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我总喜欢抬起头,拂过的风感觉很好,就像是云朵贴着脸庞,带着微凉,淡定了那颗急躁的心,让漂浮的心事一点点沉淀,在蔚蓝的天空下一片片结晶,幻化成生命最美的琉璃。
十八岁的我很喜欢微笑,努力的在寒冷的季节笑出夏的味道,雪花的开放仍是如此熟悉,带着暖意。夜色把往事过滤得十分清晰,看得到回忆的我有点紧张,因为这幸福来得突然。
十八岁的我喜欢触摸自己的心跳,感受那微妙的起伏,隐隐约约的,时间在流逝,生命在延续。很深很深的夜里,再仔细的倾听黑夜的脉搏,它包容着一切让人敬畏的生命的跳动,应该也包括昏黄路灯下,不停歇地来回飞舞的小飞蛾的心跳吧!
十八岁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发呆了,这一秒还呆呆地想着粘在我身上的阳光,经过漫长的旅途该有多疲惫,下一秒,蹁跹的蝴蝶儿就占据了脑海……再呆呆一笑,这些思考还真是毫无头绪呢!
十八岁的我有欢乐也有烦恼,即使不热闹,却那么美好。张开小手把青春小心翼翼地放开,心地纯净,如天空一样蔚蓝。
十八岁的天空,下着青色的柠檬雨,既包含着一丝甜蜜,又含着一些苦涩。而我,就是漫步在这场雨中的一个小小的女孩
十八岁,像一片茵茵的草地,一个狮子座女孩在这片草地上静坐。安静的沉默,是她的外表。内心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一样的她,也经常露出活泼的一面。爱笑,生命中永远充满阳光。永远不见一丝悲伤,只有温暖的笑容。快乐,是她永恒的标志。
而在另一面,她是安静的。静静地观察,静静地享受。沉着和镇定,是她常唱的歌。静静地听着音乐,是她的挚爱。
而那个她,那个如同柠檬雨一般的女孩,就是我呀!漫步在蒙蒙细雨中,漫步在茵茵草地上,充满阳光,又不乏冷静。快乐时,我会和伙伴们一起疯狂,末了,便是无限的深思。朋友问过:“龚琪瑶,你在想什么呢?”我也不清楚:或许是趣事?或许是忧伤?我也只能漫漫猜测,猜测脑海中十八岁的故事。
我曾梦想做一名演员给人带来欢乐;也曾梦想做一名科学家,为人类默默贡献……但现在,我想要融入人群,做一个社会的小齿轮,默默地生活,寻找自己的快乐。
喜欢安静地听歌,听一首《玫瑰花的葬礼》,清新的曲调,清脆的音符,一个一个印入我的脑海。一个人时,我的心境变的平和,又带上那么一点点十八岁少女特有的忧伤,我成了一个忧伤的诗人。
喜欢安静地看书,《居里夫人传》带给我坚韧和毅力。一名普通女子,付出非人的努力,连获两项诺贝尔奖。这位伟大的妇人,让我学会如何把自己变的坚强,使我在这片柠檬雨中不迷失方向。
这就是我,一个小小的十八岁少女,在这片青色的柠檬雨中缓缓走向人生,逐渐消失在一片蒙蒙的雨雾中。
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还在父母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它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不能够只踩着父母走过的脚印前进,我们应当学着如何为自我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我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再次拾起了十八岁的回忆,那种冲动,那种无知,此刻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却无法找到以往的味道,我想是我们确实长大了。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只因为我们很单纯。
小说从心理的刻画把主人翁的的单纯描述得栩栩如生,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作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主人翁初次出门远行的欢欣雀跃心境,从景物的描述很好地切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我像一条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还能够朝着山和云,喊熟悉的人的绰号,这样的兴致似乎比专门外出旅行的人还来得豪迈,来得随心所欲。
“我觉得自我应当为旅店操心,”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我是独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却一向不见它的踪影,出门在外,我们担心的总是是否有个能够回归的地方,即使再疲惫,只要有个能够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难道找个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假如是的话,为何还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样吗?“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的肚子里。”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可当司机问他要去哪里时,却不明白自我该何去何从?可见他并没有为自我的远行做过规划。在描绘主人翁的心理特征时,作者也不忘设下一些悬念,虽然最终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却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我决定要出门远行,恐怕就会少一些未知。
此时此刻,再凶悍的司机也没办法撇下他,首先他低声下气地和司机套近乎,称他“老乡”,再请他抽烟,帮他点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显然他已学会了打交道,却单纯地认为所有人对于这种殷情都会领情,当司机不理睬他的时候,他还气愤地朝司机吼“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主人翁那种临近成熟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已明白自我出门在外,应懂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却仍带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暇的单纯。作者极力要想塑造一种如水的单纯,但这一句话居然是从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口中传出来的,让人有一点意外,觉得主人翁有点傻气,整篇小说,作者无不围绕“单纯”展开,从他给云和山起绰号,追着汽车跑,对着自我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单纯已推到顶峰。
可是旅店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车又抛锚了,焦虑塞满了他的脑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脑袋的地方开出了一个旅店,”他也并不明白他身在何处,将要去何方?满怀期望地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那辆载满苹果的货车上,此刻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声地抢着苹果的乡民,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抢救,有一种行侠仗义的胸怀,却被打得眩晕,最终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起来,让目光走来走去。最终连他的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主人翁在艰难地钻进驾驶室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向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给我们的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为了说明旅店就是那个你一向在寻找,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你了,最终那个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说最终以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谈话结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他的远行计划是他父亲安排的,至于为什么要远行?