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过程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是会遇到未知的风景。我们也会钻进历史的故纸堆,从无数先行者的足迹中找寻人生的终南捷径,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可是,终究有一天,我们发现,先行者们赋予我们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甚至相互矛盾,正像一位哲人所说的:“我们唯一从历史的中能学到的就是我们在历史中什么都得不到”。于是,我们面对着人生的旅途,迷茫、挣扎、徘徊。有的人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于是留在了山底;有的.人随遇而安,望峰息心,于是留在了山腰;还有的人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终于来到了山顶。
留在山底,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典型莫过于陶渊明了:他看透了东晋官场的黑暗,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追求完善自身的品格。他勤奋地工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悠闲地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人生的山脚下,淡然地望着那些为名为利不断攀爬的人,在自己营造的桃花源里会心一笑:人生百年,不惜一切代价的不断攀爬真的有必要吗?山顶的风光真的就那么美好吗?“家有房屋千万所”又能如何,卧眠不过三尺宽而已!反倒不如在山底轻松自在,安逸闲适。
走到山腰,望峰息心,随遇而安的代表是蒲松龄。他也曾科考,但是屡试不第。在多次参与科考之后,他看透了官场的****,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于是,他决心不再向顶峰攀爬,被山腰上的风景所迷恋。从此,大清少了一个努力读书,立志为官的读书人,多了一个深居乡野,搜集民间传说的记录者。他开始着书立说,塑造和记录了各种妖魔志怪的故事,隐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人写鬼技高一筹,说妖说怪入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让他流芳百世。
勇往直前,剑指山顶的典型代表是武则天。她出身一般贵族家庭,后被唐太宗选入后宫。唐太宗死后,被赶出宫门,进入尼姑庵。她用尽心机,让唐高宗对她一见如故,最终把她接回宫中。在后宫之中,她机关算尽,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害死了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来,她逐渐参与政治,对唐太宗时代留下的老臣进行清洗,重新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唐高宗死后,她先后废黜了自己的几个儿子,终于权倾天下。可是,高处不胜寒,做人上人的滋味又是如何呢?武则天半夜听到猫叫都恐惧万分,认为是王皇后和萧淑妃的冤魂来向她索命;儿子和女儿对她离心离德,李唐王室内她人心尽失,最后她的孙子唐玄宗和女儿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把她赶下台去。她将死之时,恢复了大唐的国号,并嘱咐她的墓碑上不要有碑文,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这三种活法哪一种更好呢?显然,人生在世,有舍有得。你得到了一些东西,终究也会失去另外一些东西。留在山脚下的人无缘见到山顶上俯视风景的机会,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人也无缘体察山脚下人的闲适和安逸。所以,没有一种人生态度或者生活方式是完美无缺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已经做好了选择,以及是否已经做好了为这种选择付出代价的准备。
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攀爬,只有终极的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每个人的人生意义要靠自己来赋予。如人爬山,美景自知。
正如材料中那两行字:这里没有监视器,只有上帝的望远镜。监视器代表着他人的监控与标准,上帝的望远镜则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想说,永远依赖他人的目光不如认清自己
的内心,只有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为人,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
有自知,才有远方。很多人之所以活在别人的监控之下,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没有一个准绳,当外界的监控消失或无法触及,他们便没有准则,胡作非为。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向来让人
头痛,不论是问题奶粉,染色馒头还是牛肉鸡肉的变身魔术,一个个都是重磅炸弹正摧毁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最后信心。无论道德如何沦丧,婴儿食品和大众最普遍的日常饮食也不该
出现如此的问题。很多厂家依赖于媒体的曝光,患上了媒体监管症,而不是用良心来衡量自己的产品。这样下去,永远没有个尽头,媒体的范围毕竟有限,关键还在厂家的认知。只有
认知,食品安全才能有自己的远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面孔,不同的名字……可在名为“社会”的要求之下,我们被推动着挤入同样的学校,结交同样的朋友,同样的爱人,做同样的工作,挣同样体面的薪水。我们的教育误导了我们,使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独特的价值。如今有很多“神童”“五道杠”之类的小大人,小官相,他们成长在父母老师他人的准绳下,没有了自知没有了天真烂漫的童年,也注定失去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走不长久。你去问问他们,他们的追求与回答都是标准化的,失去了孩子本来的样子,失掉了他们自己。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指导我们活在别人眼中,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我们跌跌撞撞永远瞄住他人,失去了独特的自我。是不是应该关怀一下成长中的孩子,是不是太少强调“独”了呢?山川大地,庙宇宫殿,独特的景致才能被人们记住。那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泼辣的王熙凤,“快乐”的阿Q,不也都是特别的人吗?
