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
“哦!桑娜原来你早就把他们抱回来了啊!”渔夫轻轻拉起桑娜得手。“桑娜,你还是和以前一样善良。”
“怎么,你不怪我开头隐瞒你吗?”桑娜大吃一惊。
“呵!怎么会呢!对了西蒙给他们取名字了吗?”渔夫笑了笑。
桑娜悬在高空的心,慢慢落下了。“取了,男孩叫杰西,女孩叫玛丽雅,对了等孩子们醒了,该这么和他们说呢。”
“嗯····按实际说,桑娜,我先去洗洗了。”渔夫拍了拍桑娜的背,沉默了一会,说
“你洗洗就睡吧,我今天看着他们。”桑娜点点头
渔夫拍拍桑娜得手,说:“还是我来看吧!”
桑娜放下破帆,站起来,说:“今天,太惊险了,你明天早上还要打鱼,你去睡吧!”桑娜推了推渔夫
渔夫不好在推辞了。“那好吧,桑娜你自己要注意身体。”
“嗯嗯。”
清晨,好清凉,海风吹打着窗户‘嘎吱,嘎吱’桑娜静静的整理着刚刚补好的渔网
“啊欠,今天挺冷的。”渔夫看了看窗外
“是挺冷的,要我和你一起去吗??”桑娜把渔网递给渔夫,问道
渔夫邹了邹眉头,回答道:“不用了,你看着孩子们吧!他们醒了,你去睡睡吧!”
“我不用睡的,我先去看看还有没有做黑面包的材料。”桑娜走向橱柜,看了看,说:“还有些,你今天打鱼的时候,多打点,小沙鱼,杰西,玛丽雅这么小,只能吃小沙鱼,我看看,朱亚丽家,有没有牛奶,我去问她拿点。”
渔夫点点头,便拿着渔网走了。
桑娜顺路和渔夫一起去了……
“哦!他们在这里。”渔夫说,“哦,对了,今后我们该如何照顾他们呢?现在多了两个人的饭量,靠我们之前的打鱼方式还能撑得起这个家吗?”“嗯,这个嘛……算了,少一点就少一点儿,既然已经把他们视为一家人,那么就要一视同仁,让孩子们吃得饱,穿得暖!”桑娜坚定地说。
“是啊,我们这两个老头子、老太婆算什么,只要孩子们健康我就满足了。”渔夫激动地说,“不过,我们今后要更努力工作。桑娜,你同意吗?我很乐意帮助孩子,很乐意用汗水打造一个幸福的家。”
说着说着,两个人都会心地笑了,因为孩子,更因为家庭。那一夜,两人很快都睡着了。
第二天桑娜和丈夫早早就起床了,开始了崭新的一天。桑娜和渔夫愉快地干起活来,空气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息!突然这欢乐的气息被打断了——因为一声哇叫。
喔,不!他们刚睡醒,发现妈妈不在身边,却躺在邻居家的床上,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我们该如何告诉他们呢?桑娜沉思着。静谧的气息瞬间变得十分紧张,万分焦虑,渔夫喃喃地说道:“不用说太多好话,把事实说出来就是了。”于是他们慢慢地走进了房间,拉开帐子,缓缓地说道:“孩子们,我们抱歉地……得知你们的母亲因病累交加,昨晚被上帝召唤到了另一个世界去了。”话音刚落,孩子的眼泪瞬间滴滴地落下。桑娜连忙上前说:“孩子们,我们是你们的好邻居,不是吗?关系如磁铁一般。今后你们的生活就由我们来照顾。”“还有,我们目前的生活可能十分艰苦,在这期间,孩子们都要乖乖听哥哥姐姐的,哥哥姐姐也要尽量的多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照顾好弟弟妹妹,好吗?”渔夫补充道。
两个孩子停止了哭泣开始和大家一起忙碌,擦窗子,擦桌子,扫地,洗碗,洗菜……丈夫也提起那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渔网坚定的大跨步地走出了简陋的茅屋又开始出海打鱼。
