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快点!”我迫不及待的跟着外婆在绿油油的.田野里“参观”。田间的小路边上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紫的、黄的、粉的、白里透红的,又红又粉的······紫的是茄子开的花;黄的是丝瓜花;粉的是扁豆花······让人眼花缭乱。
天空就像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幸好我们带了雨伞,要不然可要被淋成“落汤鸡”了!
雨后,田野里的土又松又软,这可把我这穿拖鞋的小姑娘给害惨了!我走在田里,一脚一个深深的脚印,原本干干净净的拖鞋,现在都变成泥鞋了!人也变成了一个黑泥鳅,这还不算倒霉,倒霉的是,在田边干净的小河里洗脚,洗鞋子的时候,差点我的鞋子就顺着河水溜走了,幸好姐姐手疾眼快,要不然我可就变成赤脚大仙了!
从田里回来,外公带来了几株刚挖出来的花生,洗净,烧起来的味道可真香啊!
这真是个饱满的一天!
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提的就是楔子部分。在这部文字中,作者讲述了他的一些读书经历:包括他从贵州考入北京大学学习古典文献专业、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如饥似渴的阅读大量书籍、在贵州插队时与朋友们相互探讨读书心得。从中可见作者对自己的评价“生活更是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是多么的精准。作者从与书册“彼此纠缠或者相依为命”的经历中总结出阅读的三种境界或称方法,即“旅游、围猎和侦探”,而作者的阅读无疑是侦探式的。正如他所言“侦探式的阅读常常已经进入专业研究,专业研究其实是苦事,因为它必须锱铢必较,寻头觅缝,把赏心乐事变成自我折磨,把养情怡性变成智力考校,人与书过不去似的想穿透纸背。唯一的愉快就是在‘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时候,突然‘得来全不费工夫’地找到线索,使案情豁然开朗。”当然,无论是像葛兆光先生这样的学者,还是如我们这样的普通读书人,都喜欢“围猎式”的阅读方式。这里引用先生的原话来解释一下,“围猎式的阅读者,没有强迫性的耳提面命,没有功利性的计算考量,兴趣是唯一的指标,愉快是最后的收获。”用心感悟书中的点滴,获得最原始最纯粹的享受。至于最后的“旅游式”的阅读,其实很好理解。当我们去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旅游,最需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导游了。阅读也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所列出的“必读书目”“十大好书”就是一个例子,在书海里老师就是我们的向导,有了他们的指引,我们就能有目的比较省时的获取知识,畅游书海。无论是那种方式,只要你喜欢就好,只有你喜欢它才会有价值。
读这本书的过程是艰辛的,常常会有想要中途放弃的想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会阅读有关学术性的著作,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专业,我自惭能力有限,不敢挑战;二是学术性的著作通常比较枯燥,我这个人比较浮躁,可能坚持不下去。但是这次,经由王老师的引导,我误打误撞选到了这本书,实属无奈。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辜负老师的心意的想法,我强迫自己看完了这本书,说实话,收获是很多的。如今想来,也愿意分享其中一些另我印象深刻的美丽片段。