去认清自己吧!用自己的眼光审视自己,而非他人,用最原本的自己去行走于世吧!比起注视他人,认清自己更加重要。外接是变化的流动的世界,只有认识自己的内心,让评定自我的标准存于内心,自我的价值才得以体现,远方才有更开阔的道路等着我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已经为反省自身,劝诫他人的名句。似乎知人”,“自知”在部分人心中是同等重要,可我认为只有先自知才能知人,才可以明白万物间存在的道”。
自知,是“孔子所云:“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能够反思自己所得所失的一种能力;是五四运动中受到新思想洗礼后对自己有新的认知的一种觉醒;是焦裕禄知道自身之责任,奔波于沙海,争做党的好干部的一种红色奋斗精神。自知是能力,是品质,是精神,是通过自身去了解社会自然的关键途径。
而“道”,可为多种,是万物之间联系顺应自然,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是顺应社会,融于社会。自知,是打开,理解“道”世界的大门。
所以,自知者明道。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从自然领悟自身,又从自身领悟社会。
假如老子不自知,不愿走出国家,只愿停留在小国一隅,自己的才华没能绽放,最后便只能默默无闻。可老子并没有,当他看到“天高任鸟飞”的时候,他便知道,自己的才华不应拘于在小国一隅,自己应站在更高的舞台之上。这即是自知,老子知自己身上之才华应放眼远外,于是踏上征途。别的官员说不定自己拘于一时,享受一时,空有一满腹才华,最后沉沦在红尘中。
老子之所以能够有所作为,是因为他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从自然中领悟的知识,能够将自己的思想写下来,留给后人思考,所以他去向不一时,也不推辞,将自己的思想流遍九州大陆,从而留下千年金句,活出了人生价值。
自知不是骄傲自大,过度谦虚,而是客观评价自身。
自知不一定通过自己,也可以通过他人合理的劝诫从而改变自身,它可以小到朋友之间,鲍叔牙牙和管仲,相互劝诫,从对方了解自己,最后成为一代名臣。
也可以大到治理国家,唐太宗以魏征为“鉴”,一个愿直谏,一个愿改变,最后唐太宗通过自知,终达到天下太平。
放眼当下,自知者并不是很多,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改变,而是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通过自知想要达到的目标。确定目标,自知才有方向。
例如华为,从名字上看“中华有所作为”,就已经有了目标,从而就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有了自知的方向,从而“山挡不了来路,水挡不了归途”的坚强精神。
可见,自知,也需要目标方向,才能走上自己的“道”。
我们要像雄属一样,瞄准目标从而自知,最后飞越于自身的道途之中。
前些日子,我们是否会成为我们所讨厌的人的词条在全网霸榜。我们所厌恶的`,是我们所要摒弃的,我们所热爱的,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因此知人以自知。
何谓知人以自知?无疑是通过他人之举动来丰盈自我。将目光聚焦在风华正茂的航天研究者身上时,我们明白自己要有科学创新精神,将目光聚焦在不惧逆行的医务工作者身上,使我们知道自己要有救死扶伤精神,再将目光聚焦在风雨无阻的外卖小哥身上,使我们懂得自己要有爱岗敬业精神。
自知,是踏在知人的肩上不断探索未知。
只自知不知人,我们就犹如“井底之蛙”,只能“跂而望矣”却永远达不到“登高而不见”的境界。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当时的中国人没有选择得过且过,而是认识到自我与世界的差距所在及时觉醒,代代中国人借着前人的力量逐步了解当代中国还缺什么,自己还需做些什么。时光飞逝,如今的中国已成为航天技术遥遥领先的大国,探索着一个又一个未知,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知人与自知是一段没有终点的循环,付诸实践,方可自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作为未来国家栋梁的我们,不断认识到中国之所以有当下如此的繁荣昌盛,是一段段令人悲痛的屈辱史铸就的。吾辈青年所要做的,即是不忘历史,以史为鉴,不断进步,不畏磨难。
假使天下人都只知人而不自知,那么“知”存在的意义,就由自省与完善不断演化为批评与指责。
冰心曾言“即使是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达到万里前程的前提是自我反省,并及时加以改正。若是这个社会都充斥着控诉,而没有人愿意为之付诸行动,压抑的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将人吞噬,万丈深渊处再也不会有万里的前程。
人生就是在一次次修正中变得绚烂纷呈,就是在一次次“知人”中获取“自知”的力量。
吾辈青年,结果国家历史的重担,不断“自知”,为中国之未来发展提供自己的力量。
知人,以自知。
生活中,困难事可真不少。就象学抄菜,有时我不是忘了放盐太淡就是盐放太多太咸,所以爸爸对我进行了一次“厨艺进修”。先是从最简单的“番茄炒蛋”开始,爸爸先对我演示了一遍,打蛋均匀,放入少许盐,拌匀后,同时切好番茄备用,开始点火,倒一些油,倒下蛋汁,等到底面凝结,翻面,炒熟后倒下西红柿,翻炒,同时用铲子把鸡蛋剁碎,炒出香味就可以出锅了。可我一一地做了,要不就是蛋没熟,要不就是蛋炒焦了,糊了,我有些丧气了,:“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啊!”“不要急,慢慢来,再做一次,说不定就成功了哦!”爸爸乐观地说。我又恢复了些信心:“好,再试一次!”我又一一地按着步骤做,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一盘香气四溢的番茄炒蛋在我的铲下产生了!“终于成功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冲出厨房,“我终于成功!”了,我感觉到了幸福。
人生都是在奋斗中度过的,只是,奋斗的方式不同:有的在工作中奋斗,有的在学习上奋斗……但不管怎样,只要你去奋斗过了,最终都会收获幸福的果实,所以,幸福一定会有付出,一定会有汗水,这也是幸福的价值所在:在经历了困难、艰难险阻之后,成功的那一刻是无比快乐,无比幸福的,因为那一