就这样渔夫一家在忙碌的生活中收获了许多幸福,他们不富有,但一直被爱的气息包围着。
渔夫望着这正在美妙梦境中的两个孩子,眼眶有些湿润。
七年后的一天,西蒙的其中一个孩子保罗大声的喊道:妈妈……妈妈……从海滩上兴奋地跑了过来,可怜的孩子一直把桑娜当成自己的亲生母亲,对自己的生母一点印象都没有。桑娜慢慢地走过去,摸了摸保西因为剧烈奔跑而发红的小脸,温柔地问道:“什么事啊,这么着急。”
“我……我现在的兴奋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嗯,总之,我们家的好运来啦!”保西气喘吁吁地说着。一边说一边递给桑娜一个包装非常精致的书,桑娜用双手接过了那本书,有一些不敢看。当她紧张的翻看书时,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保西,你以后不许再看这些无聊的书了!”原来那书上说的是桑娜他们居住的海滩其实是几千年前的一个金矿区,现在这里仍然有一些金子。“你不相信我吗,妈妈?”说着,保西他伤心地走进了房间。
“妈妈,快看看我和爸爸一起出海的收获。”十岁的瑞德拖着一条很大的鱼进到屋里,熟练的用铁钩把大鱼勾住。桑娜从衣柜里拿出一套衣服给瑞德穿上,就毛巾擦汗了她金黄色的卷发,轻声说:“下次别再把衣服弄湿了,你可只有两套衣服。”“哎!”瑞德高声回答一声后,便窜进了房间里去玩。
瑞德进到房间后,保西对哥哥瑞德说了金矿区的事,瑞德说:“如果我们一起去找,一定可以找到金子。”
海风不停地咆哮着,在暴风暴雨中,总有两双小手在沙滩上寻找着精子,但老天爷好像不仁慈,两年来,他们两兄弟一无所获,小小的黄金渣也没有看到。
这一天俩兄弟跪在沙滩上祈祷着,突然保西说:“哥哥,快看那里有一块小小的金子。“瑞德看向保西指着的地方,有一小块发着金白色光,果真有一块黄金!他们激动得拥抱着了一起!
半年后,在小岛的沙滩上出现了一座漂亮的别墅。
凡卡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正在这时,凡卡感觉到有人揪着他的头发,紧接着大骂道:"凡卡,你是不是偷用了墨水?"凡卡猛地睁开了眼睛,看见老板正揪着自己的头发,还在大声呵斥着:"你小子胆大呀,居然敢偷用墨水!告诉我,你用墨水干吗?啊!问你话呢!快说!"
接着,老板把凡卡拖到后院,用皮带狠狠揍了一顿,并警告他说:"你再敢这样,小心我饿死你!你现在去给我洗衣服,明早不要吃饭了。"凡卡忍着痛,洗完了衣服,天空泛起了鱼肚白,天亮了。伙计们都起来了,其中一个伙计不怀好意地说了一句:"你小子胆子够大的,恐怕你明天要去见死神了。"
中午吃完饭,除了凡卡在店里洗碗外,其他的伙计都在门外晒太阳。过了一会儿,只见伙计们都跑了进来,手里高举着一个信封:"凡卡,你的信来了!"凡卡放下碗正要去抢那封信,其中一个伙计说:"你先替我们去打酒,回来了再还给你。"凡卡提上酒瓶,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酒馆,没想到半路上遇见了老板娘,"你这畜牲,昨晚偷用墨水,今天又去酒馆打酒,你简直无法无天了!"说着,将凡卡一脚踹在地上,凡卡"扑通"一声摔了下去,酒瓶打碎了,玻璃渣扎进腿里,钻心的痛。等他回到鞋匠家,伙计们早就散了,他打开那个信封,才发现里面是空的。
