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阿波罗神殿上刻着七句神语,这其中之一便是:“人啊,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又有何用呢?在我的世界观中,认识自己便是打开命运大门的钥匙。人人都向往门后的世界,可命运大门只为掌握自己全部之人而开,掌握自己全部就是钥匙上的齿痕。
可你真的拥有钥匙吗?若你回答“yes!”那请允许我问:“你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不止指外貌,而是内心。“至少曾经的我很清楚,对自己是迷茫的。
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不禁发问:“你到底是什么样子?”圆圆的脸,眼睛虽是内双却也并不算小,不高不低的鼻梁。害,我不禁皱眉。你们说,那些算命的究竟是咋通过面相推测人的呢?
风儿吹柳絮落,学校里一位皱眉女孩儿在四处奔波。墙角的喇叭花细听着,“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子的?”那人答道:“你学习总是位列班级最前,长得又好看,性格也蛮开朗的身边不少朋友呐。班里的绿萝却听到:“你啊,可是很靠谱的,但就是偶尔的有事和我们说。”办公室里杯子内的枸杞反驳道明明说的是“你就是太懒。”而校外一向老实的草儿说你们都不对说的是:“你就是个越长越倒倒的调皮小孩儿。”他们不禁争执起来,而我更费解,虽然不甘可只能不了了。
盛夏是我最爱的季节,万物生机勃勃,风儿照常吹着,只是空气中没了柳絮。那是我们在上政治。印象中那天是在讲“不同身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身份,例如我在你们面前我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但在家里我却成了我孩子眼里和蔼的母亲,”政治老师说着,忽然间迷雾好像拨开了些许能够看见光亮了,但又比较模糊。“对于这些不同的身份我们将会有不同的责任,作为老师的我有教育你们保证你们安全的责任,作为一名家长我又有赡养孩子的义务,这就是我们这节课主要的学习。”话音一落我仿佛便感受到了光,与徐徐微风。
困扰我的事和这课难道不是一样的吗?人在面对不同人会带有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这就带来了对同一个人的行为和性格认知的不同。作为我的母亲,我永远是三岁时躲在她温室中长不大的小草;作为我的闺密,我永远是那个如同绿萝般一直在的那个人;作为我的同学,我永远是在努力往上爬的喇叭花;作为我的老师,我永远是她批作业批累了时的枸杞。若把这些综合起来大概便是我真正的自己了吧。
因此,总结来说我想:认识自己便是把各种的自己认清,知道面对不同人的自己是什么样子,面对不同事的自己将如何处理。如此我们便可以在原有的基本上改进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同时以认识自己的钥匙,打开命运的大门。总之请记住希腊阿波罗神殿的那句:“人啊,认识你自己!”
是鱼就不要幻想蔚蓝的天空;是鸟就不要期盼浩淼的大海。是小草就要专职于自己的那份碧绿;是花朵就要忠实于自己的那朵娇红。但是,朋友,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清镜中的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周遭的迷雾可能会淡化本性的烙印,可血液中自我的成分总有一天会迸发,那是杰克·伦敦《旷野的呼声》里野性的呼唤;那是《飘》中斯佳丽淑女的衣裙下掩不住的热情;那是官场屡遭打击仍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但是,朋友,在氤氲的烟气里,你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吗?你能牢记自己是谁吗?所以,老祖宗送给那些坚守自我的人一句话“自知者明”。
虎常在牢笼里便会摇尾乞怜;鹰常在鸡舍中便不会翱翔天际。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局,中间重要的是自己。认识自己的威严,挖掘自己的勇力,虎还是虎,让百兽震恐。看到自己的丰翼,伸展自己的翅羽,鹰还是鹰,能够搏击长空。是骐骥即使老年伏枥仍志在千里;是烈士即使暮年孤卧仍壮心不已。自己的命运在自己手中。朋友,你可曾因为一次的考场失意而自怨自艾,那时你是否想过鹰也有低飞的时刻;你可曾因为一次的经营不善而自暴自弃,那么请牢记千里马偶尔也会失蹄。
时间逝了,沧海枯了,历史的书页黄了,可站在岁月的烟尘中岿然不动的是自知者的雕像。假如哥白尼怀疑自己,人们眼中仍是“天圆地方”;假如爱迪生怀疑自己,夜晚就不会有点点明灯;假如伽里略怀疑自己比萨斜塔也会为此孤寂。
自知者拥有一份自信却不是夜郎自大,自知者拥有一份执着却并不是顽固不化。自知者知道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也将自己引向一个更为壮阔的未来。自知者清楚自己的溯源和处境,也将自己带进一个灿烂的归宿。
朋友,请重新打量自己,审视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你眼中的自己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而能够自知之人才有一个光明的命运。
在我的印象中,“圈子”一词在当代社会中应该属于高频词,因为绝大多数人醒后和睡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朋友圈”。
其实很多人或因为共同的爱好,或因为共同的理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而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在我看来,这也应属于“圈子”之列。
时代在发展,发达的互联网把关注着同类信息的人更加便捷地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圈子”应运而生,而这些“圈子”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
在我看来,这种因关注同类信息而形成的圈子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其实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圈子”给了我们更加纯粹的研讨环境,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当我们喜爱一件事物时,我们便会被同类的信息所环绕,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像维特根斯坦喜爱思考与哲学,考上剑桥大学后,便经常与老师罗素、摩尔等人进行研讨。而长时间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辩证与思考的“圈子”之后,维特根斯坦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一个哲学家的信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圈子”带给他的思想启迪也支撑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促使着他写成了《逻辑哲学论》。
我很喜欢《爱乐之城》这部电影,影片中女演员米娅和钢琴师塞巴斯汀有着相似的落魄经历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声相应的诉求,让他们共同被音乐所包围,引导着他们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管是《红楼梦》中的“桃花社”,还是近代的戊戌六君子,一个“圈子”可以濡染我们的性情,涵泳我们的志趣,可以推动着我们迈向自己热爱的世界。
但,“圈子”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的“圈子”一旦踏入,有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战国时代的淳于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劝告。有人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如此,科学家研究认为:“人是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还记得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吗?说不定他也可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名相,但由于他的“圈子”里只有像他父亲那样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的故事只能被王安石拿来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就比如有人幻想一夜暴富,而这种虚幻的追求让他们误入了***的“圈子”,而环绕着和***同类的信息,他们便失去了自行判断的能力。又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小心跌进“丧文化”的圈子,于是整日只会顾影自怜,在圈子中寻求自我安慰。
朋友,你“圈子”决定了你的人生,所以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怎样才能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环境中塑造更好的自己呢?
其实傅玄早就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判断自己所喜爱事物的属性。倘若是价值观正确、对社会有用的,那接近这个圈子就会把我们塑造成优秀的人格。倘若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只是一时兴起而未经大脑思考,贸然地进入这个“圈子”便会走向不归路。
这里我们倒可以化用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话来提醒各位朋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选择要加入的属于自己的“圈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