在本书第三辑有一篇文章《我注唐诗》,是作者给自己的《唐诗选注》所作的序。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有人说,年轻时总是幻想与文学结伴,年长则常会不自觉亲近历史,说得也对。当出版社决定要重新再版这部《唐诗选注》的时候,编辑让我再回头去看看它,问我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受?新的想法和感受?说实在话,现在回头看这部书,就好像倒拿望远镜回看身后,似乎有些遥远,有些陌生,由此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变化了的年龄和心境。不妨看此后我撰写的《中国思想史》中的一段话罢,这一段曾经很让一写热爱盛唐气象的人不高兴,题目叫做《盛世的平庸》,讲的是最辉煌的盛唐,其实恰是思想最平庸的时代。在那里我说:后代人总是说‘盛唐气象’如何如何,其实,从生活的富庶程度上来说是不错的,从诗赋的精彩意义上来说也是不错的,但是,从思想的深刻方面来说却恰恰相反。因为在思想的平庸时代,不一定出现不了文学的繁荣景象,也许恰恰相反,可能这也是一种有趣的‘补偿’。特别是,一旦那种沉潜入微的思绪,已经不能对知识、思想与信仰有所匡补和批评的时候,就纷纷夺门而出,表现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学上,这个时候,思发为文,智转入诗,而思想却在权力制约的情况下,逐渐走向平庸,智力也正是在这种一无所用的趋向中,逐渐转向了诗赋的琢磨和沉思。”
初读这段文字,并没有完全领会其中的意思。只是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迫不及待的想与人分享。首先,作者说盛唐的'诗歌最辉煌,但是思想却最平庸。这让我联想到高中上语文课讲到唐诗时,老师并未给我们分析这些思想,那时我们对诸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这些唐朝大家的了解也只局限于他们的作品,对于诗人的思想没有细致的了解,就更无所谓分析当时整个时代的思潮。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盛唐的思想平庸或深刻,它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已经载入了史册,今天的我们可以对它的各方面发表意见,但这仅仅是个人观点,盛唐的过往无法逾越。当然不能否认,唐朝是诗歌的朝代,唐诗或雄浑大气一泻千里,或不拘一格字字珠玑,不论写景还是抒情,不论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诗,虽然诗人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不一样,表现风格不一样,但是佳作迭出,各种主题的作品交相辉映。这就是为什么唐诗是唐朝的一个标志,象征着那时的繁华、美丽。
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本书第三辑中作者的一篇文章《什么够资格称“中国经典”?》,这是他为自己的《中国经典十种》这本书所作的序。其中作者发表了自己对于“中国经典”的看法。原文如下:“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道‘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褊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通鉴》之类,这些统统都可以被当做经典来阅读。因此,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作者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完全诠释了作者心中对“经典”的理解。
最后,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心得。读了这本《穿行书林断简》,我有一种成就感,我竟然耐着性子读了这样一部学术性著作,在此之前这是我没有想到过的,我不是学术派,也没有研读学术性著作的兴趣,所以读书的过程极其艰难,葛先生的这本书不是文言文却胜过文言文,书的内容完全是专业的学术论述,其中的内容对于我们这种非专业的阅读者来说很有难度。但是既然选了,我没有办法中途放弃,只有硬着头皮继续下去,还好最后还是读完了。对葛兆光先生也有了一些了解,相比起他的读书经历,我的这点经历算不上什么。由于他大学读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所以每天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以他“侦探式”阅读的角度来讲,兴趣是最不可能兼顾的。