来的激磁考试我都在80分以上,我现在对“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着句话的理解有更深一层了。到了六年级,因为对数学的不重视,所以常常考的不好,就因为这个老师还找我谈话呢,老师问我为什么,我吱吱唔唔了半天怎么也说不出来,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奋斗过其中考过后,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奋斗了还是考的和原来一样。
后来,距期末考还有一个月,我对自己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小它就强。”说完我就下定决心,期末数学一定要考90分以上,于是就采用“题海战”每天不管多少作业,都要作一张练习,到了期末果然“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考了94分。我高兴的说:“我成功了”。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你肯去奋斗,就没有什么事可以难的倒你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意思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事实的确如此,从古至今,别人身上的优缺点很容易被发现,但自身的品质却难以察觉,殊不知,自知即是大智。
有谋略的人都先从了解自身出发。与其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别人,倒不如拿一面镜子仔细端详自己。就譬如《论语》中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就是典型的例子,难道说曾子没有见识不懂的学习他人吗?在当时曾子是很受别人尊敬的,因为他眼里没有他人的好坏,只关注自身是否达到了所定要求,反复锤炼自己,追求心灵的一种宁静,不与别人比较,所以,曾子后来并不在意外界的事物对自我看法,一心追求自身的道,最好成了一名儒学大师。
由此观之,经常反省,审视自己的人会保持心理宁静,淡泊,专注于自己的事物。
了解自己的人,不会被他人的三言两语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实力有清楚的认知,所以他们总能达到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譬如宋朝时,大文学家苏洵就有自省的好习惯,他在小时就展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但由于成名较早,四周的人都很仰慕他,都找他求诗求画,但他没有被这种虚无的骄傲而迷失本心,因为他看清了当时社会浮夸的风气,所以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沉淀下来,不断练习写诗作赋,提升技艺,并时常把自己过去的诗赋与自己新作的诗赋作对比,不断反省并拿给别人作评价,终于等到一天,别人完全看不出这两篇诗赋出自同一人之手,他出山了,上京应试,金榜题名,一时名扬天下。
为什么他能够在自己名声正盛时忽然隐退?因为长时间的自我锤炼反省让苏洵明白了只有自身实力强大才能让他不论处在何种境地都能从容不迫,自省开阔了他的眼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
所以可以看出自知者,是不会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迷住的,他们看到的是之后的长久利益。
纵观历史,不乏有许许多多所谓了解别人,有“大智”的人最后灭亡的例子,而那些懂得自省,自知的人却总是能够在纷乱的社会中独善其身,求其原因,真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知即是大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老子所主持的思想。即使过了两千多年,“知人者智”却依旧有启迪之意。“知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自知”
为什么“知人”能助我们更好地“自知”呢?
首先,“知人”不仅为了解他人,更还有认识万物,而认识自己从认识万物开始。
庄子与惠子同为当时的著名哲学家,但人们大都认为庄子更为聪慧与明理,这是为何?庄子与惠子游于桥梁之上,庄子面对水中的鱼,认为鱼是快乐的,而惠子认为他不是鱼,如何能得知鱼的快乐,但最终庄子追溯问题本质”终略胜一筹。
庄子在通过鱼在水中的动作形态,认识到鱼的“乐”,从而知道“知足常乐”而惠子执着于鱼自身的想法,终究于自身无益。
其次,“知人”后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给予匡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论语》中所提及的。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人若只是独享于自己的世界中,他根本不会懂得自己的短板,并给予改正。中国若一直处于“闭门锁国”的时代,执着于自己的地大物博,也许就没有现如今的“复兴号”的中国速度,没有“神舟十二号”的飞天,没有孟晚舟的回国。
正因为中国看到了世界各国的发展,才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才有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因此,在“知人”的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最后,我们如何达到“知人”。
“知人”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并从多角度对他人进行认知。若单纯以刻板印象对他人给予评价,也许我们所了解的只会是诸如”女生都应是文科生,男生都应是阳刚”……之类的无用信息了。这不仅对“自知”产生不了影响,更会让自己产生错误认知。
“智”为明达,通理、智慧。在“知人”的同时获得“自知”的能力,这便是一种“智”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