晚上,凡卡想如果再待在这里,自己会死的。于是,他趁着大家都睡着的时候,从一楼楼道翻到了后院,翻越后院的围墙,直向乡村方向跑去。白天还晴朗的天空,此时下起了鹅毛大雪,凡卡只穿了一件单薄破旧的衣裳,冻得他直发抖。
就这样,凡卡走啊走,走啊走,不知不觉中,他已经来到了乡下。他再也走不动了,倒在雪地里,大概就在同一时间,他的爷爷看见外面下起了大雪,便穿上羊皮袄,提着煤油灯出来,就在不经意间发现了倒在雪地上的凡卡。
老人看见自己的孙子,不禁大吃一惊,便将他抱回了老爷家。老爷一家对凡卡都很好,她们可怜这个穷孩子,从此凡卡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渔夫看见两个满头金发的孩子,紧皱着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忽然,他像下决心似的向桑娜说:“我明天要去深海捕捞更多的鱼,这样才够让大家都吃饱!”桑娜含泪点头。
第二天,渔夫拖着桑娜刚补好的渔网,迎着风浪驶向深海,在一块较平静的海面上撒下渔网。刚开始,捞上来的鱼都只是能做鱼汤的小鱼,到第四次的时候,渔网突然加重,渔夫以为有大鱼,就用尽全身气力使劲拉,直到渔夫摔倒在船上,渔网才被拉上来。渔夫一边抚摸着疼痛处一边站起来,解开渔网,突然,他发现渔网里有一个伤痕累累的年轻人,软软地倒在地上。
“噢!这是谁,怎么会在我的船上?”渔夫惊叫道。
他蹲下来观察那个年轻人,一直在昏睡当中,身上被礁石撞得表一块,紫一块。渔夫发现年轻人还有活着的迹象,自言自语道:
“嗯,是个问题,算了还是先把他带回家医治吧!”
渔夫把船驶回了岸边,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年轻人拖回岸边。他叫来桑娜帮忙。
“怎么啦?”桑娜看见年轻人,诧异地问渔夫:“他是谁?怎么会昏迷不醒?”
“他是我在海上救回来的,我们先把他弄醒吧。”渔夫担心地说道。
渔夫和桑娜合力,帮他用药擦好伤口,做了心脏按摩,年轻人才醒了过来。
“这,这是哪?我怎么会在这?”年轻人苍白无力地问道。
渔夫扶年轻人坐好,向他说明了原委:“我邻居西蒙死了,我们收养了她的孩子,无奈,只好到深海打鱼,没想到倒把你给救了。”
“什么?西蒙?她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她死了?怎么回事?”年轻人悲叹道。
“唉,世界真小,不过西蒙的后事我们已经办好了,至于孩子,我们也可以把他们养大的。”渔夫苦笑道。
“实不相瞒,这几年我自己做生意,家产也挺雄厚的,该报答你们什么呢?”年轻人琢磨着。
后来,年轻人在海边给们盖了一座房子,渔夫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过着天使般的日子。
1.本体论的提问与构成论的回答
语文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有许多种: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历来的争论大致上都是在“文字”“文章”“文学”和“文化”之间的选择或权重的分配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语文是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问题;A+B用这种回答方式是关于“语文是什么”的问题的回答吗?
