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叙文的常用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通常叫做顺序。顺序的段落层次跟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顺叙的使用最为广泛。例如《散步》、《金黄的大斗笠》、《我儿子一家》。
(2)倒叙。倒叙就是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倒叙并不是由“尾”至“头”的整个的逆叙,而是局部的“倒插”。一般说来,情节曲折、复杂的事情才须倒叙,如果中心明确,材料简单,事情发生的时间较短,就不必用倒叙。例如《背影》、《父子情》就运用了倒叙。
(3)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接叙原来的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羚羊木雕》。
(4)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待,这种写法通常叫补叙。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不是死板的方法,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灵活运用
二.说明文
1、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2、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3、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4、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平实性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使人读了就能明白。如自然科学的各类教科书、技信息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文艺性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用借助一些修辞方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或阐述事理,使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例如:《核舟记》、《恐龙》。语文课本上的《中国石拱桥》《海底世界》、《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等。
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敬畏自然》、《大自然的语言》。同程序说明文一样,写作事理说明文也需要遵遁三个原则;①了解事理。可以通过亲自观察研究或是查阅资料来了解事物的道理。只有自己先弄懂了道理,才可能向别人介绍;②安排写作顺序。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首先是逻辑顺序(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逻辑顺序不但要运用在段落关系上,句子之间也要按照这种顺序来写;③选用合适的使用方法。
区别:依据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物。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因此,不管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求作者对说明的对象进行真实的介绍,这其中,我们不乏感受到文中的科学精神。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而事理说明文是对道理进行详细介绍的文体形式。区别是前者针对事物,后者针对道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你要说明的事物。
心灵的选择
小草之所以青翠欲滴,是因为有雨露的滋润;鲜花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有阳光的沐浴;大树之所以枝繁叶茂,是因为有大地的汲养;而我之所以马到成功,是因为有第一次的温暖慰藉。
那是七年级新学期的第一天。那天狂风呼啸,天黑压压的一片。“叮铃铃~”,我踏着铃声一溜烟儿的小跑,气喘吁吁地跑到新教室。我用好奇的目光打量着“崭新”的同学。突然在茫茫人海中,锁定了一个“目标”——老同学,我的死党。真是新学期,新气象。她都长变样了。我们紧紧相拥,便又攀谈起来。
没一会儿工夫,我们新任的老班。他黑黑的皮肤,高高的个儿,眉宇间闪烁着即晶莹透明的东西。他快步走向讲台,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串。但我指拣重点得听,好像是要做自我介绍。“啊”我惊讶地说“晕”。
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耳畔传来一阵声“下一个”我还没反应过来,死党推了推我,用只有我俩才能听到的声音说:“归你了”。“啊”“哦”。我一惊一乍。
同学们齐刷刷地看着我,我在同学们烈火一般灼灼的.目光下,迈着小碎步,“艰难”地向那近在咫尺的讲台走去。心里犹如揣了个小兔子似得“怦怦”乱跳。
站在讲台上,我的俩腿抖得直发颤,面部表情只能用“囧”来形容。我应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支支吾吾地用只有蚊子般得声音说:“大……家……好,我……叫……”我顿时山穷水尽,硬生生地站在讲台上。下面炸开了锅,我的脸上像熟透的柿子,凛冽的风,在不停地掀着我的衣角。我不由自主地抱紧了身体。我的目光游离在一张张看热闹得脸上,我的心刹那间凉到了极点。
突然我的目光定格在了一处——老师。老师微微地点头,眼神中透露出某种坚定,我瞬间感受到了力量,当我正准备出声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刚刚还人声鼎沸的教室,此刻已鸦雀无声。台下的同学们,正聚精会神地望着我,着实是一副看戏的样子。看到这儿,我瞬间又成了泄气的皮球,在我转眼之际,我对上了一双熟悉地不能再熟悉的眸子。它似乎在对我说:“相信自己,加油,你是最棒的!”
眨眼之间,我感受到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流淌。一张无法抗拒的力量正在充满我的胸膛。我滔滔不绝地说道。最终以我的招牌笑容结尾。不久便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掌声。看着老师露出的欣慰笑容,看着死党对我的频频点头,看着同学对我的默默赞许……
那一刻,我心里春暖花开。
运用情景再现法,将司马迁遭遇厄运的情景再次展现在读者面前;运用心理刻画法,将司马迁为正义而替李陵辩护的心理通过作者的窥视刻画暴露出来;运用联想法,将司马迁当时想到的一些具有相同命运的历史人物屈原和伯夷、叔齐的遭遇展现出来;让读者明晰司马迁何去何从的思想动态。综合运用多种素材组合的方法,可以使文章内容丰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