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哒哒哒……”这是从外公房里传出来的缝纫机的操作的声音。
“嗞”的一声,我打开外公的房门,问道:“外公,你在做什么?”外公专注的盯着手上的活,语重心长的说:“给你补你那最喜欢的外套,你的那件粉红色的外套。”不一会儿,那件粉红色的外套就被外公的“巧手”修补完毕了。我接过外套,在外公脸上“吧唧”的亲了一口,说:“谢谢外公!”外公看着我,会心一笑。
说起外公,他那个年代条件不好,而且年纪轻轻就与一群朋友一起结伴出去打工。外公什么都干过:开药店、邮递员、卖书画……为了维持生计,总是忙忙碌碌的。印象最深的是,外公说他最喜欢且最得心应手的,就是缝纫了。当时外公的妈妈就是靠缝补东西养活外公与其他的兄弟姐妹。后来,外公追外婆也是靠缝纫这项技能虏获她的芳心的,所以缝纫对外公来说是有特殊意义且从未放弃过的。
很快,我就要回深圳了。外公在我临走之前,连夜赶了件玫红色的衣服,有很多扣子连结在一起,看起来特别喜庆。外公说:“这件衣服等你虚岁15回你爷爷奶奶那里出花园的时候穿(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我做的很大件,怕你长的太快了!”我永远都忘不了外公慈爱的眼神和那语重心长的语气。外公的眼睛里仿佛有无穷的宇宙让我深陷不已,脸上的皱纹和眼角的鱼尾纹似乎在告诉我:外公老了。我接过衣服,亲了亲他,就与他告别了。
今年我刚好虚岁15,便回老家“出花园”去了。那天来了很多的亲戚朋友,吃了很多美味的菜肴,当所有人祝贺我成人时,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我穿着外公亲手为我做的这件红衣裳,却无缘给他看看我穿这件衣服的样子。
愿剪天边的彩虹,搭一座桥;家乡的水,静谧的月;袭红衣的女孩,沐浴裸露的灵魂;时光苟延残喘,无可奈何;愿踏上天边,深拥那墓碑;忘不了,那慈爱的眼神。
我暂搁下笔,转望窗外叆叇,稀落而柔和的日光穿云而下,宛若母亲慈祥的眼神。时光风华不了那段不需言语的情谊,爱渐变成了永恒……
月考早已告一段落,可心头之阴霾却不曾挥散。我如同一叶折帆之舟,漫无目的地在海面上打转。
依稀记得月考前母亲一双充满了信任和蔼的眼睛。可我并不优秀,无奈只拎回一张“满江红”的回信,不甘,又无可奈何。回到家中,迎上来的是母亲笑意的脸庞,看到灰头土脸且无比颓唐的我,母亲似觉悟一般,但不改笑容。
“老师不欣赏你的卷子?”
“考砸了就砸了……”
“没关系。”
“下次还不是一样?”
母亲俯下身,凝视着我,双目堂亮,直打在我心头之上:“儿子,你不是很喜欢朱军的主持吗?他曾在讲演时提及过:‘成长就是跌倒后爬起的过程,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爬起来,就是经验;爬不起来,就成了灾难了。’妈妈相信你。”
我怔住了,我与母亲对视,仿佛在与一汪清水交谈。一颗颗石子丢下去,激起我内心的涟漪,如同烈酒,醉了我。
母亲又说:“妈妈知道你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学校,那里的老师、同学们都很出色。而且妈妈也清楚你不会在芸芸众生中埋汰自己。你的努力会化成成长的火花。到时候,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话毕,母亲便起身,将我扶起,给予我一慈爱的眼神。我却不记得是什么,只朦胧忆得母亲大致的话,唯一不变的是母亲的信任,那双明目烙印在我心中……
其实,当我们驾驶着小舟驶向大海深处时,总会有一处港湾,在起点等待着我们,等待着给予我们关爱与温暖。在我们的小船顶不住浪与风的冲击与摧残时,记得回头看看。因为这港湾会以永不疲倦的姿态迎接我们的归来,给我们以鼓励,并企盼我们的下次出海。这,便是我们的母亲。
难忘那慈爱的眼神,使我重新振作面对失败与挑战;难忘那慈爱的眼神,蓦然回首,才发现您在等我,没离开过;更难忘那无垠的母爱,当我逆水行舟,您在我左右,推着我走。
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1888年作为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提纲第八条)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对比了新旧唯物主义,指出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当作实践改造的对象,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这也是旧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费尔巴哈虽然也讲实践观点,但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认为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则是“犹太人营商牟利的活动”。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思维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把主、客观统一起来,确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借用“思维的此岸性”概念,强调了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第二部分揭露旧唯物论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纲要。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观。马克思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者。马克思批判的不是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本身,而是片面机械地理解这种决定作用。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揭露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从中引出在实践中改造世俗社会的革命结论。指出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及其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且提出要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对“世俗家庭”进行革命的改造。