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学了《最后的姿势》一课。它讲述了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来临时,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壮举。使我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主要说了:在5.12大地震来临时,正在上课的谭老师当机立断,安排大家逃离。但教室里还有四位同学逃不出去了,谭老师见了,想都没相,便把他们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被砸下来的砖瓦压的血肉模糊。
学完了这篇课文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用身躯挡住水泥板时,难道不顾自己的生命吗?同样是血肉之躯,谭老师为了拯救四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忘记了一切。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保护他们的生命!其实,论论条件说,谭老师离门口最近,他完全可以像“范跑跑”一样,丢下学生,扬长而去。但他没有,他毅然留下,拼死保护了四个学生。谭千秋,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他用自己51岁的生命,再一次告诉人们什么是爱与责任!谭老师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像“范跑跑” 一样的老师身上的污点。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他的学生以及全国人民上了一课!这一课,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课。双手撑着桌子,死死护住学生,成为他最后的姿势!这一幕感人的场面,会永远印在我的心里!
XX年5月12日,是谭老师最壮烈的一天,正如人们所赞颂他的一样: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题记
每逢暑假,家长就要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唯恐他们浪费了这个赶超别人的好时机,我们总是在批判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可是换个角度思考,他们也只是想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有更多竞争的筹码,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让孩子现在不过的那么舒服,以后更舒服。
我曾经有一位朋友,干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去学琴,学了三节课就觉得无聊,不学了,去学油画,也是学了几节课后就觉得自己画得不好,便又放弃了。去学书法,又嫌墨水弄得自己太脏,又弃笔不学了。问他为什么不坚持做下去,他说,他觉得这些事情太繁琐了,自己想过的舒服一点。过了几年,他又跟我说,自己当初就是过得太舒服了,以至于现在什么技能都没有学成。现在已追悔莫及。
其实舒服并不是一件坏事,人首先要过的舒服,才能没有负担的去做事情。但若凡事都以舒服为终极目标,那么你的生活不会有一点改善,人类最终也不会进步。读书不舒服吧?可是如果不能忍受读书的这种不舒服,就不会有知识渊博的自己,工作不舒服吧,每天躺在家里,享受沙发薯片多好,可是如果不出去工作,就不会有提高学习的机会,也不会有发光发热的舞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很多不舒服,可是如果我们去一心追求安逸,那么可能永远都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彼岸,只会永远在荒芒的大道上胡乱前行。
试想一下,任何的成功者都是要经历一股脑的不舒服才能到达自己的目标,比如钢琴家郎朗,如果没有小时候那十年如一日的钢琴训练和父亲严厉的苛责,那么他最终也不会走上维多利亚大舞台,向世人演奏那位曼妙的钢琴之曲。就连朗朗在回忆起自己的成长之路时也也是无比的心酸。而历年来的高考夺魁者没有一个不是不用读书,便能轻松到达理想的大学学习,每次采访他们回忆之路时,他们的话语中除了透露的满满的自信,无一例外的。还有那不为人知的辛酸,春节都在学习是他们的家常便饭。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如果你不能忍受一时的不舒服,那最终也可能像我的`那位朋友一样,为了过得舒服,而使自己以后的人生更加不舒服,一事无成。
安逸是弱者的地狱,是强者的阶梯。对于心智不坚者,他们对于安逸就像对待一颗恶魔的糖果,在她的利诱之下,安守本分,不想改变,而对于强者,安逸就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他们在安逸的生活中却还要处处努力。主动去寻找生活中的不舒服,找不自在只是为了让以后的人生更加自在,而且沉溺于舒服与安逸之中,以后的人生便少了自在。
《最后的姿势》这本书中,描写了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他叫谭千秋。在2008年的地震中,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5月12日的一天,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起床,带着小女儿去散步,然后去学校上课。
天空阴沉沉的。谭老师正在给同学们讲 “人生的价值”。忽然,楼房开始摇晃起来,地震来了!谭老师赶紧把学生送出教室,可是,还有四位同学来不及出去了,谭老师将他们拉到课桌下,把自己的双手撑在课桌上,护住了四位同学。地动山摇,水泥板重重地砸了下来,楼房塌陷了。