这里,我们需要区别两个概念:本体与构成。
语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一个语文本体论的问题,它要回答的是,语文的本源与实质。而A+B这种回答方式,则是一个语文构成论的回答方式,它所回答的,是语文有哪些成分和要素。
语文本体论,属于语文教育哲学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观;语文构成论,属于语文课程论的范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构成一个人的语文课程观。如果说语文的本体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是“语文是什么”,那么,语文构成论设问所期待的答案则是“语文课教什么”。这两个问题处在不同层次上,它们的答案,也处在不同的领域。
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语文本体论是一种认知思维,它需要的是思辩。它首先要确定人的实践系统,然后弄清楚语文在人的实践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其他实践系统的关系,最后才能对语文的本源与实质作出判断。过去,我们试图用释名的办法来获得答案,要么是求之于训诂,要么是求之于“语文”名称发明人的约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求之于语文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这都不是语文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训诂法也好,考证当事人的约定也好,从教材或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中总结归纳也好,都是证实的办法。这种办法把语文教学当作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当作一种“实践设计”来看待,陷入了一种以实体证明来探寻本源和实质的路子。语文教育首先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它的本源和实质,是人的一种价值选择。忘记这一点,永远也无法获得关于语文本体的说明。
语文构成论的研究方法则与之相反,它是一种筹划性思维,它需要的是归纳、总结。它首先要确定的是语文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开展哪些活动,开展这些活动要涉及到哪些“材料”,从这些活动和“材料”中,就总结出语文教育的成分和要素。
总之,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A+B这种回答方式误将一个构成论的回答当作本体论的回答。这是语文本体论与构成论的双重迷失。它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误导了语文教育。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语文构成是由对语文本体的认识决定的,语文是什么的答案决定语文由什么构成,前者是后者的标准,是后者的分析工具。这种看法从逻辑上来讲是正确的。但是,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在人类的思维发展上也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先后关系。从思维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讲,认知思维与筹划思维常常是互为前提、相互转化的,在很多情况下,常常是成熟的筹划思维催生了认知思维的发展,认知思维建立在筹划思维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基础上。当然,更多的情况下,是认知思维指导了筹划思维,人们根据自己对事实的理论认识,来筹划自己的实践活动目标、内容和方案。
应该说,目前关于语文的学术积累和理论准备,都不足以为我们提供语文是什么的答案。换句话说,关于语文的研究,还没有发展到由认知思维向筹划思维转化的“理性时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片面强调从“语文是什么”到“语文教什么”曲本体论到构成论)的逻辑过程,可能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有的同志主张与其花那么多工夫讨论“语文是什么”这么一个抽象命题,不如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这种主张,也许是对的,至少是有意义的。
2.语文是什么与语文不是什么
语文是什么,是语文本体论的正面设问,语文不是什么,则是语文本体论的反面设问。
在这篇小文章里,笔者想立足于语文教学实际,先从反面探讨一下,语文不是什么。然后再具体讨论一下语文的构成。
第一,语文不是语文的内容。语文和语文的内容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话题。应该说,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传统的观点是一个很简单但很有力的论证:文以载道,所以:文即道。现代,人们更是从内容与形式的哲学命题出发加以论证,证明二者之间内容的优先地位:内容是皮,形式是毛,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里涉及到许多理论问题。比如:文与道是一个“载”的关系吗?即算回答是肯定的,由此可以得出文与道即是同一关系的结论吗?还比如:语文与语文的内容,是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吗?语文的形式指的是什么呢?对于语文来说,语文的内容具有优先地位吗?内容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具有优先地位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都是不能简单地下结论的。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展的这一次语文教育大讨论,主题之一即是对语文教育人文内涵的失落提出了批判。作为一种纠偏,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称之为“人文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见这样的设问:这篇课文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意思;认真阅读课文,请说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一些新编的语文教材,更是设计了大量的人文主题活动,围绕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话题,要生走入社会,走人大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虽然在这些活动设计中,也有一些是要求学生查阅文字资料,有的最后也要求写出调查报告或者日头演讲的,但活动设计的主旨,它的目标指向,不在这些“语文活动”本身,而在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体验自然、贴近艺术这些人文主题。有人称这种貌似与语文有关、但其主旨却在语文之外的语文教学为“泛语文”。
一个最有力的质问是:这些教学活动与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艺术课的教学有什么区别。如果说这些够活动设计因为涉及到了语文的运用很阅读资料、撰写报告、口头演讲等赋算是语文课的话,那么政治历史地理甚至物理化学课里不也有语文的运用甚至语文活动吗?
这种泛语文倾向实际上影响到了所有的语文教学,因为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人文的主题,《松鼠》不是一个自然的主题吗?《胡同文化》不是一个文化历史的主题吗?如果我们把这个自然的主题、文化的主题也都归于语文的教学内容的话,那么它与生物课、历史课有什么区别呢?
