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不会倒退,人只有不断的前进,不断的超越。
——题记
人活着,慢慢品味,曾有过伤悲,但不能因此惯于束缚自我;人活着,细数今朝,会觉得无助,但不能因此经常依赖他人;人活着,回顾昨日,曾有过感慨,但不能因此总是留恋昨天;人活着,一往无前,就应该因此找准方向。
也许人们没有注意,其实,人们一直都在超越,不管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
我是一个骑车上学又骑车回家的学生,无论刮风还是下雨,我上学下学的路途都还在继续。
那是一个严冬的傍晚,风呼呼的吹着,让稀零几个路人无奈的把衣服裹得更紧些,实际上时间还很早,但天却接近漆黑了,天边连一颗星星也无从寻找,许多路口路灯也已经开了,不一会儿,我行至两盏路灯中央,我知道,我和车正在很快的移动,我看到,路灯下我和车的影子也在很快的移动,我一旦超过我的影子,我的影子就会追上来,一直追至我的前方,我在不断前进的同时,影子也在不断的前进,我在不断的追逐,影子也在不断的追逐……正当我开始明白什么的时候,影子不见了。再行至前方,回头时那两盏路灯早已不见了踪影,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回到家,我来到书桌前,静静坐下,脑海里浮现的只有刚才的所见所闻。突然,一句名人名言又飞入我的脑海:生命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这样,一些似乎都能联系起来了。我要举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假如人生是一条漫漫长路,不同的路段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路段是不同的境界。把有路灯的路段看成是平等竞争的机会,把影子看成是一个个人,再把影子的主人当成是这些人的劲敌,在生命的路上,他们互相追逐,互相竞争,假如有一方不肯努力,他势必会被生活淘汰,在走过有路灯的路段时变成影子滞留在原地,再也不能向前迈进,前方的目的地也就不会再有他的身影,实在可惜。
就学生来说,大家的起跑线都是0,但是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秘诀就是有人愿意超越,有人不愿意。如果说同样是练习英语口语,有的人愿意练10遍,有的人只练5遍,以一天来看,只差5遍,但是,学习知识只是一天的事吗?一个月下来就差150遍,一年呢?为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为了对得起对自己充满希望的父母,老师,难道不应该超越?不应该一直追逐下去?
时间从来都不会为了任何人而倒退,倒是我们,与其希望时间倒退,不如就抓住现在,勇敢超越……
天上的云彩固然美丽绚烂,自己作为一颗石子却不必羡慕,终有一天会堆叠成为泰山;海底的珍珠固然晶莹可爱,自己作为一方沙滩却不必羡慕,终有一天会被发现藏于其中的金砾。中国有句古话“人贵有自知之明”,数学大师陈省身也好著名画家黄永玉也罢,他们年轻时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资质,甚至还可能因为“别的什么都不会”而落寞和苦恼,但可贵的是他们都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明察自己的长短优劣,而后扬长避短并通过不断地自我超越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自我认知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西方一位哲人曾说:人生就像钟表的齿轮。齿轮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没有必要艳羡和抱怨,关键的是要走好自己的步伐。的确,玉皆有瑕,人无完人,一只乌鸦,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如果硬要学雄鹰搏击长空,岂不可笑!
陶潜在污浊的官场中读懂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放浪与清高不可能见容于黑暗的官场,明白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情怀,于是才有了“采菊东篱下”的千古名句。鲁迅从国人的麻木中顿然醒悟,他洞悉了社会看清了众生也重新认知了自己要担负起唤醒民族之魂的伟大使命,知道了自己心灵深处不灭的民族气节,于是便有了弃医从文的选择,成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中华文学之魂。
自我认知是明确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
明确了自己的优缺点还不够,还必须不断努力将优点发扬光大。南北朝时期,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年轻时很有才气,属文作画都拿得来。但他总以为自己的禀赋与生俱来,不需学习,正是这样的错误认识下,浪费了时间荒废了学业,他年老时,总是拿着笔半天写不出一个字,也没能留下像样的画作出来。柳宗元笔下的方仲永也是如此,这些自命不凡的人总相信自己拥有很多方面的天赋便不付出努力与行动,徘徊于自己的一些小成就中而沾沾自喜,最后只能是“泯然众人矣”。
自我认知是通向最后自我超越的航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只有学会了如何面对残缺面对失败面对自我,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超越。丑陋的卡西莫多知道他身体的畸形,但通过自身的努力,他以一颗完美的心灵感化了所有人;伟大的拿破仑了解自己的身材矮小,但他不灰心不泄气,以自己坚强的意志攀上世界的顶峰,发出“我比天高”的呼喊。坚韧的海伦凯勒明白自己身体的残迹,但仍与黑暗和寂寞搏斗,超越了自身的局限,成为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人虽无翼,但是人们用智慧和超越的精神最终飞了起来。
人皆有瑕,我们认清自己的缺点与劣势,借助自己的优势用一生去打磨一个完美的自我。就像黄永玉,就像陈省身,像舟舟、陈景润、聂卫平等等等等,他们也是“别的什么都不会”,但他们都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利避害,想庖丁一样“披大隙,导大竨,因其固然”,不去碰自己的软肋。所以说,找出自己的缺点,正视它,改善它,扬长避短,你也将因你的努力通过你的长处而大放异彩。
认知自己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欢喜和无奈,尝够生活的苦涩与醉人才会真正不去在乎别人的眼光,走最适合自己的路。超越自己,我们才会真正明白自己这颗螺钉的尺寸,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社会机器中属于自己的作用。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个犹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岁时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这本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生活的意义;二、心灵与肉体;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四、早期的记忆;五、梦;六、家庭的影响;七、学校的影响;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预防;十、职业;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经验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我有时候是很鸵鸟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会问不会理的,我觉得这样过得开心点。而人生那么长这么短,开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断断续续的看了很久,因为开了头我觉得必须要看完的,嗯我是有点强迫症的。
没有做过调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评判书中的观点是对还是不对,但是作者很细心很详细的观察我们作为社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合作。
作者认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段关系,都是自己选择的影响。从孩童开始,一个人的心理就决定了他这一生的态度。比如一个宠坏的孩子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很难跟别人合作,因为被宠坏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较强,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为孩子被大人围绕满足任何愿望的时间,觉得就算出来社会大家也应该这么对待他。
这个确实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宠爱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宠坏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社会,有哪个孩子不是被宠着长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养还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围和家人的引导。如果一个每天争吵的父母来跟孩子说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争吵,那么这个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孩子最大的天赋是什么呢,模仿。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做法说法,尤其是最亲近的人。
所以一个网上的段子说,如果一个人善解人意处处为别人着想,那是因为没人疼没人爱。其实是因为这是人家的修养。
老勒还阐述了社会上主要的人际关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实大部分观点还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为反复出现的次数太多了。
确实是需要合作的,这本来就是一个互联的社会,怎么可能单靠一个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径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嘛!这个也是我需要学习的.部分了,因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鸡的时候咯……
一年以前遇到过这本书,当时读了几页便放弃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可见,读书也是要靠缘分的,然书可再读,人难再遇。
