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中,我阅读了这本充满哲理的童话——《小王子》。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个永远不想长大,也不会长大的小王子。
小王子居住的星球很小,虽然住所很小,但带给小王子生活的乐趣却很多。尤其是小王子的那枝玫瑰花。玫瑰花骄傲又美丽,用自己独有的柔情眷恋着小王子。小王子深深地爱着她,但是敏感的小王子因为一次恼怒面对玫瑰花的爱产生了怀疑。于是小王子走了,离开了他爱的星星,离开了他爱的玫瑰花。一段忧虑的旅程从此开始。
飞行员圣凯克苏佩里6年前因飞机故障迫降在撒哈拉沙漠,在沙漠的那段时间他遇见了小王子,交谈得知小王子来自另一颗星球。圣埃克苏佩里很是兴奋,接着小王子又向圣埃克苏佩里讲述了自己星球上和另6颗星球上的一些事。其中小王子拜访的6个星球上先后遇见了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商人和爱点灯的人。其中点灯人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点灯人居住在所有星球最小的一颗。星球上只能竖起一盏路灯和住一位点灯人。小王子怎么也想不通,在这天空一隅,一颗无房无居民的行星上,路灯和点灯人有什么用。小王子感觉这个点灯人挺荒唐的,至少相比那个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和商人是这样的;不过每一次的点灯仿佛在天空中又诞生了一颗星星或绽开了一朵花,当灯熄灭时,又似花儿或星星入眠。这颗星星每分钟转一圈,这可累坏了点灯人,他必须不停地点灯和熄灯,但这也值得我们学习,那些为了自己而不为他人着想的人得不到幸福。
点灯人为他人点灯,照亮前程,这种执着和献身精神,值得点赞!
想一想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点灯人”,比如每天天未亮就辛勤劳作的环卫工人们,他们的工作又脏又累。但他们从来不抱怨,一心一意地帮助城市“美容”。虽然也有些人抱怨自己的命运如此坎坷,可看到市民走在大街上发自内心的赞扬微笑时,他们也忘却了之前的抱怨,比之前更加充满了力量,再次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来。
《小王子》是一部童话,一部写给儿童的作品,写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们”。这本小说的语言简单、纯洁又哀婉惆怅,简单明了的语言写出了令人感动、富有哲理的韵味。这也是一本可以在任何年龄让自己再感受一次纯真的爱,再为纯真的爱感动一次的书。
亲爱的读者,赶快拿起这本书也读读吧!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读后感?
焦糖布丁,虽是甜点,但最先入口的是薄脆焦糖的那丝苦涩。正如《小王子》,包裹着成人童话的馨香外衣,慢慢读来却总有淡淡一股苦味。不是振聋发聩式的犀利揭露,也不是气若游丝消极***。就像孩时外婆的歌谣,轻柔缓慢,却总余音袅袅。你熟稔它所影射的所有不美好,尤其是由小王子这样一位无邪的孩子发问时,迎着那稚嫩单纯的目光,你的委屈与惊愕,你的焦灼和不安,你的愤世嫉俗,心慌意乱,甚而张牙舞爪的虚张声势和气急败坏的择道而亡,都慢慢抽丝剥茧,零零落落成一滩无望,一声长叹。但是,感谢这位忧伤的小小王子,单单是他的存在就给了我们这无尽苦涩中的一丝回甘。
电影版的小王子,有预料之中的失望,也有预料之外的情有可原。无法完整再现原著的深刻意蕴和过少的意境留白似乎是所有改编作品的通病,而改编的后的影视作品,作为对原著的二次创作,通过可视化的形象,辅以配乐、色彩等其他多种元素,不可避免的地融入了制作人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但同时也有可能在未读过原著的观众脑海中形成先入为主的理解进而缩小观众的想象空间,甚至可能抹***一部好的作品通过文字造就多重回响的可能性。单单就再现原著主题来说,这部电影是忠实和成功的。相比按部就班的转述原著故事,小王子长大了,长大就意味着遗忘,而小王子的遗忘是最无法接受的。因为这是所有被压迫着的现代人最后的安息之所。可如果就连小王子都忘记了他要守护的玫瑰花,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摆脱现实的桎梏,还有什么必要来奔走呼号,来坚守自我?
童年所代表的人性自由应当是高于所有成人算法的至尚存在。这是《小王子》似有若无的哀伤笔调中所折射出的关键一点。在将暮就暮的时分,小王子带着不再沉重的躯壳,踏上回家的旅程。原著里最终明白的爱的真谛的小王子是否真的回到了玫瑰花身边不得而知。影片里,找回了童年记忆的小王子回到了自己的星球却发现玫瑰花已经凋零。正如每个人的人生之旅,我们总是一路找寻一路丢失,在被效率至上的教条推着向前走时,抛弃掉所有无用的负累。回头望时,却发现早已记不清小时候荡秋千的树是哪棵,早就忘记倒立也是直立的一种方式。但是好在我们还未失忆,我们还有拒绝妥协的小王子和他回荡整个星空的笑声,愿所有的成长都不再是遗忘,愿每个人的小王子一切安好。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了”
一本书的结尾,小英子童年的结尾。短短两句话,没有任何花哨的语言,宛如平静的湖水,但是却在我心中掀起阵阵波澜。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爸去世了,英子的童年一去不复返了。
十二岁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吗?看到这本书的最后,爸爸去世了,英子从为爸爸着急,而转为渐渐镇定,没有哭,没有闹。一句“就数我最大了”,心中交杂了多少复杂的情感,悲伤,痛苦,心疼……没有父爱的陪伴。英子是如何走过童年的.?爸爸对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存在?爸爸又对英子的成长产生了什么影响?