于是我开始动工了,妈妈递给我一把小铲子,我接后傻傻的'站在那。妈妈看见了,就对我说:“娇娇女,是不是怕弄脏你的衣服?”我听后怒气冲冲地说:“谁说的,我一定能做好!”我先从一块地进发,慢慢地很快就除完了。渐渐向另一块地除草,总的来说还算可以但还是难免会遇到困难,我遇到了一个很难拔掉的大草:全身长着刺,根系的很深,又粗又壮。我求救妈妈,哪知,妈妈却说让我自己想办法。我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用手把调一部分,然后用铲子铲掉,最后就拔出来了。我验证了果然如此。我终于拔好了草!接下来就是种树苗:我要种一种名叫金边黄杨的小树苗。这就很简单了,我现在一块地里挖个小坑,然后把树苗正方进去,再永土掩埋起来。只要每天给它浇水施肥就可以了,会长成大树苗。我共种了5棵。
太阳快要落山了,我已经累垮了,可我从这次劳动中明白了劳动也有乐趣,只是我们不愿意去做!不过,我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苦,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天,我们也能开花结果。
清明节快到了,而清明节有一个习俗——就是吃清明粿。为了吃到香喷喷的清明粿,老师让我们自己去采些做清明粿的必备材料——“青”。我疑惑着,正想问老师,老师像有读心术一般的告诉我们去问问爸爸妈妈就知道了。于是,放学后,我和同学就一起组团开始了“田间寻青之旅”。
搭着章心怡爷爷的车,没过一会,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田野。我迫不及待的下了车,兴冲冲的提着小镰刀,想快点最后看见那个神秘的“青初中”。由章心怡爷爷,我们排成一字型去找青。走了许久,章心怡爷爷突然停了下来,指着一片并不起眼的绿色,说:“看,那些就是青,你们采摘吧!这时候青长得不太多,都是零零散散的长。”
我顺着爷爷指的方向看过去,却只看见一片绿油油的。我马上就看晕了,到底那个才是青呢?我们走的更近了些,我定睛一看,终于在草丛中看见了青的庐山真面目-:青和其他植物长得不太一样,那片草丛一眼望去都是绿色的,而青的背面却有淡淡的白色。青的茎细细的`,是嫩嫩的翠绿。在它的最顶端有一片伞形的大叶子,越往下越小,一朵青就像一朵盛开的花。
我右手握着镰刀,左手轻轻握着青,然后用小镰刀的刀刃割断青离地面最近的茎,这样就收获了一朵青。按照这个方法,我们一下子收获了一大袋青。看着这一大袋青,我们笑了。最后,我们轮流和它合了影,本来累得没力气的同学们都在照相机前都来了精神,笑声在天野的上空回荡。
这一次寻青,不仅让我认识田野间的良药青,还让我收获了采青的快乐。这真是一次收获满满地“田间寻青之旅”!
等到9点时,我们便出发了。鞋子踩在泥土上,松松的'、软软的,很舒服,我和妹妹在前面跑着,很快妈妈便落到了后面。突然,妈妈把我和妹妹叫住,说:“你们猜猜,这地里种的是什么?”我和妹妹都停了下来,我蹲下来,看着这地里绿油油的一片,仔细观察了一会,说:“这是不是韭菜啊?”妹妹也看了看,说:“就是啊,这就是韭菜。”妈妈笑了笑,说:“这可不是韭菜,这是麦子呀!”“啊!麦子?”“是啊,这是麦子的小时候,长得很像韭菜,不过等它长大后就变样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点了点头。
我们来到了山附近的一个农田里,我和妹妹摘了一棵柳枝,把它编成了一个环,戴在头顶上,然后我们趴在草丛中寻找四叶草……
很快,中午的时间就悄然而逝了,我们简简单单吃完午饭后,便又出发了。妈妈对我们说:“接下来,我要带你们去看一看小西红柿。”“好啊!”我和妹妹都举双手赞同。妈妈带我们钻进种小西红柿的大棚当中,里面热乎乎的,妈妈说,这里面的温度至少30摄氏度,农民伯伯在这里面工作的时候都要换上夏装。我们把外套脱下来,挂在门口,便往里走走看了。哇!里面可真大啊!我想:要是不种东西,200个人待在里面肯定不成问题。呵,你看,这小西红柿的藤可真高啊,足有2米。往里看,总共种了20多排的小西红柿。我们钻进去,挑小西红柿吃,看这几个小西红柿,一个个圆滚滚、红彤彤的,让人忍不住要吃,把我馋得口水都留下来了。我赶快掐了几个小西红柿放进嘴里,可真是又酸又甜呀!我们挽起袖子,在大棚里帮助农民伯伯摘小西红柿,农民伯伯可高兴了,辛苦没有白费,过几天要是卖出去,肯定能赚很多钱。
接着,我们又去了西瓜棚,看到了西瓜的小时候,没有那么多、那么高的藤,很小很小的几片叶子,真不敢相信它长大会长得那么圆、那么大!
今天,我们很高兴,也很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也多少懂得了一些农业知识,至少不会把麦子当做韭菜。下次,我还要来农村,来田间,看看这些农作物是怎样长大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