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中的一个同学退步到98分,得到的是巴掌。另一个同学进步到61分,得到的却是奖励。由这种进步与否来衡量学生是否优秀未免太过绝对了。同样是学生,却因成绩进退与否而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待遇。
仅 从一方面就判定一个人是好是坏太过片面了。家长只凭成绩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真实情况往往却被蒙蔽。一个学生在学校所做的努力,绝对不是仅凭一张成绩 单就能反映的,成绩只是表面,只是学生在这场考试中的表现。难道进步就是开窍而退步就是不努力吗?其实不然,任何一次考试都有可能失误,学生的价值也不应 该从这里评判。
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是多样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只有在成绩方面有所建树才是真正的伟人。像那四面楚歌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一举击溃了秦军的最后力量,为抗秦的最大功臣,使秦国再无反击之力,虽然最后败军,天下被刘邦统一,但他的伟大仍被后人所歌颂。
我们评判一个人,不应只从表面的成绩主观判断,而应全面分析,要从各个方面去衡量,只因成绩的退步与否来判断他是否为英雄,未免太不公平,太不科学,也太过绝对了。
一、事例法老话讲“摆事实,讲道理”,事例法就是用典型的具体事实例子作论据来证明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手法,没有之一。运用此写作手法,需要注意论据和论点方向的一致性和紧密的统一,不可有距离,通俗地讲就是你例举的事实要站在你的论点上,对你的道理有积极的证明作用。但是有一点,要力求简洁,要善于抓住事例的精华,避免给阅卷老师留下啰嗦、磨叽的印象。
二、推理法用大众已知的事理论据来证明论点,即为推理法。这种方法是事例法的进阶,它可以连续或并列的用几个事例,由一得二,二得三,要以原因的必然性证实结果的必然性,最后的综合证明论点,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中对于引用名人,一般要作一些阐明、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牵强、浅薄的感觉。
三、对比法对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近或相反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凸出论点的正确性。它的特点就是在两个事例中比较出论点的优越性(类比法)或者正确性(反证法),其中反证法通过与论点完全相反的事例,来有力的反衬论点的正确,是一种非常有力度的议论文写作手法。这三种方法,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的关系,这三种也可以说是基本的议论文写作手法,其他象如假设法、因果互证法、归谬法等等各种高大上的方法,都是这三种方法的变幻使用。,得分才是最重要的,练习这个方法、那个方法,穷究细微,就怕同学们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所有的方法最终还是要回到这三种方法上来,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中。祝同学们考个好成绩!
议论的对象选定以后,一些文章便侧重阐发理由。例如《安于途中》一文,作者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这就形象地告诉读者,与生俱来,人总是在靠近某个可知或未可知的终点。以此为境,作者在文中逻辑而且形象地诠释了哲理生活的理由: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刻意靠近终结的辉煌。人生的风景在于充实生命的过程;安于途中并不是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而是要关注人生过程,品味生活,展示生命魅力;生命只有在途中才成其为生命,生命不只是为了抵达,主要是为了经历,具体的经历构成了生命的精彩。必须补充一笔的是,在诠释以上的为什么时。作者还精心营构了象中之象,使得相应的理由更加生动而且具体。例如,在阐发抵达并不那么重要,终点并不那么美好时,作者以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设喻,警策人们:生命的终点是死亡。这样的生花妙笔。全文俯拾即是。《安于途中》实在是一篇形象生动,义理隽永的绝佳美文。
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说载不载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劫色,甚至还要伤人的报道,为什么我这么大意?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不过,如果他真的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型,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虽然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而且我根本不想打。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粟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
“生意好吗,老乡?”
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
“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
“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
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呢?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他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
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可是再想想,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惶的神色。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里。
解读启示:
主题设立:我搭出租车,以为司机不怀好意,误以为司机是劫财劫色的贼人;司机看到我旅行袋里露出的玩具枪枪管,又误以为我是贼人,最后连车钱都不敢要就溜走了。文章通过两人的误会,入骨三分地表现了台湾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间爱猜疑、互不信任的丑陋主题。全文气氛沉重,是一种冷峻的黑色幽默。
情节设计:
(1)确定描写易引起误会的事情、人物:“我”和司机。
(2)情节设计:“因末班火车已开走,我只好搭出租车。”
交代起因,是“起””;
“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我误以为他有不良想法。”
接上文,是“承”
“到苗粟一带山间,司机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大概拿扁钻或刀子吧?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可没有发生什么事。”
是“承”,也是“转”;
“我试着和他聊天,以打消他的念头。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的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好聪明狡猾的家伙。”
气氛由舒缓——紧张——舒缓——紧张,是“承”“转”;
“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比这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
是“转”;
“目的地到了,我还没给钱,便绕过车尾,司机以为我抢劫,无比惊慌的开车走了。”气氛紧张,是“承”,“转”;“我纳闷中看见了旅行袋中露出的玩具枪枪管。我恍然大悟。”
谜底揭开,主题得以表现,是“合”。
有些议论文,诗意化的着眼点并非是什么。也非为什么,而是怎么办。李汉荣先生的《攀登我的南山》一文即为例证。作者认为,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因为人群是***的集结,是***的洪流。于是,作者提出: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虚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为了产生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作者进一步求索对策。首先,作者从反面否定了在单位、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接着,作者从正面呼告,需要登高,需要望远,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需要从精神的高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在如此形象地议论之后,作者将诗意化的怎么办推向极致和高潮:我正在心中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毋庸赘言,李汉荣先生的这篇散文诗意业已飞扬。
从特定的角度讲,诗意的议论文必然包含丰厚的意境。在采点之后,设境(设置意境至关紧要,以下努力不可或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