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读书使生活更精彩三年级作文)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读书使生活更精彩三年级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12-29 15:37:53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读书使生活更精彩三年级作文)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一】

鼓励和赞赏是孩子自信心和力量感的源泉,也是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他人的赞赏。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孩子身体成长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孩子精神营养方面的需求,而赞赏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长处,在他做对的时候,做好的时候,及时的、发自内心的去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内心力量感就会增强,自信心也会提升。

但是,赞赏也要有赞赏的技巧和学问,否则,如果你的赞赏比较笼统,概念模糊,或者过于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隐性伤害。就像一棵植物,过于干旱会使它枯萎,但是浇水过多又会使它的根系腐烂。

在这一章节,贾容韬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详尽的给我们阐述了如何正确的使用赞赏,赞赏应该遵照哪些原则,赞赏需要注意哪此事项:

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需要讲求技术,沟通更需要讲求艺术。这是我在前面的章节中从贾老师与孩子的互动当中学到的。毫无例外,在这一篇章,同样贾老师还是掌握火候、看准时机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你接触电子游戏比较早,智力比一般孩子开发得早。你把电子游戏、网格游戏都玩得那么棒,足以证明你有过人之处。你的班主任也有同感,他认为你智商比较高,他说你连搞恶作剧都有独到之处,说明你是极聪明的孩子。我觉得你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水平,应该排在一些同学前面才对。老爸坚信,只要你调整下思路、改变一些习惯,稍加努力就会后来者居上。”

在贾老师的这段赞赏中,有很多可以提取的技术点,比如:挖掘优势;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积极期待;传递信念。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效仿,让我们来看看,在帮助孩子提高水平上,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赞赏这门技术的。“儿子,爸爸看了你的作文,非常高兴。你这几篇作文中心思想不错,字、词、句、标点掌握得还可以,这足以说明你有写作文的基础。”

当我们把缺点作为知觉对象时,优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但当我们把孩子的优点作为知觉对象时,缺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贾老师用积极的光明思维,抓亮点,抓优点,塑造孩子的价值。

“能紧扣主题说明作文有灵魂,从这点看你是有写作天赋的”“正因为你的作文写得短,老师才给你低分。你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言之无物,不是你的错,而是爸爸造成的。一是爸爸从小没有引导你大量阅读,导致你对文字感受能力弱;二是爸爸总忙,没带你到处走走看看,你接触的事物少,当然没什么可写了。”

情通才能理达,而情通的秘诀就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在前面的章节中,不管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上,还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贾老师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样孩子才易于接受父亲的建议。

“像你这样有思想、不婆婆妈妈、说话能直击要害的人,如果能提高阅读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观察事物并勤于思考,写好作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也不是不可能的。”

风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贾老师巧妙地语言艺术既肯定了孩子的优良素质,又不着痕迹地将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的兴趣活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种植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生命只有被“看见” ,才能绽放它的华彩。在贾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下,孩子从此喜欢上了作文,高考时作文还得了比较高的分。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赞赏,有内容、有感受、有评价,既着重于“就事论事”又着眼于“塑造形成”的积极引导,可谓效果明显,一举多得。

学了就要用,用了才有用。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日习、日练、日悟,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祝福大家都能在教子路上结出恒久迷香的果实!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二】

在《习惯的养成与改变》这本书中,作者王晓春老师认真的解释了习惯这个概念。所谓真实的习惯,是指“诚于衷而形于外”的表里如一的习惯,是指非常稳定的、几乎自动化的、无须假以思索的习惯。这种习惯,不大可能完全是靠权威要求和外部训练形成的。它往往是“培养”“养成”“生成”“预设”等各种因素互动、整合,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它是化合物,或者换个说法,它是一种人的遗传信息与早期教育、学校训练共频的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学校的行为训练恰好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了共频共振,那就能够形成教师希望得到的习惯,反之就不能。你的训练不能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他就只好在表面行为上顺从,或者干脆就反抗。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求学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三】

前几天看了美国詹姆斯·克利尔著的《掌控习惯》,有一个理念,我觉得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都应该看到,所以在此摘录。原书第13页,标题:忘记目标,专注于体系内容摘录:体系和目标有什么不同?目标是关于你想要达到的结果,而体系是涉及导致这些结果的过程。如果你是教练,你的目标可能是让自己带的队伍赢得冠军。你的体系就是你招募球员、管理助理教练和训练的方式。如果你是企业家,你的目标可能是创建一家营业额上百万美元的企业。你的体系就是测试产品创意、雇用员工和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如果你是音乐家,你的目标可能是演奏一支新曲子。你的.系统就是你练习的频率、你如何分解和处理高难度曲段,以及你从导师那里获得反馈的方法。有趣的问题是:如果你完全忽略了你的目标,只关注你的体系,你还会成功吗?例如,假设你是篮球教练,你忽视赢得冠军的目标,只关注于你的团队每天如何训练,你还会得到原初的结果吗?我想你会的。任何一项运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争取获得最好的成绩,但是在整场比赛中都死盯着记分牌则荒谬无比。