我对心理学方面的书读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过某本书了解过弗洛伊德,到底也没有用心记过相关理论。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主要阐述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关于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它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碍,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类会有自卑感,才会有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记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过类似“我们之所以自卑,是因为我们想要变得更好”。如果我们勇往直前,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变我们的生活,逐渐摆脱自卑感。没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们可以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来释放自卑感。
我最喜欢他关于婚姻的态度,对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种平等合作的态度,他反对传统要求的妻子对丈夫的顺从,认为婚姻的和谐以夫妻双方的平等互惠为基础,夫妻二人都应该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从而建立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虽然这个“伙伴关系”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其实婚姻真的是一种长达一生的合作,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没有高低之分。
“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说”关于social的一个辩题,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声地位到达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时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则哪能存活于世。毕竟我们存在于与他人的联系的社会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带着我们的经验认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这个观点似乎和马原中,“唯物”“唯心”还是“存在”的关系时相似的。每个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解读在其生活行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个人的精神思想是与其人生态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个没有注明出处的调查说,教师的孩子往往学习并不优秀,医生的孩子常常产生精神问题。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据我的经验倒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似的。至少我是这样,在脱离父母监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归路,大学简直放飞了自我。虽然没有太差的结果,但是明显自己应该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学应该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运一点,高中还是有监督的,到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
关于梦境,人的人格在梦中和清醒时都是一致的。只是梦境中,人比清醒时更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碍和防御减=少,能够更真实地表现出来。一个人在梦中的表现也是他人生态度的体现。不管是梦中还是现实中,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总是一致的,但是梦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维护。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生命意义的塑造和达成。
关于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合作。还有孩子的成长问题,从环境和基因方面,从心理和生理方面来讲述的;还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价值的,还有犯罪问题等等。我感觉这本书适合多个年龄段的人看,少年可以从中改善自己的情绪;青年人可以树立正确的婚姻观;中年人可以在有适合自己的育儿观。
最后以这句结尾,“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我的责任。我应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对《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的阅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维也纳,是个犹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岁时出版了《自卑与超越》这本书。
这本书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生活的意义;二、心灵与肉体;三、自卑感和优越感;四、早期的记忆;五、梦;六、家庭的影响;七、学校的影响;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预防;十、职业;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爱情与婚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本书中主要强调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对于自卑的一些描述。当然,在此书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实际案例,来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产生此类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决的办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学校每天要面对许多孩子,而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经历过不同的事情,拥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这些孩子,更好的帮助他们和培养他们,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书中的案例往往会让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说之前我对孩子们的欠佳行为的教育是之谈、主观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够变得更专业,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学。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胜。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此书中提到不管一个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还是书香门第,都不能决定这个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坏,也就是说环境或遗传不具有强迫的力量。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一个家庭的成功与否,母亲的工作和父亲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亲和父亲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母亲是第一个影响子女职业兴趣发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所受的训练和努力,对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动范围有决定性的影响。母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让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赖的人物,然后她必须把这种信任感扩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最初,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并不亲密,他的影响会在晚些时候才产生效果。父亲的活动范围一般比母亲广,他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经历。父母本身彼此应该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应该保持良好而亲密的友谊关系,只有这样他们的孩子才会觉得在他们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赖的人。婚姻的意义是两个人共同结合以谋求他们相互的幸福,他们孩子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双方,以及他们的孩子才会是幸福的。对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满的家庭是充满危险的。光是书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状况,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我们便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我所任教的每个班都有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个别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当我了解了其家庭情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书中提到一个班的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人数太多,有些孩子的问题会被老师忽视,要适当的培养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班上的老师最好也不要频繁更换。如果频繁更换,这样的老师就没有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机会,并且很难和班上孩子建立联系,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读了这本书,我突然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老师频换这种事情出现了。其实,家长的顾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当今社会,已经在鼓励老师们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作为教师的我,也决定继续加强对心理学方面书籍的阅读,借助这样的书籍了解和帮助学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