六年前的英子刚刚上小学,有一天起晚了不去上学,爸爸打了英子,强迫英子去学校。此时的爸爸很严厉,让英子害怕。后来,爸爸又来到学校,给英子送来棉衣和铜板。爸爸心疼被打的女儿,以这样的方式传达出他的爱。爸爸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是严厉的爱更是慈祥的爱,不娇宠的爱才是真爱。
六年后的英子就要从小学毕业,代表着全体同学领证书,且致谢词,但爸爸病倒了,住在医院不能来,就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小英子一遍一遍地让爸爸去典礼,能看出英子对爸爸的依恋,爸爸也知道英子仍然还幼稚,不能完全理解人生的艰辛。英子对于爸爸不能来,内心充满遗憾和伤感,但是,更多还是渴盼着爸爸能够病好了,来到学校啊看女儿的毕业典礼。
随着,英子的成长,一个又一个相知相识后别离,秀贞、妞儿、宋妈、兰姨、娘,草地的人、爸爸,都离英子而去。院子里的花儿雕零了,爸爸远去了,英子的童年也去了。这时,我的耳边又仿佛响起了那首感伤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薄薄一本书,孩童般天真的语言,却道出了无数简单但是深刻的道理。一个孩子的独自旅行,一个孩子的单纯爱情,一个孩子的明媚和伤感,总是最能打动人,我们认真读着他的每一次成长,却对他的可爱错误无比包容。这个有点任性的孩子,让我们像母亲一般对他满怀关切和喜爱,不忍责备,反而因他的生活而悲喜,为他的细微成长而欣慰。这个美丽悲伤的故事,温和地像一泓泉水流进心田,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动。
但是这个故事却远远不是想象的那样,我没有看到预想中的城堡,没有看到富可敌国的财富,没有看到美丽的公主和白马,没有看到与“王子”有关的任何元素。作者为何要称他为王子?没有看到一般童话中的场景,却没有一点失落。我想,他当然是个王子,他像一个指点江山的领袖一样,悉心打理自己的星球,即使渺小,即使没有人可以统治,或许从未想过要统治。他也有自己的挚爱,虽然他一开始不懂这朵骄傲的玫瑰的柔情,也不会去爱,却心甘情愿被她“驯服”,照料她呵护她。当他看到一个花园里盛开的五百朵玫瑰的时候,他也开始认为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悲伤任性地趴在草地上哭起来。但是很快,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那一朵是多么独特,甚至当面告诉那些玫瑰“你们的美是空虚的”,真是一个孩子啊!
他是个孩子,像所有孩子一样,他对成人的世界充满疑惑。他不去苦苦寻找“意义”,而是像一个游吟的诗人一般浪漫,当然他自己不会意识到这些,只是单纯的顺从自己的心。他不像说客那样去激烈的抨击,而是用孩子特有的简单逻辑和语言去询问。我有时会想,那个酒鬼会不会还在没有理由的悲伤的酗酒,那个商人会不会还在计算没完没了的账,那个爱慕虚荣的人会不会还在等待拜访他的人那些循规蹈矩的大人们会不会还在继续循规蹈矩?他们什么时候才能为自己潇洒的生活?也许,一日一日长大的我们,也一日一日被大人的世界所同化,我们会在不被察觉的时候,变得和他们一样,固执的追寻自己并不明了的东西,因为害怕空虚,而将自己的生活强加意义。而小王子教我们,用孩童的眼睛去看待一切,这不失为一种方法,一种态度。
最后,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一个悬念——羊有没有吃花,这个悬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仰望星空,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去想象,这个故事永远的继续着。
高尔基是一位作家。他小时候给一个绘图师打工,绘图师家里的老太婆不让他读书,见到他读书就打他、骂他、还烧他的书。每天晚上,老太婆就会把蜡烛量一量,防止高尔基读书。于是,高尔基就趁老太婆不注意时把蜡盘上的蜡油刮下来,自制蜡烛读书。一次,老太婆让高尔基烧茶,他把茶炊生上火,就到起居室里读起书来,他读着读着,突然听见一种声音,原来是茶被烧糊了。因此,高尔基被老太婆用松木柴狠狠地打了一顿,医生要高尔基告发老太婆,而高尔基只提出了一个要求:“让我读书!”
书,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有些书是不好的,一但看这些书入了迷,那么就像交了不好的朋友一样,很可能会把你戕害。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好书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