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酿雨的天气,我到坐落在西横街的刘氏故居参观。站在远处看,故居黑瓦白墙,古朴典雅。虽说处在喧闹的大街上,可还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刚进门,迎面扑来一阵清香,纯净疏淡。一看,原来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腊梅,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在南北墙角,有两株茂密的天竺,这两株天竺是当年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山手植。虽然历经百年沧桑,却还依然郁郁苍苍。现在,累累硕果已压满枝头,红艳艳的。
往里走,就是宽敞的序厅。正中挂着刘氏三兄弟的照片,南北墙上挂着他们的生平资料。往左拐,是当年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开的私塾,老大刘半农和老二刘天华也曾经在这里接受过父亲的启蒙教育。回想起来,耳边仿佛还有那咿咿呀呀的读书声。他们可能在这认认真真地习字、对课,或许还因为上课开小差而被父亲批评。接着往里走,是一间小书房。当年刘氏三兄弟在这专心致志读书的样子,仿佛现在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迈过一道门槛,视野突然开阔起来,两株高大繁茂的桂树青翠欲滴。现在,桂树还没开花,可十月那满树金灿灿的花儿在绿叶的衬托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的情景,早已浮现在我脑海中。刘半农在北大做教授时,因思念家乡而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就有提到这两株桂树:半夜里起了暴风雨,我从梦中惊醒,便想到我那个小院子里,有一棵正在开花的桂树。它正开着金黄色的花,我为它牵记的好苦……
继续往前迈步,是思夏堂,这个思夏堂是为了纪念祖母夏氏而改名的。思夏堂南面是大哥刘半农的卧室,靠窗是一张书桌,想当年,刘半农就在这伏案苦读,奋笔疾书。他是法国第一个文学博士,他还是教育家、语言学家,这些成就和他当年在这书桌上洒下的汗水是分不开的。书桌旁有一个书柜,现在书柜里一本书都没有,想当年,里面肯定塞得满满的吧。北面是老二刘天华的卧室,最引人注目的是挂在墙上的那把琵琶。这把琵琶还有一个故事呢:有一次,刘天华的朋友去找刘天华,可怎么也找不到,只听见琵琶声,来到他的卧室,只见蚊帐里有动静,于是走过去撩开蚊帐一看,只见刘天华满头大汗地在蚊帐里练琵琶呢。原来,刘天华为了躲避夏夜里的蚊子,便躲在蚊帐里练琵琶。现在,我耳边仿佛好像又响起了那美妙的乐声。刘天华是一代民乐宗师,这跟他的刻苦是分不开的。
再往里走就是后院了。一眼老井在角落旁,以前,刘半农经常趴在老井旁凝望蓝天、白云。或许当时他就想用美丽的语言来形容这景色吧。井旁有一个石鼓墩,当年刘天华就在这石鼓墩上练二胡。皎洁的月光下经常能看到刘天华的身影。靠墙是一片竹林,这里是当年三兄弟的乐园,刘半农也写过一首诗:
我到北地已半年,半夜醒来一宵雨。
若移此雨到江南,故园新笋添几许。
这里或许早已写下了他们的梦想。
是啊,要勤奋,不勤奋怎么能有辉煌的成就?只要你勤奋,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上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绍兴,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和学校。
我认识鲁迅是因为在语文书上读过他写的一篇文章,名叫《猫是老虎的先生》,这是他祖母给他讲的故事。来到鲁迅的故居,就看到院子里有几座塑像,正是小鲁迅在聚精会神地听祖母讲故事,跟课文里描述得一模一样,旁边还蹲着一只小猫,它太可爱了,我禁不住跑上前和它拍了照。
我又来到了鲁迅的学校,名叫“三味书屋”,哦!对了,那时候的学校叫私塾,跟现在的学校大不相同,一个班只有四五个学生,课桌也不是一排一排地摆,而是四处摆。后来妈妈给我看了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那时候的老师会用戒尺打那些背不出书的学生,幸好鲁迅那个班的老师不常用戒尺打他们。
你应该觉得鲁迅能成为大作家,一定是读书很好吧。但我来到他的教室一看,一下吃惊得瞪大了眼睛,你做梦也想不到,小鲁迅其实坐在教室的最角落,椅子还是背对着老师的呢。
你觉得是一百二十年前的学校好,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呢?我觉得还是现在的学校好,因为那时候的学校班级人太少了,一起玩没什么意思。我们现在一个班有四十几个人,玩起来才叫热闹呢!
