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高修养而读书。
这是一个无聊的命题。这是作者说的,不是我说的。
此书名为快速阅读术,似乎更像是在辨析,而不是在介绍方法。如果真的是想学快速阅读,那么看这本书,恐怕得不到你想要的。推荐一本叫做《事倍功半读书法》。
开篇作者提到能仔细阅读又能快速阅读,这样的人,我也很羡慕。嗯,我也做不到,我更偏向于快速阅读。而读书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似乎没有定论。我中学时候语文老师说过我,你看那么快,记得住什么。我说,看得慢也未必就记得多啊。当时比较年轻气盛,想什么就说什么了。现在看来,很难说在单位时间内,同样一本书,是仔细看一遍好,还是快速看三遍好。
作者提到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用手抄而不是电脑录入。我从小到大学四年级,都是手抄。但是觉得手抄太慢,携带不方便,检索不方便。所以改电脑录入,那效率的确是蹭蹭上涨,我本来就是写字偏慢的,大概电脑输入是比手写快四倍有余。而正如作者所说,因为速度快了,所以这个也想写,那个也想写。而且,虽然检索方便,但我也很少去回看。手抄,还是录入,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驳斥了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观点。深以为然。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成了万能药(也许真的是),所有励志书、成功书、教育类都会告诉你要读书。
诚然,以我的阅历和年纪来谈论读书能不能提高修养,有点不合适。我只是认为,即便读的是同样的书,每个人读法和收获都不同。而把书,视为解决困境的解药,恐怕,没得治。
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观察的老师""留痕,让你与众不同""要多一些实证研究"中,罗树庚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学过程做成一个观察、思考、改进、创生过程。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体系,使繁多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初中历史六本的知识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利用思维导图使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也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如书中所言,信息时代,我们的专注度在消解,注意力也在消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价值,而是注意力。置身在这个巨量信息的海洋里,你是否有喘不过气、无所适从、无所自拔的失控感?是否有被巨量信息呛着噎着的淹没感?是否有茫然不知所措的迷失感?书里面说的这些现象,我都有。现如今许多人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机,晚上睡觉时手机看不到上下眼皮打架决不罢休,本来手机是人类的工具,而如今似乎人类差不多已经被手机奴役。
怎么办呢,怎样不被浮华遮望眼呢。怎样才能走到最高峰呢。要守住我们的注意力,先要守住一颗安宁的心,不浮躁。不喧嚣,微信,QQ即时交流平台上没有重要到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马上就要进行的信息暂时先放一放。用好每天当中整块整块儿的时间把那些碎片化的时间留给处理那些即时交流的杂事。信息时代。要守住我们的注意力还需要留一些时间供我们静思默想。
这话对我来说非常受益,我们抵御住了很多进攻,却在软习惯上自己给自己埋了大坑。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慢读,细读,全读的强迫症读者,对于如何阅读不同书籍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法,于是乎,对于快读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好奇,而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看完整本书。
个人而言,对书中提到的部分读书观念体验表示有共鸣和认同,比如我们大多数人并非真的“阅读速度慢”,而是被“仔细阅读”的念头所束缚,而破除像“如此珍贵的文字,一词一句都不能遗漏”这样的阅读心态对于我而言是必要的。同样这本书也使我反思过去自己对于阅读技巧的不够成熟,如对任何书籍易采取单一的阅读节奏,无重点无目的性,这不仅影响了单位时间的阅读量,更大的弊病在于影响个人对于书籍整体的理解和把握,看到的是单个的字词和短句,而忽略了段落大意和行文脉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完也仅是读了,并没有真正抓住它的核心和主题。
另外,谈到读书的目的和意义,作者认为,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而读书的想法很无聊,这让我无法苟同,为了享受阅读过程而读书固然美好,但却不能因此否定或者贬低他人读书的特定目的,读书应是为了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甚至于多重需要的,纯粹的为享受阅读而读书对现实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活在理想社会之中。
总结一下,本书内容非常口语化,偏向于个人经验谈,有一些可取之处,是作者所说的那种可以快速阅读甚至于跳读的书籍,很普通的书,有与我症状相同者可读一读。
最后,附赠一句话,读书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以此警醒自己!
