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取道西北,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青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 旅途孤寂是一种极具危险的东西,他开了汽车中的收音机企图减轻这种死一般的平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到达海拔四千米后,公路的两旁已很难看到活物了,那里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起的狂风。终于他的越野车坏了,而且他竟然查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出发前曾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他知道自己现在只能等待过往的司机,让这些常年跑运输的汉子维修他的车子或者拖着离开这里。 于是,他把越野车当成了家,他在车上一等就是三天。
三天他没有看到任何车辆经过,甚至是天空中的一只鸟。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他储备的食物和水开始减少。他知道自己已处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他等不到过往的司机,或者在等来帮助他的人之前,消耗完所有的食物和水,那么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是三天,他的车开始被大雪覆盖,而他的食物更少得可怜。他在迷迷糊糊中被一种声音惊醒,他爬出车来,看到他的车顶停着一只小鸟,它在寻觅食物,它微弱地啼着。瞬间他泪流满面,这是他六天来第一次听到生命发出的声音。小鸟并不怕生,他把小鸟放在掌心,放入相对温暖的车厢中。 他开始了自救,拆开他的爱车,终于发现化油器的一个零件上的故障。他用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进了五十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解放军接兵站。他得救了。 这个故事是一位司机告诉我的,他说他在那位旅游爱好者的家中看到过那只已经风***小鸟。他说那是一只比麻雀还小的鸟儿,却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但我想说的是,那是一只误入高原的小鸟,它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救他自己的无非是自己。小鸟的啼音点燃了他求生的***,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
贫困·羞耻·自尊·嘲讽。“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碗里舀。”
他正用窃贼般的动作获取的自己额外的午餐,他只买得起两个高粱馍——最低等的主食——连最便宜的菜都买不起。
自然,贫困给他带来的耻辱是让他不敢在大家面前取食的。人不都是这样吗?把自己黑暗的一面藏在背后——可笑的自尊!缘因可笑的嘲讽!
固然贫困是可怜的,但生活是自己的,也应该活给自己看。纵展示贫困会带来耻辱,但就这么掖着藏着不也是令人心力憔悴的吗?何必呢?
然而,为什么这种描写,能博得人之同情呢?他们情有可原又在于,当今社会炎凉,一起生活时,只有鄙视,没有同情,只有嘲讽,没有帮助,只有未言的耻笑,没有无声的帮助。可笑!
所以谁又愿意做嵯峨巉岩前的蝜蝂呢?试问但凡有尊严的人,能承受得了吗?病症在于社会。如果我们都是善良的,如果我们都是纯真的,如果我们都是真挚的,那么还有这种可怜人吗?还会有这种疲倦之人吗?还会有这种活给别人看的生活吗?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