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的理性直观,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改造现实联系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结论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所以,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环境和人的关系,更不能揭示宗教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和旧唯物主义有着基本区别的新唯物主义,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又把它们看作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并认为这种活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这就是马克思在哲学领域中实现的变革之所在,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新世界观的基本内容。
作为总结的第三部分揭示了新旧唯物主义对立的社会基础、阶级根源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对新旧唯物主义原则区别的阶级基础进行了归纳,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以及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里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在提纲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创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风起,有我淡淡的思念;云起,有我绵绵的牵挂。永远忘不了那熟悉的面孔,永远忘不了那慈爱的眼神。阿婆,不知道您现在过的怎么样,是否一切都好?
桂花树下,月影摇曳。桂花树的叶子发出声声轻柔的声响,像是唱着一曲摇篮曲。我和阿婆手摇蒲扇,坐在老家门前树下纳凉。
月光下,我问阿婆:“阿婆,记得我幼时的月亮吗?”阿婆轻启双唇:孩子啊,记得你小时候,那每个有月光的夜晚,你都要拉着阿婆的手,来到这棵桂花树下,缠着阿婆给你讲嫦娥的故事,身旁的桂花树见证了你听到嫦娥孤独时的忧郁,远处的月儿记下了你听懂故事时的微笑……我细细回忆着阿婆的讲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往事历历在目。
月儿圆了,抖下丝丝银线,月光下,我问阿婆:“阿婆,记得我童年的月亮吗?”阿婆轻启双唇,眼神中多了一份慈爱:孩子啊,记得这条通往小学的小路吗?以前的每个清晨,我都会牵着你的手,来到这棵桂花树下,替你整理好衣服,系上鲜艳的红领巾,然后在桂花树下看着你一路雀跃而去。每当晚霞漫上西天时,桂花树下都会站着一个身影,不断地朝这条小路张望,那是阿婆在等你回家。
我闭上眼睛,脑海中的那张脸渐渐清晰,依旧是那慈祥的面孔,依旧是那慈爱的眼神,只是岁月的年轮无情的碾压在她的脸上,是那原本光滑的皮肤出现条条皱纹,是那原本乌黑的头发出现丝丝银发。记忆中的桂花树,已如此高大挺拔,而我的阿婆,我最亲爱的阿婆,您却在慢慢老去。
视线逐渐变得模糊,“啪”“啪”泪水滴落,无情的打在桌子上,思绪也随之被打断。如今的高楼大厦,已取代了过去的静谧,月光下也再也找不到那棵桂花树。但阿婆那慈祥的面孔,那慈爱的眼神,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写在1844—1847年笔记里的。整个《提纲》非常精炼,一共十一条,总共不过千余字,但是它所揭示的社会思想和哲学观点却丰富而深刻。恩格斯对《提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强调了实践的观点以及人类的本质和真理与感性的区别和联系。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是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不能离开实践的思维去争论人是否具有现实性。《提纲》的第六条明确说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否定了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提纲》带有鲜明的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思想,马克思辩证地看待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一方面,人的成长是受环境和教育影响的,另一方面,环境也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概括而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从总体上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直观性的缺陷,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唯物主义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第二,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以及从这种观点出发对宗教所作的批判,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揭露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脱离、互相对立的,并深刻分析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根源;第四,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消极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作为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唯物主义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理论上解决了改变世界的要求,这一点将唯物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