4月20日,虽然天气小雨,气温骤降,但却没有因此而浇灭了这群孩子的热情。从参观莫言旧居,听导游讲解莫言的成长之路,到学习扑灰年画和泥老虎的制作工程 ,孩子们认真拍照做笔记,好奇、兴奋和开心让他们这次东北乡之旅变得乐趣无穷。
据了解,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为期两天,分两个批次共有150位小学生参加。而他们均是来自青岛市一家教育培训学校的学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边玩边学习的体验让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这次去莫言故居参观,让他们一次文学大家的成长环境,然后让他们从实践中领悟道理,远比学校里书面知识的浇灌有趣。”带队的吕老师告诉记者,这次之所以将活动的主题定为“静心品味红高粱,文明体会东北乡”就是让他们除了学习知识,增长见识之外,更培养一种文明的好习惯,不破坏沿途一砖一瓦,帮助旅途中需要帮助的小伙伴。
“本次游学之旅,我们首先会去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参观,下午则带领着孩子们去姜庄和聂家庄体验扑灰年画和泥塑的制作过程 ,中午午餐的时间还将品尝高密的特色美食——炉包。”高密春秋假日旅行社的姜导游告诉记者,此次红高粱文化游学活动将旅游与学习结合到一起,孩子们不仅可以在游玩中结识更多的小伙伴,还能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学习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女儿这次来高密游学,我顺便也跟着过来看看。”同行的学生家长徐女士则表示,她很早之前就想来莫言故居、莫言文学馆等地来参观了,可是一直都找不到机会。“这次和女儿一起来,主要是开扩一下她的视野,帮助她多积累一些生活的素材,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顺便也了解一下东北乡的文化氛围。”而此次游学中,与家长纯粹的学习性相比,孩子们显然要兴奋得多,“这次能出来玩实在是太爽了!”今年10岁的张惠瑶兴奋地表示,由于平日里爸爸和妈妈工作很忙,很少能抽出时间陪她,而这次简短的游学过程 ,除了让她认识了很多同行的小伙伴外,还见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而这着实让她开心了不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激励全体党员爱岗敬业、与时俱进,6月29日,黄桥镇中心小学全体党员前往***故居和纪念馆,缅怀伟人丰功伟绩,接受先进性教育。
首先,全体党员来到驸马巷,参观了***故居。随后,大家来到***纪念馆,瞻仰了周总理的塑像,了解了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理一生光辉的历程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处,一切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铜像前,全体党员高举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此次参观学习,党员们的先进意识大为增强,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办人民满意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5月18日上午,松榆里社区党委组织100名党员到宋庆龄故居进行了参观学习。这是松榆里社区党委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而开展的“访北京名迹、扬中华文化、做合格党员”系列活动之一。
宋庆龄故居坐落在北京风景秀丽的什刹海后海北沿,宋庆龄从1963年4月迁居于此,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共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个春秋。党员们首先参观了宋庆龄生平事迹展览馆,一幅幅照片、一个个物件展现了宋庆龄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她从青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救国救民的事业,为了“求中国自由平等”的理想,历尽艰险、百折不挠、至死不渝。宋庆龄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国内外人士的爱戴。
走出展览馆,户外阳光明媚。党员们来到了宋庆龄故居主楼,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外观仿古,内部的陈设至今仍保持当年原貌。庭院当中有两株海棠,枝繁叶茂,已有百年历史,均为原醇亲王府花园内的植株,春华秋实,宋庆龄常常用果实制作海棠酱,送给身边的工作人员品尝。庭院后面,可见清碧的湖水将主楼和草坪紧紧环抱,后湖畔有一鸽子房。宋庆龄喜爱鸽子,常在工余亲自给它们喂食,鸽子也是宋庆龄和平思想的体现。
通过参观宋庆龄故居,大家深刻领会到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和认真践行宋庆龄同志追求正义、刚毅博爱的精神。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她热爱人民、谦逊和蔼、平等待人、甘做真正的人民公仆的伟大情怀;要学习她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学习她实事求是、严谨细致、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学习教育,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4月1日我镇组织党员干部60余人,赴淮安***纪念馆、故居参观学习,缅怀周总理伟大的革命的一生,学习周总理勤政廉政的精神和严谨朴实的家规家风。
在***故居,大家认真参观了***总理出生的房间、儿时用过的物品,仔细聆听了讲解员的讲解。在***纪念馆主馆内的汉白玉塑像前,向总理座像敬献了花篮,在总理的铜像前,全体同志面向鲜红的党旗再次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表达最崇高的敬意。纪念馆内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镌刻了总理无私奉献、清正廉洁的伟大一生,使大家倍感教育。
通过这次党员学习活动,使全体党员洗礼了灵魂,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念,强化了意识。同志们都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甘于奉献、勇挑重担、恪尽职守,努力争做优秀党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