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已经为反省自身,劝诫他人的名句。似乎知人”,“自知”在部分人心中是同等重要,可我认为只有先自知才能知人,才可以明白万物间存在的道”。
自知,是“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能够反思自己所得所失的一种能力;是五四运动中受到新思想洗礼后对自己有新的认知的一种觉醒;是焦裕禄知道自身之责任,奔波于沙海,争做党的好干部的一种红色奋斗精神。自知是能力,是品质,是精神,是通过自身去了解社会自然的关键途径。
而“道”,可为多种,是万物之间联系顺应自然,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是顺应社会,融于社会。自知,是打开,理解“道”世界的大门。
所以,自知者明道。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从自然领悟自身,又从自身领悟社会。
假如老子不自知,不愿走出国家,只愿停留在小国一隅,自己的才华没能绽放,最后便只能默默无闻。可老子并没有,当他看到“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他便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应拘于在小国一隅,自己应站在更高的舞台之上。这即是自知,老子知自己身上之才华应放眼远外,于是踏上征途。别的官员说不定自己拘于一时,享受一时,空有一满腹才华,最后沉沦在红尘中。
老子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是因为他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从自然中领悟的知识,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写下来,留给后人思考,所以他去向不一时,也不推辞,将自己的思想流遍九州大陆,从而留下千年金句,活出了人生价值。
自知不是骄傲自大,过度谦虚,而是客观评价自身。
自知不一定通过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合理的劝诫从而改变自身,它可以小到朋友之间,鲍叔牙牙和管仲,相互劝诫,从对方了解自己,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也可以大到治理国家,唐太宗以魏征为“鉴”,一个愿直谏,一个愿改变,最后唐太宗通过自知,终达到天下太平。
放眼当下,自知者并不是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改变,而是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通过自知想要达到的目标。确定目标,自知才有方向。
例如华为,从名字上看“中华有所作为”,就已经有了目标,从而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有了自知的方向,从而“山挡不了来路,水挡不了归途”的坚强精神。
可见,自知,也需要目标方向,才能走上自己的“道”。
我们要像雄属一样,瞄准目标从而自知,最后飞越于自身的道途之中。
从小便听闻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如若说他愚,可他又意识到自己技不如人,用假吹来掩盖;如若说他明,可他却只能让自我滥竽充数,并未达到真明。可见,时至今日“自知者明”这样一句话是并不完全正确的。在我看来,像上述南郭先生仅自知是达不到明的。但自知者可通过努力让自己明。
为什么仅自知是不明的呢?
首先,自知是对自我的了解,而生活至今,我们多多少少对自己都有了解,但仅浮于表面的了解不能说明自我就是一个明智的人。
其次,自知只是通向明的第一步。南郭先生自知技不如人却依旧被帝王发现滥竽充数,***人犯自知罪不可赦却依旧被法律制裁,汉奸自知自我在卖国求荣却依旧被世人唾弃。他们都自知但仅于自知,所以使他们的结局都悲惨收尾并未见其明。可见仅自知者不可明,因为自知只是通向明的第一步,自知后还有下一步。
如何在自知后通过努力让自我明?
自知后须自省。南郭先生自知技不如人却选择了假吹,正是因为他缺少自省。他没有去反思自我的问题,没有思考自我需要提升,而是滥竽充数,麻木自我,从而止步自知,选择了错误方向。
自知后须知人。我们无法保证自我的了解一定真实客观,所以自知后须得知人,以他人为对照,来为更好的自知提升自我。唐太宗,一代明君,是不可能对自我不了解的,但在此之后,他却说魏征是他的镜子,这便是他在自知后再去知人,通过他人的言论和行为来更客观的了解自我。如若缺乏知人,便会像南郭先生一样认不清自我,错误的.认为假吹的演绎高超,而由自知走向自卑或自大。
最后,自知后须改变。在基于自知,自省,知人的这些基础上,要付诸于行动,自知自省知人都是脑部运动,而达到明的最后一步是改变。自知懒需勤学,自知愚需先飞,自知弱需变得坚毅……这些最后的改变,会是你的所知,所省真正的让你变为明的人。
因此,仅自知者不可明,但在自知之后继续朝着明去努力,用自省,用知人去完善自我,是自我达到所期望的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事实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别人身上的优缺点很容易被发现,但自身的品质却难以察觉,殊不知,自知即是大智。
有谋略的人都先从了解自身出发。与其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别人,倒不如拿一面镜子仔细端详自己。就譬如《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典型的例子,难道说曾子没有见识不懂的学习他人吗?在当时曾子是很受别人尊敬的,因为他眼里没有他人的好坏,只关注自身是否达到了所定要求,反复锤炼自己,追求心灵的一种宁静,不与别人比较,所以,曾子后来并不在意外界的事物对自我看法,一心追求自身的道,最好成了一名儒学大师。
由此观之,经常反省,审视自己的人会保持心理宁静,淡泊,专注于自己的事物。
了解自己的人,不会被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楚的认知,所以他们总能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譬如宋朝时,大文学家苏洵就有自省的好习惯,他在小时就展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四周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找他求诗求画,但他没有被这种虚无的骄傲而迷失本心,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社会浮夸的风气,所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淀下来,不断练习写诗作赋,提升技艺,并时常把自己过去的诗赋与自己新作的诗赋作对比,不断反省并拿给别人作评价,终于等到一天,别人完全看不出这两篇诗赋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出山了,上京应试,金榜题名,一时名扬天下。
为什么他能够在自己名声正盛时忽然隐退?因为长时间的自我锤炼反省让苏洵明白了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让他不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从容不迫,自省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可以看出自知者,是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住的,他们看到的是之后的长久利益。
纵观历史,不乏有许许多多所谓了解别人,有“大智”的人最后灭亡的例子,而那些懂得自省,自知的人却总是能够在纷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求其原因,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知即是大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