的赤子之心将这个世界深切地热爱着。这不才是难能可贵,才是大家最期望看到的么?
大家需要的是真实,它隐藏于温存背后。讲故事的人确有权利选择,但那是一把刀,慎行。
愿你出走许久,看遍真实,归来仍是少年。而故事,还是要讲真的。
她飞呀飞呀飞到了一个大海边,看见大海怎么爷爷唉声叹气地,岚妮说:“大海爷爷,你怎么了?”大海爷爷生气地说:“自从人们建起了窑厂时,就把大量废水排除到我的身边,我现在脸色发黑,身上的臭气不断增多。人们都不到我这里开心的玩耍了,你赶紧走吧。”岚妮听了大海爷爷的话,只好拍拍翅膀走了。
她飞呀飞呀飞到了一个森林,她看见大树哥哥愁眉苦脸的,就说:“大树哥哥你怎么了?”“唉,自从人们有了斧头就不断的`砍伐树木。现在呀,就掉我们的老骨头了,你赶紧走吧。”听了大树哥哥的话,岚妮只好垂头丧气的飞走了。
她飞呀飞呀来到了草地上。看见小草弟弟脸色苍白,就说:“小草弟弟你怎么了?”小草伤心的说:“人们每次都要踩在我的脸上,把我的脸踩的就快死了,你赶紧离开这里吧。”听完了,岚妮哭着说:“快来救救我的伙伴。”
听到这样的信,小朋友们重现在开始我们要保护大自然的一切哦。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邂逅西瓜虫,本是一个孩子随机观察到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跟随孩子的步伐,敏感地去捕捉孩子感兴趣的教育信息,通过孩子的自主探索活动,引领孩子真正走进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在一次由孩子邂逅西瓜虫后生成的观察认识型科学活动——《认识西瓜虫》中,我对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一些思考。
尊重和支持幼儿自发产生的兴趣和观察点,增强幼儿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皮亚杰曾经说过,如果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还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对儿童观察能力的训练。这句话虽然有失偏颇,但起码也表明了观察对儿童学科学的重要意义。巴甫洛夫的实验室里也有这样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科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观察。
案例 偶然的邂逅
雨后的早晨,小朋友跑来告诉我:“老师,地上爬出来好多小虫子。”当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西瓜虫上时,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我们将西瓜虫宝宝小心翼翼地请进用鞋盒自制的昆虫盒内,并提供给孩子人手一只放大镜。活动中,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来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如在第一次自主观察中,我们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让幼儿对观察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与印象。在第二次细致观察中,我们提问:“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来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
教师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和观察点,从西瓜虫的外形特征入手,把对活动计划的关注转化为对童心的关注,并引导幼儿在学习中观察,在观察中学习。
教师的引导
西瓜虫并不是一年四季都常见的,所以孩子并没有在意它的存在。五、六月份的雨后,是西瓜虫出没最为频繁的时候。孩子们对动物有着天然的感情联系,虽是偶然观察到的现象,但充满好奇,急切地想知道有关它的所有问题。比如,它有没有眼睛?有没有鼻子?是怎么走路的?它住在哪?它吃什么?它有朋友吗?它有敌人吗?等等。因此,当孩子邂逅西瓜虫的那一瞬间,教师就应该利用这种从生活中发掘的学习题材,促使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拉进幼儿与科学之间的距离,引导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身边的科学知识。
适时帮助幼儿形成问题,使幼儿获得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意识的邂逅以后,教师应引领幼儿去进一步触摸科学,感受科学。
案例 邂逅之后的相识
当有幼儿说出它的名字叫西瓜虫时,教师适时提出:“为什么要叫它西瓜虫呢?跟它的外形、长相有关系吗?它的名字根据什么而来的呢?”幼儿再次用放大镜进行深入观察。有的孩子说:“西瓜虫身上有一条深一条浅的花纹,象西瓜皮一样。”有的孩子说:“我轻轻碰碰西瓜虫,西瓜虫就蜷起来了,圆圆的,象小西瓜一样。”此时,答案的正确与否似乎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教师的适时引导,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先决条件。
教师的引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把围绕西瓜虫进行的观察、讨论、寻求正确答案等机会都交给孩子,引导孩子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了解为什么它的名字叫“西瓜虫”,而不是直接告知:“小朋友,今天我们来认识西瓜虫。”这样的引导主要是发展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多少。
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案例 相识后的相知
在“进一步了解西瓜虫的生活习性”这一环节,教师给孩子提供了自制大昆虫盒。昆虫盒内为小西瓜虫们创设了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的环境。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孩子猜想:“西瓜虫喜欢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并说说自己的理由。”接着,孩子们有的选择西瓜虫在“用太阳表示干燥的指示牌下”,有的选择西瓜虫在“用雨滴表示潮湿的指示牌下”,双方通过辩论的形式说出各自的理由。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在干燥的地方,因为这样就不会觉得冷。”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在潮湿的地方,因为它会怕热。”有的孩子说:“西瓜虫喜欢有太阳的地方,因为太阳晒在身上很暖和。”还有的孩子说:“下雨的时候,我就喜欢踩水,觉得很好玩,西瓜虫也喜欢有水的地方”……最后孩子在明确实验目的后,再通过亲自操作、观察,进行“西瓜虫找家的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教师的引导
虽然是科学活动,但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必要的。猜想、辩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孩子学习倾听、质疑。倾听他人的发言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至于质疑,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儿童总是在还没产生疑惑的时候就先得到了答案,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的需求。如果儿童在任何时候都依赖从成人那里获得答案,那么,他们对所有事物的解释都缺乏自己的想象和理解,他们就会彻底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失去成长的自信。因此,养成质疑的习惯对于幼儿自信心的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其次是多种表达方式。此环节主要是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观察中的做法、想法和发现。有的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把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的方式记载下来;有的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在此次活动中,通过观察和游戏,幼儿理解了“蜷”这一现象,从而大胆地用动作、体态来表现自己的观察、发现等等。
无论是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还是多种表达方式的培养,出发点都是为了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学习,从而习得与他人不同的经验。
支持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开发、生成和深化教育内容
与西瓜虫的相逢、相识到相知,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空间,使孩子能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知识经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自我成长,自我提高,自我发展。当然,怎样引发幼儿后续的探究兴趣,使孩子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兴趣与期待,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思考。
案例 相知后的期待
活动即将结束,教师抛出了一个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你还希望知道有关西瓜虫的哪些事情?”这下,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活跃起来。有的问:“每只西瓜虫长得都是一样的吗?”有的问:“哪个是西瓜虫爸爸?哪个是西瓜虫妈妈?”有的问:“西瓜虫会说话吗?”有的问:“西瓜虫的家是什么样子的?”还有的问:“西瓜虫会生小宝宝吗?”等等。多么富有想象力的问题啊!“这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一一解决,那我们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查查百科书,上网去找找,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关于西瓜虫的秘密,对吗?”
教师的引导
“有关西瓜虫,你还希望知道什么?”这个问题,你说它是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也好,是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也好,是拓展幼儿的经验也好,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关注幼儿的需要,始终使幼儿对身边的事物保持高度的兴趣,并期待下一次的邂逅。
邂逅无处不在,它不分地点,不分时间;邂逅是一种偶然,更是一种发现。教师只要适时引导,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到孩子手里,就一定能引领孩子真正去喜欢观察、善于观察、学会观察并期待观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