《快速阅读》是一本实践应用型的书籍,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训练快速阅读的四个方面:一、提高阅读速度。二、集中注意力。三、培养理解力。四、增强记忆力。二是整本书的阅读步骤和阅读技巧。在这这两大模块中作者都提供了不少的的练习方法。由于书中的一些练习难度较大,现阶段自己操作起来感觉有些难度,自己只摘取了其中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也会有自己的收获。
首先说一下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步骤和技巧,通过泛读把握文章整体脉络,快读和精读相结合,回顾重点、系统整理收获。
在阅读速度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读的慢,是因为我们的逐字阅读,无论默读还是朗读都会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要想提高阅读速度,方法一是使用辅助工具,用笔或是手指引导我们的视线。配套的'练习有3-2-1练习,(读相同的段落依次用3分钟、2分钟、1分钟,2-2-2练习(三个2分钟的时间依次累加一半的阅读章节)。第二个方法不使用辅助工具的1-2-3练习(阅读每行时在心里根据字数的多少默念1、2、3.目的就是打乱我们对文章的默念)。
当我们提升阅读速度以后会发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有所下降。如何做到又快又好的读书呢?作者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在找到自己阅读间隔后停下来制作视觉卡片。制作原则有横向排版、主题在中央,顺时针记录、字写在线上、字迹工整、使用颜色、符号、箭头等。大体类似于思维导图。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增强自己的记忆力,核心是要学会条件反射,即明确阅读目标的条件反射,激活知识储备的条件反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复述文章的条件反射(配合视觉卡片一起练习)。理解和记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复述文章的水平。至于注意力的训练就一句话学会放松,快乐阅读。
自己之所以大篇幅写这些阅读方法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对本书的的重新整理,形成适合自己的理解框架,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本书的许多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短期内阅读效果提升不会很明显,自己的也不是很深。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然后加以改进。自己的阅读习惯概括来说一是读书读得少。二是盲目追求阅读速度,忽视对内容的理解,结果就是搁下书本就忘了读的内容;另一个极端是如果每次读一点,时间又会拖得比较长,往往一本书读几天就束之高阁了。这些都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当然这些都无法做好的话,也就无从谈起了。不过好在自己已经认识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相信群里坚持读书的小伙伴体会更深。希望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希望自己可以把读书坚持读下去。
我们身边的学生,有优秀的让人羡慕,恨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变成他,也有调皮捣蛋让人讨厌,感觉无可救药的,学习了罗老师的文章,我的心态平静了很多,善待每一位学生是我们做老师的职责,善待学生,更需要我们谨小慎微。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有时,我们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不经意的一句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能迈进211重点大学的校门,我们更多的是普通人中的一员,老师要有广阔的胸怀,高规格的人生格局,那才叫真正的师爱,我们需要包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不能局限于他要背过哪个题目,更应该教他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屈服,不抑郁。
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知道教师向上生长的力量来自内驱力。一辆发动机未启动的轿车,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气再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发动机,开得很慢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原自觉醒,源自向上生长的内驱力。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最好的,但不知最好的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争取来的,奋斗来的。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那说明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要想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就得学会"逼"自己,"人是被逼出来的,骨干是折腾出来的",要经常与自己过不去,试着逼一逼自己,你不逼自己一把,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所以,要想做一名不平凡的老师,就得从内部找原因,要有向上的愿望并付诸于行动。
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技能的获取,更重要的是师生、生生间群体生活时情感的激荡、真情的体验。我们最怕遇到“特殊”学生或是家长,遇到了就会有所抱怨。其实,与特殊学生、家长打交道,对于老师来说,正是成长中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既然已经遇到问题了,那么不如坦然一些,将解决问题当做研究问题,或许会有额外的收获。
交流的基础是学会换位思考,重点是不要把认知冲突上升为情感冲突。简单来说就是对事不对人,意识到家长与教师是教育观念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而不能上升到双方在情感上产生相互排斥的地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