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别离》,是需要一点心理准备的。因为它刻画的亲子关系、家庭矛盾太过真实,分分钟就让人联想起自己的人生,不管是曾经历的或将面临的;因为剧中大小演员全体演技在线,仿佛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一样,太让人入戏;因为剧集所阐释的情感太有共鸣,轻易就会被牵了情绪,随剧中人一起哭哭笑笑。
中国的生活剧,从来都最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类只顾狗血撕逼,处处高潮却脱离了生活常态;一类喜欢卖苦情卖惨状,平淡如水又言之无物。而《小别离》,恰恰摆脱了这两种窘境。它有矛盾冲突且绝不平淡,却不是为撕而撕,在现实中都能找到映照;它现代、时尚,完全是当下家庭的合理写照。用细腻的情节、真实的情绪打动人,再佐以演员们的精湛演技,把生活剧的质感做到极致,足够好看。
《小别离》情绪是克制的,剧情是接地气的
《小别离》,这个颇有些文艺的名字下的情节,却不那么风花雪月:孩子们时值初三,面临中考,三个背景不同的`家庭,却同样思量着一件事——要不要把孩子送出国,让孩子摆脱国内教育的压力,可是这种想法,却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出不出国只是个缘由,它所戳中的,是当代中国家庭关于孩子教育最真实的痛点和焦虑。
《小别离》的最闪光的地方在于,全程智商在线,甚至让人感同身受——童文洁对朵朵说过的话十有八九我们的父母也对我们说过,几个孩子犯过的错误绝大多数人也曾经犯过。整部剧不管是潜藏的细节,还是对真实人生的敏锐把握,都准确得吓人。
你会理解剧中的孩子
初三,将将成人,烦躁不安的青春期,爱父母、依赖父母,却已经开始向往自由,厌恶他们的控制与唯分数论。朵朵代表的是中国最多数的那群孩子,仿若你我:乖巧、懂事,努力但成绩平平;小宇代表的是叛逆一些的孩子,家庭爱的缺失,让他敏感、易怒;琴琴则是学霸,看似完美,但她也有自己的烦恼。你也能理解剧中的父母。他们做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他们为了孩子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可与生俱来的控制欲让他们没有办法真正放手。方圆与童文洁,虎妈猫爸的组合,中产阶级衣食无忧,唯一的冲突点就是孩子的成绩与前途;吴佳妮与金志明,更偏社会底层一些,但他们也是最绞尽脑汁、最努力的;张亮忠与蒂娜,***家庭,与孩子之间的隔阂是最大的,溺爱不是办法,严厉更不是办法,仿佛怎么做都是错。
剧中的很多场矛盾冲突,都不是诸如“生病”、“车祸”之类大事件的推进,而是生活中有迹可循的场景,格外接地气、格外细腻。
譬如每次考试成绩出来,朵朵那害怕、紧张的心情,不是多在乎成绩,而是害怕面对妈妈,各种瞒着,到最后纸包不住火被戳穿时候的不开心与心虚,简直是我们年少时代的最真实写照;譬如朵朵偷偷摸摸地写小说,被童文洁发现后责备,而朵朵则觉得父母乱翻自己的东西,完全没有顾及自己的隐私。
于是吵架突如其来,一声赌气的甩门隔绝了彼此的沟通。可是父母怎么能忍得住?到了饭点,他们在门外一遍遍地叹气,不吃饭怎么能行。他们想不明白,不过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的反弹怎么就那么大?他们在沙发上抱着哭的那一段,完全戳中泪点。
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爱着父母,当朵朵看到爸爸把小说碎片重新贴复原,又乖乖地跑去道歉。这些细节情绪的掌控,这些张弛有道的节奏,不是具备生活历练与体悟的人,写不出来也拍不出来。
回望自己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似乎就是这样的轮回。中国人的家庭,总是或多或少地被教育体制所左右,无法对成绩做到坦然。孩子因为学习生涯过得冰冷无味却想苦中作乐,父母却惶恐于孩子不努力会被社会淘汰。“要是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童文洁的这句话简直是所有父母的标准配置,如紧箍咒一般永远套在孩子身上。曾经叛逆过的80后、90后,望着朵朵的经历心有戚戚焉,只能用时间达成与父母的和解;可是当他们自己做了父母,却又无法避免地重复他们父母曾经的做法。这是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桎梏,也是最深刻的现实。多一部像《小别离》这样反思家庭关系、反思两代人之间的沟通的剧集,也许就能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多一些、体谅多一些。
1.命题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的真实性。