那么,什么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是“语文是什么”的本体论答案。我们目前能说的是:语文课与其他课程是不一样的,因为语文与语文的内容不是一回事。张楚廷教授的这段论述也许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当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并不特指某种对象,不是就某一类具体的事物来学习的,……也许都涉及到,但都不是特定对象;与其说它因涉及而负载了这一切,不如说一切涉及它自己一语言;也许通过学习它而涉猎了许多,但主要还是涉猎它自己一语言;它不拘束地回到自己。”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怎样从“某一类具体的事物”“回到自己”。这种“泛语文”的语文教学,则是迷失了自己。这无疑是一种本体论迷失。
第二,语文也不是一个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把数学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可以把历史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大致上是没错的。但我们可以把语文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吗?
过去,我们主要是在“能力与知识”的范畴内来讨论语文与知识的关系的,这种视角很容易得出一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这种“很正确”的结论。现代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学校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知识化”“知识中心”是现代学校教育一种前提性、普遍性的'倾向。语文是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环,于是现代课程的设计者毫不犹豫地断定了语文的知识性质。
语文与知识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语文的教学性质这个角度来考虑,正如王荣生博士所说,语文知识是用以描述语文教学的目标,借以指导教师理解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附语文本身来考虑,语文至少与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有关。这些知识,大致上收归在语用学这门学科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一些这样的语文知识是有益的,必要的。
但是,从语文的本质这个层面来看,语文是超知识的,或者说是非知识的。语文更多地以直觉的形式呈现,语文更多地以知情意统一的特点引起人们的注意。现代哲学、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对语言的知识化理解是对语言的误解。过去,我们主要是在工具论的指导下断定语文的知识性质的,所谓工具论,其实就是语文知识论。实际上,工具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早已被现代哲学深深质疑。从马克思的“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到胡塞尔“语言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先验性条件”,从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到伽达默尔“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唯一方式”,从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到分析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从接受理论到语言建构主义,从认知语言学到语言人类学,它们都指向一个结论:语言远非工具,语言远非一个知识系统。
如果我们把语文看作一个学校教学的科目,则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知识。我们学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物理世界,我们学历史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历史;物理知识与历史知识都是“真理性知识”,它反映的是客观世界的必然规律,对这种客观必然规律的掌握是“掌握”物理与历史的必要条件。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可以称之为“语文智慧”(大家更能接受的表述是“语文素养”)的东西,语文知识对语文智慧的获得来说是不是不可或缺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不能证明这一点。语文知识是一种“非真理性知识”,它是建构的(传统的说法是“约定俗成”的);对于语文实践来说,重要的是获得这种建构的智慧,“约定俗成”的智慧。而有关研究表明,语文知识既不是建构语文、“约成”语文的充分条件,甚至也不是必要条件,而只是辅助条件。
总之,语文涉及到知识,但语文不能被看作一个知识系统,尤其不能当作一个知识系统来学。把语文当作知识来学,既不符合语文的规律,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
3.教什么与什么是可教的
现在我们回到语文构成的论题上。它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课教什么?
首先,这是一个实践设计的问题,它当然与语文本体有关,它必须符合语文本身的要求。但在整体上,它直接面向的,是语文教育的实际需要。换一句话说,教什么的问题,是把语文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设计的问题,它除了涉及语文本身以外,还涉及到语文以外的其他要素,比方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教育科目,它还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或某一社会意识,等等。语文课教什么的设计,就是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一种整体选择。我在这里强调“教什么”的可选择性、设计性,目的除了说明语文本体与语文构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更重要的,是强调这种选择的相对性、阶段性、可变性:它是建立在目前大家对语文本体和与语文有关的其他社会因素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它没有终极性,它随着人们对语文本体的认识的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的变化而变化,它是一种面向实际的实践选择,而不是理论的逻辑的证明,虽然它并不排斥理论的逻辑的证明。
