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的铃声伴着雷声一起响,“轰隆隆,轰隆隆……”雷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急……闪电越来越晃眼,一场暴风雨从天而降。教室里吵嚷声一片,同学们欢呼着,议论着……渐渐地,教室里的人少了,更少了,外面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越下越大,越下越大,其他同学都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只有我一个人孤单地坐在教室里。
咚咚咚……脚步声越来越近,我高兴地跳起来,以为是妈妈来了,可……王老师进来了,抚摸着我的'头:“小亮,为什么没人接你回家呢?”此时我的眼眶湿润了,紧接着眼泪也不“争气”地掉下来。“小亮,你别哭,有什么事跟王老师讲,今天由王老师照顾你。”听到这句话,我一下扑到王老师的怀里,大声地哭起来,这时我感到一股暖流涌入我的心田,老师的胸怀同妈妈的怀抱一样温暖,又如同爸爸的怀抱一样安全。几分钟后,我清醒了,哽咽着说:“王,王,王老师,是这样的,我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去了上海,一年多杳无音信,爸爸也不知去向,更别说管我……我。爷爷奶奶经常生病,腿脚不方便,在家里,奶奶除了做饭和洗锅,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做的……的,看着别的同学高兴地扑进爸爸妈妈的怀……抱,我就忍不住想哭,别的孩子都有爸爸妈妈,可我……”王老师听着听着,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再次把我拥入怀中说:“好孩子,不用担心,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我会帮你一起照顾爷爷奶奶。”我听了王老师的话,眼泪也像关了闸的水龙头一样立刻停了。
我和王老师共同撑着一把伞,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叮铃铃…”放学铃响了,我想:终于放学了,我可以回家看最喜欢的动画片了。我像风一样的跑出了教室。
我来到了校园门口,一看是我最严厉的妈妈来接的`我,心想:坏了,我看动画片的计划又要泡汤了。我不甘心的走到校园门口又想:我得骗骗妈妈。我眼珠骨碌一转,想到了一个办法。我对妈妈说:“妈妈,前几天考的比以前考的好多了。”妈妈听后,高兴地说:“是吗宝贝,你真厉害,那我们回家写作业吧!”我又说:“妈妈你就让我看一会儿电视吧,我还是你的小棉袄呢!”妈妈的脸马上就翻了,还对我说:“不行,回到家必须先写作业。”我只好闷闷不乐地坐上车,回家了。
不一会儿,就到家了,我就飞快地来到电视机欠,打开电视,我还没有坐下呢,妈妈就指着我说:“你,怎么又看起电视了呢,快去写作业去!”我只好慢腾腾地回到书房写作业去了。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当班主任宣布放学后,所有的同学都深吸一口气,迅速捡好书包,走出教室。
我如往常一般,走到车站等车。因为放学时间也是下班高峰期,所以车站前拥挤的人群我早已司空见惯。有时公车一来,人们便一哄而上,公车门口则呈现了一番“你挤,我挤,大家挤”的景象。有些人会因为被踩到脚而争吵起来,有些人会因为被别人碰撞一下而横眉瞪眼。“你挤什么啊你!”在这混乱不堪的拥挤场面中,一个贵妇对着一个正在为自己上车开辟道路的中年男子吼了一声。所有人的动作都变得缓慢了,看来大家都期待着一场好戏的上演。相信这男子也不是好惹的,被这样一说,他毫不留情地回了一句:“那你不是也挤了吗?”“你一个大男人,有什么好挤的!”女人毫不服输。男子理直气壮地又回了一句:“难道就你们女人可以挤,我们男的就挤不了啊!”说完,一旁看戏的人哄堂大笑。也许司机不想耽搁时间,又也许司机看不下去这种无意义的争吵,便对着这边喊了一句:“再不上车我就开车了。”
上车之后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吵架的一男一女,皆是成年人。却为了这种不足挂齿的小事,而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起来。没文化,没素质,没教养,这些词汇我想正是为他们而创造的。那两人不顾其他人的感受,不顾自己的形象,做出了损人而不利己的事。更令我费解的是,那些旁人居然会笑。确实,这种事应该被耻笑,但他们的笑是耻笑吗?那是一种喝彩的笑,为男人的那句话而喝彩。
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少些争吵,多些宽容。望桂林山美、水美、人更美
读东野圭吾的作品可能起步有些高了,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献身,这是第三本。