争取每天都有进步是你走向成功的唯一方法。用三届超级碗冠军选手比尔·沃尔什的话来说就是:“比分是会自理的。”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要更好的结果,那就别紧盯着目标不放,而要把精力集中到你的体系建设上。这是什么意思?目标完全无用吗?当然不是。目标的意义在于确定大方向,但体系会促进你的进步。假如你为目标绞尽脑汁,却对体系设计关注不足的话,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文字虽多,但值得我们花时间读完,这段话太有价值了。有了这篇文章做铺垫,《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就好理解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不管是夺得天下还是抢占市场,如果刻意执着于结果,那终究不会成功,只有分解目标,分析清楚这个体系当中各项细节,每天都重复、精进,最终实现迭代。道德经里的“无为”不能片面根据字面意思理解,按道德经“抱一为天下式”的辩证思维来考虑,无为强调的是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握好关键环节,享受过程,不刻意追求结果了,也就无败、无失了。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四】

最近读了贾容韬老师写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经过第一遍的阅读,就有了比较多的感触,还有就是思想上的转变,确实是一本值得父母一读的好书。

对于教育,一般的人都认为是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很多人应该都是比较陌生而棘手的。我自己也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作为父母就是拼命挣钱,给孩子往好的学校送,给孩子准备好的物质生活。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原来的我是多么浅薄,多么寡闻,完全没有把家庭教育当回事,没有把家庭教育当成一个事业来对待。

好的是,自己不会也没有装会,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的,我也在加强学习,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家庭是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地方,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是塑造人生品格的地方。很多时候,自己用现有的眼光,主观的去要求孩子,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原来,家庭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包括批评的方式和时机,合理的运用赞赏和鼓励,学会倾听,学会调整心态等等,有很多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提高的。

孩子出现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盯着这个问题去找孩子的原因,就像盯着锁着的门找钥匙一样,没有跳出这个思维,就找不到钥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是被动来到了这个世界,后面出了问题,肯定是家庭的原来,是父母的原因。因此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父母出了问题,所以要找准病因,才能因病施救。纵观现实中大部分问题孩子,多数多是家庭不和谐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家庭矛盾比较恶化的等等。正是因为家庭没有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才会被外部不良思想侵袭,不良作风影响,心理产生了扭曲,才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问题孩子。此时,唯有先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从自己的病因出发,找到解决办法,改正方法,进而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孩子,把孩子引导在正轨上。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言语或者行动不当,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对于孩子,更多的是包容、理解、信任,而不应该在孩子犯错了大发雷霆、挖苦、指责。更多需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加强相互的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言传身教真的很适用,孩子也是想进步想提高的,看到父母都在进步,在改变,在学习,他肯定也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恰好是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成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摩西奶奶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关键是要开始行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越小越是有利时机。愿你我都能及时醒悟,把这份事业做好,行动起来。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五】

很多人想养成早起阅读的好习惯,也有很多人想要戒烟戒酒,摒除一些坏的习惯,但我们往往会半途而废,导致我们丧失信心,没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石石,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掌控习惯》,为什么大家的好习惯一直难以养成,为什么大家的坏习惯很难戒除,其实不是我们没有决心,只是我们用错了方法。

大家先想一想自己有哪些坏习惯,有人会说我沉迷网络游戏,有人会说,我喜欢抽烟,还有大部分大学生都普遍有一个坏习惯,那就是熬夜。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沉迷网络游戏这个坏习惯,网络游戏它是一个什么机制呢?它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机制,你在击***一个敌人,或者赢得一次比赛之后,当时你就会感到特别的喜悦也就是说你获得的快乐,获得的满足感,是有即刻性的。于是我们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种感觉,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我们便沉迷上了网络游戏。其实我们沉迷的并不是网络游戏,而是沉迷在完成网络游戏之后即可获得的喜悦感。现在大家再来看看,抽烟和熬夜,是不是也有相同的性质呢?