【案例】文题:《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有真情实感。二是修改誊写好后,用信封通过邮局寄给父母及亲人。
【评析和反思】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即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尊重学生的个体尊严,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主题——分离和爱。它们同等重要,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不能长大。这个文题便于学生真情表达,无论远在天涯的分离,无论近在咫尺的至爱,学生都有或深或浅的体验。作文教学中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便于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只有真事才能打动人心。
2.过程要让学生富有高度的参与性。
【案例1】《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课堂环节。
第一个环节,小组内互相批改。要求:首先小组各成员分别默读他人的`作文,用红笔圈点勾画,错别字做好标记,为小组集体点评做好准备;然后由一人执笔归纳小组的意见,(并写一段简要的评语;最后集体给每一篇文章定等级(特优、优、良好、及格)并在小组内展示作文。
第二个环节,小组长归纳汇报小组的作文情况,以及同学们一起相互批改情况。
第三个环节,优秀习作我展示,你点评。
第四个环节,班内美文欣赏。
最后一个环节,推荐课外必读作文。
【评析和反思】生成相对于预设而言,对过程的关注甚于对结果的关注。它不仅关注事物是什么样的,更关注事物为何是这样的。本节课所有学生参与,不管是优生还是潜力生、待进生,参与面广,他们参与读、评、听、归纳、总结、展示,学生角色从写作者转变成读者、评论者、情感体验者,学生在参与中,个体情感与他人的情感共鸣、共融。美国教育家苏娜戴克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在模仿尝试实践中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维度。
【案例2】《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教学片段。
师:我要说的话,班长已经说得很好了。(师颁发星星一颗)我特别想听一听你们的优秀习作,写得真是太棒了!下面进入第三个环节:“优秀习作我展示,你点评。”
(很多同学举手)
师:(环视)柳南凤(化名)。
生(柳南凤)深情朗读《给爸爸的一封信》。
生1:柳南凤这篇作文是她用最真挚的情感写的,小时候,在她最脆弱的时候,失去母爱的时候,她爸爸的一句话“不要怕,有我呢!”让她得到了安慰,后来变得坚强。
生2:柳南凤读着读着,声音颤抖,哽咽。我被真情打动,眼圈发潮。甚至反省自己,是否父母的爱,是否对父母有回报。
生3:“不要怕,有我呢!”父爱如山一般高大。我大了,父亲老了,在父亲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要对父亲说“不要怕,有我呢!”一个乖巧的懂事的女儿就在我的眼前。
生4:这封信不能以作文来看待,它是柳南凤的内心独白。开篇就引人注目,细致描写了父女分别的场面,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扣住了。
生5:“不要怕,有我呢!”贯穿全文。“不要怕,有我呢!”父亲为失去母爱的女儿撑起了一片蓝天;父亲老了,“不要怕,有我呢!”女儿给父亲希望与动力。排比的修辞、对比的运用好极了。这是用心所写、用泪所写。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喜欢柳南凤这个人。(掌声起,老师发给一颗点评之星)
师:子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你们的点评太好了,我都不敢再点评了。
【评析和反思】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学生高度参与,不仅表现在参与的广泛性,还表现在参与的深度。随着作文评讲进度的推进,学生的点评让我们教师不得不折服。尤其是上面案例中生4“这封信不能以作文来看待,它是柳南凤的内心独白……”生5“这是用心所写、用泪所写。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喜欢柳南凤这个人。”“内心独白”“用心所写、用泪所写”多好的情感共鸣!没有用心感受她无法如此妙语点评,没有感情的共鸣她无法如此美妙的表达!她的生命在这里被唤醒、被点燃,全体学生的生命又被她唤醒、被她点亮!