学校的题材确实吸引人,东野的成名作总体上讲还是不错的,在侦办此案的过程中,我们跟着主人公和大谷警官研判分析了所有人,学生,老师,校长,妻子,学生的朋友,似乎每个人都嫌疑,但是每个人又都差那么点意思。整个分析的过程很精彩,也因此显得最后的破案,感觉并不是豁然开朗,却是有一些突兀。
比较可怜男主人公,本就是一个平常容易受点欺负的老好人,却被生活逼成了一个侦探员......最后还被绿了。
主人公的妻子应该是很纠结的,平日里总听主人公说学校有人要***他,本想着借刀***人坐收渔翁之利。等了又等发现学校的***手不行,总***错人,还是自己来吧。
最后讲一下东野老师对警察人物的描写真的很细,作为一个从警四年多的小警员,每当读到大谷警官就会联想到带自己出警办案的老侦查员,读到跟班的白石警官的时候,就会想到同为小白的自己[憨笑]希望有机会可以跟你们一起办个专案。
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不知什么原因,今天的路灯似乎搭错了神经,忽闪忽闪的。奇怪,人们养的小狗怎么也不叫唤了?一种不祥之感袭上心头。就在我纳闷时,隐约感觉身后多了个陌生的身影。顿时,我心一惊:莫不是遇到坏人了吧?心虚的我回过头去,只见昏暗的灯光下,那影子总不远不近地跟在我身后。我吓坏了,差点没叫出声来。我不住地对自己说:“完了,遇到坏人了!”我想喊叫,但又不敢,万一弄错了,那岂不成了笑柄?
我壮着胆子,加快了步伐,继续朝家的方向走着,心想:也许他就是和我同路,也许 ……算了,别疑神疑鬼的,世上哪有那么的坏人!也许一会儿他就与我分道扬镳[fēn dào yáng biāo道:路;镳:马嚼子;借指为马;扬镳:驱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了呢。
然而,事实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那个身影始终跟在我身后。我断定:这回是真的遇到坏人了!心虚的我,不安地回过头,一瞧,嗨!原来是位农民工—— 蓬松的头发,黝黑的面庞,手里拎着工作帽,帽中还躺着一把瓦刀,兮脏兮脏的衣服不整齐的扣着。
“小姑娘,一个人回家害不害怕?”他看着我说。
我没搭理他,因为父母老师都说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你家在哪儿?我送送你回家吧!”
“不用!”我没好气地大声冲他,竟看到他狰狞的面孔——面部有道令人恐惧的刀疤,还有那躺在工作帽里的瓦刀,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感觉腿都软了。
“小姑娘,别害怕!我是好人!相信我,我真是好人!”
他的话一出口,我是三魂飞走了两魂半——天底下哪有坏人说自己是坏蛋的!瞬间,敏感的大脑传递出准确的信号:我,真的遇到坏人了!我吓得差点没哭出来:他不会是要绑架我吧!爸妈怎么还不来接我?望着幽深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小巷,我紧张得要命。蓦地[m dì陡然地],忽然发现一位叔叔正从拐弯处走过来。我机智地大喊:“爸爸,我回来了!” 本以为那人会识趣地仓皇而逃,可我没想到,他胆子还忒[tuī程度副词,很;非常]大,依然跟在我身后。我想哭,却怎么也哭不出来,只能硬着头皮,朝家狂奔起来。
终于,眼看离楼道只有一步之遥。我加快脚步,迅速飞跑上了楼。站在楼道的窗口,我下意识地朝下望了望,心说:好你个坏蛋,竟然尾随我!看你敢上来不!可就在我探出脑袋的片刻,竟与那人的目光撞了个满怀,只见他在楼道门前止住了脚步。我着实吓了一大跳,急忙敲开家门,狼狈地扑向妈妈的怀抱。
“怎么啦,遇到鬼啦?慌里慌张的!”妈妈见状没好气地说。
我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她,将妈妈拉到窗前,躲在她身后,指着那人说:“就是他!”。可令我奇怪的是,那人见了我和妈妈,非但没有畏惧,反而微笑着向我们挥挥手,转身消失在暮色中。
“他到底是什么人啊?”我不解地问。
妈妈思索良久,笑着对我说:“那是一位好人!”
“好人?”我被妈妈说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是啊,是位热心肠的好人。他担心你一个女孩子回家不安全,所以默默地呵护着你。如果全社会都能像这位农民工叔叔一样,把这‘热心肠’传递下去,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和谐美好?”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
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
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这次谋***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
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