当我们从“教什么”这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时候,我们同样面临一个复杂的局面。就目前的研究来说,我们可以分析出语言、文章、文学和文化这么四个成分。几乎所有的研究最后都是从反面来论证的:语文能不包括语言吗,语文能不学文章吗,语文没有文学还是语文吗,语文能去除文化的含义吗。这种反面论证方法一方面说明它的这种研究不是穷尽的,也许在这四种成分以外还应有其他成分,另一方面说明,这种反面证明其不可或缺并没有解决它们在语文中到底占据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它只是说明它们对语文来说不可或缺,但它们相互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它们各自对语文来说起着一个什么作用、被摆在一个什么具体的位置呢,这个问题对语文实践来说也许比判定它们是语文的一个成分或要素更重要。
那么,在语文中,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当我们面临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有三个,第一,它们是一个层面的东西吗,第二,作为“教什么”的问题的一个回答,它们具有可教性吗,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是什么东西把它们贯穿起来呢,统领它们的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语言、文章、文学与文化这几个概念不是并列的,内涵上也在不同的领域。文章和文学是成文作品,文章与文学的区别在这种成文作品所在的不同领域与不同表现形式。文化是文章和文学的内涵,任何一篇成文作品,不管是文章还是文学,都是某一时代、某一类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产物,都是某种“文化体系”的产物。直接地说,在文化学层面上,文章和文学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实践生活的成文表现形式,都是文化的物化形态(之一)。
那么语言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呢?要论述清楚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相当的篇幅,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广阔的学术背景。我们在这里直接引 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论述来说明这个问题。列维·斯特劳斯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作过这样的归纳: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结果;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条件。“首先,这是从历时性方面来看文化的条件,因为我们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大多是通过语言”;“另外,从理论性更强得多的观点来看,语言之所以可以说是文化的条件,是因为语言所赖以建立的材料同文化所赖以建立的材料是属于同一类型的:逻辑关系、对位、相关性,等等。由此观点来看,语言好像是为那些相应于与文化的不同方面的更复杂的结构奠定了一种基础”。斯特劳斯的意思是说,语言是比文化更基础的东西。人类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就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是由语言提供基本成分和结构的。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工具,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二个层面,而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世界观”,则很自然把它放置在第三个层面上。
以上论述使我们获得了一个语文要素的层次结构,第一层:文章与文学;第二层:文化;第三层:语言。那么,站在语文的立场上,我们怎么样将它们统一起来呢?我寻找到的概念是:言语。
不管是文章和文学,还是文化,还是语言,它们都被包容在“言语”的概念中,或者说,它们都能被“言语”这个概念所解释。文章和文学作为言语作品这是不证自明的,它们是言语作品的不同类型。从言语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正是对言语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说明,换一句话来说,我们从哲学意义上来理解言语,言语就正是一种文化活动。至于语言与言语的关系,则早有前人的经典论述:“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文章与文学、文化、语言,都是语文的构成要素。我们把它们统一在“言语”的概念下: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把这四个要素都要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呢?一也是也不是。说“不是”,是因为教学内容是一个实体性的所指,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的实体性所指不是别的,正是文章与文学。离开了文章和文学,(在语文这个范畴内)文化只是一个“概念”或“内涵”,作为一种概念性、内涵性的东西,它只能让人领悟到,思索到,体验到,却无法使它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接触”,因而没有可教性。语言是可教的,但可教的语言是物质形态的语言,是知识形态的语言,而“世界观”形态的语言则是不可教的,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作为文化的条件的语言是不可教的,因为它是一种“背景性”的存在。说“是”,是因为文章和文学、文化、语言四个范畴是相互层叠蕴涵的,它们是全息性的四个范畴。“语言结构是‘许多系统的系统’,或者说各种相互有关的范畴的‘网络’,其中没有哪个部分是完全独立的,或者完全从属于另一部分的。就语言来说,在把一切都学会以前,没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学会的。”皮特·科德的这段论述,对语文这四个要素都是适用的。
于是我们获得关于语文的一种结构描述:以文章和文学为语文的基本要件;以文化为内在的意蕴与价值取向;以语言为基础;以言语观为基本立场(一个理解语文的理论视域)。由此我们获得了语文教学的几条基本原则:从言语的角度来理解语文、把握语文;从语言的这个基本层面走向语文;着眼于文化的意蕴展开语文教学;着力于文章和文学这两个方面来实施语文教学。其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明确文章教育与文学教育两个阵地;都要从文化来立意;都以语言为基础;都作为言语来学。
注释:
①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
②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59-268.
③参见拙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265.
④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72.
⑤[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30.
⑥[英]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391.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