我们都很想去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有人想要让自己习惯于健身,有人想要习惯于让自己早起,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些习惯是很不容易养成的,每次健身之后,你不会很明显的看到自己身上多了一块儿腹肌,或者你的胳膊变得更粗壮了,健身便失去了即刻的满足感,在一次两次三次健身之后,我们都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的内心就会告诉我们放弃吧,健身,没有很好的效果,意志力相对薄弱的人,会马上放弃,而一些意志力比较强一些的人,他们会坚持一段时间以后选择放弃,一个好习惯便被无情的终止了。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已经对好习惯和坏习惯,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有很多人已经在为养成一个好习惯,找到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养成好习惯的方法:早起之后给自己画一个美美的妆;健身以后,奖励自己拿出手机,看一看朋友圈;阅读之后奖励自己一杯咖啡,这就叫喜好绑定法。在完成一个自己想要坚持的习惯以后,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让自己获得即刻的满足感,我们对这个习惯的坚持便多了一份喜悦。

想象一下,你每天早上起床之后,可以给自己画美美的妆,是不是很开心呢?我们大家都希望开心,养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好习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六】

两周前,阅读完《掌控习惯》之后,我针对自己的需求设定了6个新习惯。这两周,我用App“小日常”进行打卡、追踪,到今天,其中5个习惯都坚持了下来。

这对我来说是个新奇的体验,因为我以往养成好习惯的意图大都半途而废。这次获得阶段性的成功,有赖于作者JamesClear在《掌控习惯》中分享的真知灼见。我将尝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为什么书中的建议非常实用。

书的第一章提到,想要改变习惯,先关注“你想成为谁”,从这个身份出发打造习惯,因为“行为是对身份的投票”。我想成为创作者、成为活力满满的人,因此我设定的六个习惯是:

1.我将于晚上八点在客厅铺瑜伽垫练习10分钟瑜伽。

2.我将于起床后用App“Forest”锁定手机25分钟,并用纸笔写晨间日记。

3.我将于睡前在手机上记录5件感恩的事。

4.每周周四、周日,我在网络上各发布一篇文章。

5.我将在从厨房取水后做20个深蹲。

6.在我开始碎片化阅读之前(刷微博、刷知乎等),我将设置一个十五分钟的定时器,并先做2-3分钟冥想,再碎片化阅读铃声响后。

上述习惯应用了书中介绍的习惯公式。作者根据习惯的生理、心理基础,将其拆成四个环节,提示、渴望、反应、奖励(Cue,craving,respond,reward),针对每个环节都提出了有助于习惯养成的建议,并把它们总结为几个公式。

公式一:我将于[时间]在[地点][行为]。

其原理为强化提示,让提示变得非常明确。1-4都应用了这个公式。其中,第一条还用了“小步子原理”,设定仅10分钟,减轻心理压力。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做keep上一个25分钟的热汗瑜伽练习,但中间有一天很疲惫,如果此时看到目标是瑜伽半小时,很容易打不起精神放弃,但10分钟的压力很小,于是也坚持着做了一个17分钟的练习,练完瑜伽后状态反而变好了。

公式二:继[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新习惯]。

公式原理是习惯叠加,用当前的习惯作为线索,提示自己新习惯。习惯5应用了这个公式,这是在家办公时觉得每天的活动量不够而设定的习惯,每天大概去厨房取三次水,就能把60次深蹲分散到每天的各个时间里。(后来因为回公司复工把这个习惯中断了。)

公式三:继[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我将做我渴望做的事。

这个公司在习惯叠加的基础上,又绑定了喜好。习惯6运用这个公司,用于增加自己冥想的次数,用定时的方式减少无觉察、无节制碎片化阅读。

书中提到,“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次后变得自动化的行为”。这次我观察到了这种自动化的发展。比如瑜伽,最开始时到了8点要给自己做做心理建才能投入行动,这两天则是如行云流水一般,到了8点直接铺垫子去完成,不需要更多的考虑。

我计划不断更新这篇笔记,记录自己在本书的指导下养成的习惯,以及实践后对书中论述的进一步理解。

以上只提及了书中一小部分内容,非常推荐直接阅读这本旁征博引又简洁实用的《掌控习惯》。

读书改变习惯三年级作文【七】

读到这里,我心中升起了一丝释然。以前总是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可悲,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要求要每天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这个要求一直持续到了高中,甚至大学。按理说一个要求持续了这么长时间,总能形成学生的习惯了,但是总有一部分学生会忘了做作业,甚至总有一部分学生拒绝做作业。而手机这么一个他们接触不久的事物却轻而易举地让他们养成了每天给手机充电的习惯。甚至这个习惯有可能会持续终身。

从前的我不明所以,现在弄清楚了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我才弄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生每天做作业并不一定能与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教育倾向发生共频共振。反之,只会有极少数的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这件事情,所以想要让自觉按时完成作业变成一种习惯简直是难上加难。而手机内或者说互联网上信息量极其庞大,其中总有信息能轻易引起学生灵魂深处的共鸣,所以,使用手机就能非常轻易地变成他们的习惯。

所以,做为教师的我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但要放弃幻想。尽管去创定和执行适当的规则,但不要打着“培养习惯”的旗号,也不要幻想这些东西一定能内化为学生的真实习惯。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很好;不能,我们也不必焦虑,因为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完全掌控的。我们不要患上“习惯培养强迫症”,徒然给自己增加心理负担,失败连连。我们的任务只是积极提供各种情境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我们可以告诉学生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好的习惯,至于他们能形成哪些具体的习惯,不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