仅仅是为了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听话,“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吗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从那里能够窥见主人公是一个一向在父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着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难道他认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到外面游玩一圈就回来?我想这也是他不觉得累的缘由。而他父亲为他所准备的行李最终也被一枪而空,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亲已为我们铺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还是我们自我,我们必须学会去创造自我的行李,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翅膀而独立飞翔。从那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小说还具有必须的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用一种朴素的言语,在简单和逼真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透过十八岁这个窗口窥探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个的对面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世界。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能够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梦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梦想而执著。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我的未来。路上,一向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梦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梦想而困惑。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所以,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此刻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我的梦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我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我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理解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我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应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明白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我。
十八岁的象征意义远大于生日带来的狂喜,总有些人认为从这天开始,自己该有些什么跟以前不一样了。
去年夏天,弟弟来找我,他刚过十八岁,即将进入大学,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其实我也找不到他的方向,因为毕竟我不能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他。
在我十八岁的时候,还没有想好自己一辈子将会做什么。那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整天无所事事,像所有刚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自己该做些什么,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以及,这些所谓的对错与否,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那时候我是一个滥情的.诗人,写一些毫无意义的打油诗,现在看起来除了满腔热忱,完全一无是处。可是当时我觉得那很伟大,我做的事简直是这世上最有意义的事。那时候,你会经常看到一个心事重重的年轻人,手里捏着一个裎光发亮的笔记本,走走停停,随手记下些什么。现在想起来,十八岁的那个人简直做作到令人呕吐——可是,亲爱的,好像很多人年轻时候都是这样,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无法评价的时光。
不过我更关心的是:你呢,准备怎么过以后的生活?
无意中聊天时提到的愿望,听起来都跟钱和生活细节有关,我知道你不只需要那些。而提到大的理想,你又会开玩笑似的说“希望世界和平”。好吧,其实我想知道的,是你关于自己未来的一些计划。
昨天买了一本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里面有段话我很喜欢:“大约在我很小,也许是五六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在长大以后要当一个作家。在大约十七到二十四岁之间,我曾经想放弃这个念头,但是我心里很明白:我这么做有违我的天性,或迟或早,我会安下心来写作的。”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想好要一辈子做某件事。即使后来经历各种曲折,走了一些弯路,或早或迟,总会沿着心底默认的方向走下去。我觉得找到一个大概方向,或者无意中发现自己乐意去做的事情,这些都比平常的生活细节重要。
前几天重温的《搏击俱乐部》,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则主旨明确的寓言。生活中的庸常,会让人迷失自我——那些衣服、鞋子、家具,工作、金钱、地位,统统都会把人绑架,让你努力去争取一切——然后诚惶诚恐患得患失,不敢失去这一切。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抛开束缚,都更愿意在牢笼中歌唱,或者带着镣铐舞蹈。
今天《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触动我的,则是关于一个人如果抛弃一切,之后的遭遇会怎样?一个按照父母意愿读完大学的男人,毕业之后,放弃了看起来前程似锦的一切,烧掉现金,孤身上路,经历各种冒险、流浪、自我放逐。但是最后,在他实现自己唯一的愿望——去阿拉斯加无人区冒险之后,却因为食物中毒和饥饿,一个人死在杳无人烟的森林公园。
他的前半段经历,鼓励了我曾经萌动的流浪心,但是他的后半段,却让我更加清醒和现实。
正如《搏击俱乐部》最后的结局一样,刚开始为了解脱,可以抛弃一切从头开始;但是一旦肆无忌惮百无禁忌,没有任何原则和目标,没有底线之后,却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迷失。
拉拉杂杂说了上面这些混乱而无序的话,权当写给你作为十八岁的寄语。再想下去,我自己也要迷失在这没有方向的泥沼了。
其实说到底,就这么几句话送给你:亲爱的,你是大人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想清楚就好。没有什么值得后悔,只要你循着自己的心。
Follow your heart , and go on !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十分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所以“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最终,“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可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我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我无关”的列表。唯有自我的新爸爸对自我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向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向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样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