13日22点12分,当人们搬去谭老师身上最后一块水泥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他张开双臂,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救援人员、老师、学生都被谭老师的伟大举动感动了!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他是一位父亲,他的父爱无微不至;他是一名老师,他的师爱伟大无私。
当灾难来临时,他没有只顾自身的安全,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了保护学生的职责。他那张开的双臂,是恪尽职守的双臂。我们会牢记那永恒的瞬间,牢记他那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
望着父亲,他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高大;望着父亲,他的肩似乎永远都是那么地安全;望着父亲,他的面孔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慈祥;望着父亲……不知从何时起,仰望父亲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父亲一直都很朴素,看着他的背,好几次眼泪无情的流落下来。
我的爷爷死得早,在父亲十几岁时就死了。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不得不辍学去外面打工。小小年纪的他最初做的就是背着雪糕去卖。
父亲曾经对我说:”孩子,你别以为现在咱们有钱了,可咱的血管里流的是农村人的血,咱的骨子里要有农村人的那份质朴和忠厚。”我听着父亲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父亲的背在一点点的弯曲。我知道,现在的一切都是父亲用勤劳换来的。
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家里就只有四百多元钱。在别人那里去捉小猪回来喂,都是赊帐。结婚不久后就剩下了我,面对经济的压力,父亲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
小时候,一直感觉父亲都不关心我。我和父亲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在那次,我改变了对父亲的看法。进入初中,我就要读住校。离开我的家。
记得一个星期日,我就要去上学了。父亲送了我好长一段。在途中,他说:“孩子,在学校要注意身体哟,吃好一点,别担心家里。过马路时要注意身体。”简短的几句话,让我眼泪不住的往外流,父亲还是关心我的。
我说:“爸,我知道了,你快回去吧。”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感觉他一下子老了好多。背不再笔直,就像一个簸箕一样。脑子里闪过父亲曾经笔直的背,曾经背过我的背,如今……
这个背,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让我感到幸福的背。我知道,这个背永远都不可能在笔直了。这个弯曲的背给了我学习知识的机会,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给了我一个无忧的生活。
如今这个背不再笔直,但我爱着这个弯曲的背,永远地爱着。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趴在爸爸的背上一分钟,并写下感想。我十分害羞,不愿开口,就曾到爸爸旁边,说了一声:“爸爸,我累了。”便顺势趴在了爸爸的背上。
我静静地趴在爸爸的背上,爸爸也静静地趴在床上。“砰,砰砰”,我和爸爸的心跳交织在一起,有规律地打着节拍。
爸爸的背虽然没有妈妈的背那样温暖、柔软,但它宽大、厚实,给我一种安全感。
我小时候经常趴在爸爸那宽大、厚实的背上,把爸爸的背当成是“人肉床垫”,而且一旦上去,就像壁虎一样怎么弄也不下来。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常常骑在爸爸的背上探索未知的世界。
现在,爸爸的背虽然还像以前那样舒适,可是它却做不了我的“人肉床垫”,不能再让我骑在背上看世界了。爸爸的背可经不起我的一番折腾。
爸爸那呼吸声变得急促,我知道爸爸累了,便小心翼翼地从爸爸的背上下来。
我摸摸自己的背,又拍拍爸爸的背,发现我的背十分单薄,肋骨都数的清,像一朵脆弱的小花,经不起风雨。爸爸的背十分厚实,像一棵粗壮的大树为我这朵“小花”遮风挡雨。
我这才发现,爸爸的背已经微驼,但他用这宽大、厚实的背支撑起了整个家,我难以想象爸爸的背上的压力有多大,可以压弯爸爸的背。我恳求岁月不要那么无情,让爸爸的头上又添了几缕银发;我恳求时光不要再流逝,让爸爸渐渐老去。
爸爸老了,但我已经长大。我想对爸爸说:“爸爸,以后我一定会好好照顾您,让您不再劳累。”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迅速组织自己的学生撤离。但是有四名学生还来不及撤离,谭老师迅速把他们拉到课桌下。楼房就要坍塌了,谭老师立马用自己的身躯遮住课桌,也护住了课桌下的四名同学。最后,在谭老师的保护下,四名学生都安全的活了下来,而谭老师自己却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那样格尽职守,一心为学生,充满无私大爱的老师。
我们学校有一位姓付的老师。有一天,正好是付老师值日,放学后负责送学生过马路。这天车十分多,付老师领着学生,做手势示意让车子停下,然后安全通过。岂知有一辆小车看见了一群学生在行走,却毫无停下车的意思,横冲直撞地就冲了过来。付老师见势,便赶快把学生推向一边。可还没有等她自己躲开,那小车撞了过来。在猛烈的撞击下,付老师的腿被撞伤了。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老师用他们自己的行为诠释出来了,那就是无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