3.引领要有极强的感染性。
【案例】《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片段。
师:下面进入第四个环节:美文欣赏。请第三组组长谯海霞同学展示她的佳作。《给奶奶的一封信》(谯海霞同学饱含深情地朗读作品。)
(朗读过程中因学生情动于衷无法自已,教师默默接过学生作文朗诵。)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同学们专注倾听的神情、潮湿发红的眼圈,任何言语的点评都显得苍白无力。(停顿,教室出奇的静)(电子白板出现)
师:无限的哀伤、无尽的思念,融入细致的环境描写之中,精选了三个生活片段再现了奶奶对我的疼爱,文末“奶奶,我亲爱的奶奶”一句,直抒胸臆,情感达到最高潮。最后的祝愿让人心酸,感人至深。
【评析和反思】情感也有一个习得的过程,那么教师相继引领,提升生成价值,显得尤为可贵。案例中教师随机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的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流露、正确恰当的价值评判,使课堂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中。教师的示范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学生在此时无声的课堂中沉淀了正确而又深厚的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如此濡染学生,何愁学生不喜语文?
4.巧将歧态生成扭转为正态生成。
【案例】《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片段。
师:下面请听第五组组长李欣怡同学的作文《给父亲的一封信》。
生1:开篇设置悬念好,你配“父亲”这个称呼,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生2:细节描写传神,一个严厉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3:父爱是很特别,有时体会不到,但也不至于李欣怡写的这样,上来就是三嘴巴。有这样的父亲吗?他在说谎!
李欣怡:(脸红了,分辩道)有!
生4:你的父亲是这样吗?
李欣怡:(脸憋得通红)不是。(学生哄笑)我邻居的父亲是这样,我小时候和他的孩子一起玩耍,我亲眼见过好几次,心里真难过。
生5:那你怎么能够写给你父亲呢?
李欣怡:我是以我邻居孩子的口吻写的,然后以她的身份寄给她的父亲。
生6:那后来父母通电话的情节是怎么回事?
李欣怡:这个情节她也跟我讲过,有些细节是我编的……(声音变小)
师:听了你们的对话,我很感动。谢谢李欣怡同学的一片诚挚的爱心。现在,这样的父亲少了,但真的还有。在我们班上,确实有脾气比较暴躁的家长,或许他们爱子心切,恨铁不成钢吧!看来,开家长会,我得好好地与家长们沟通。(学生点头)
【评析与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情感碰撞性问题时,学生往往很难简单的被他人说服,情感反应都建立在此前真正持有的对世界和对自己行为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基础上的。这是建立在主体性认识与感情基础上的。上面案例中的学生交流争辩,生3、生4、生5、生6步步紧逼,特别是“说谎”这个词充斥着挑战,充斥着对该同学人品的否定,显然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情感立场去评判他人的情感。最后教师巧妙引导,从李欣怡的写作动机理解她的“爱心”。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逐步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情感,从而转换角度去理解自己对他人作文情感的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类如这样的“歧态”生成其实很多,有的是破坏性的,如学生故意刁难哗众取宠等。有的是有价值的,如案例中的争辩。实际上学生的争辩大多指向了文学作品写作中的虚构问题,不过在这里不要从这个角度去引导,与课堂目标没有关系。案例中,老师围绕课堂目标巧引恰到好处。即对有价值的“歧态”生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巧解。
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教学实践中如何捕捉“意外”生成,衍生课堂精彩值得我们不断地反思!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使教学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只重视情感调动,往往忽略作文评讲的情感碰撞。评讲中,教师关注写作技巧的达成高于学生情感维度的达成,学生关注分数或者评定等级高于自我情感的抒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鲜活情感体验在作文评讲中被淡化。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作文评讲往往是作文教学的最后一步,它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评讲课中调动学生情感,可以让不同层次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上得到升华,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唤醒学生的生命表达。笔者通过观看作文讲评课《给父母及亲人的一封信》,获得一些启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