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运用积累的常识回答各种生活及社会问题,而心理学家通常运用专业心理学回答问题。
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人的行为与经历,以及产生行为与经历的各种条件。
1879年47岁的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创建第一个心理学研究所,并使用内省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但之后许多心理学家对此却持不同意见。其中之一的华生第一个提出,反对使用那些给主观的、从而无法控制的影响留有余地的方法。但二人在心理学研究中共同认为观察测试对象的言行是他们获得认识的基础,同时也包括观测影响言行的各种条件。
当以我们的常识而非专业心理学解释问题时,往往不能获取事件的本质,有时一种表述含糊,模棱两可的一段话,却可以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这实质上却什么也证明不了。当一个人得到正面的评价(“您能克制”,“您有巨大的潜能”,“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思想家”)时,大多数人都很愿意接受。
心理学家是经验科学家(经验主义者),无论任何心理学家,即使是科学家也仍然要依靠经验的积累来分析问题。心理学家大多把研究分为四类:叙述、解释、预测和监控。
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心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性假设。为了对一个时间或课题进行分类,则必须进行定义。定义分为概念性定义与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往往都是从大量理论上可能的定义中挑选出来的。通过假设进行操作性定义,对实验者进行自变量控制,以获取分析实验的因变量(目标值),最终确定假设是否成立。
责任扩散(责任分解): 承担同一责任的人较多,落在每个人身上的分量就减轻了。
行为是许多条件和影响的结果,人的数量、噪音、行走速度等都是激励帮助意愿的条件。人的特征和现场特征的互相影响,一个人的心情好坏是愿否提供帮助的前提;由于行为取决于许多条件,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可能了解所有条件,所以预测会有大概率与小概率的预测;对紧急状况的适当反应,例如“评价恐惧”等都是由于现场状况原因导致的。
知识是提出建议的根据。
通过理论归纳不同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紧急状况的观察,可以发现大量内在联系。
理论的临时性质,如果人们发现有的东西与现有的规则不符,那么原则上有两种可能:1. 忽略偏差。2. 修改规则。
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当你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要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只要你勇敢面对,坦然接受生活的挑战,就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取得更高的成就。这就是著名的跨栏定律。跨栏定律是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发现的。
阿费烈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这个发现最早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因此他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问题的大小决定了答案的大小。就像蚌把沙子变成了珍珠,我们要善于把局限变成优势。障碍使我们更强大。英国有一句老话: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就会令你更加强大。苦难并不是绝对的,它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来说却是向上的阶梯。疾病也一样,它使弱者的脏器受损,最后夺取弱者的生命,疾病同样能使强者的脏器更加强大,使人的抵抗力更加顽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后果只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苏联心理学专家纳季拉什维利提出了“名片效应”,所谓名片效应指的就是在人与人的交际中,如果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有这样两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实验:在一个实验中,首先让被试者看很多人的照片,有的照片让被试看了25次之多,有些照片却只让看一两次。然后,让被试者说说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被试者都会比较喜欢照片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人。
1. 受众面广
本书虽然是为师范生教育而著,但是对目前学校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很重要的价值。就新教师而言,本书伊始,就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介绍了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五个发展水平,简述了教育心理学角度对教育现象的种种探索,以及对教师的作用。在对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教师而言,再一次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可能会对教师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帮助教师比较迅速的从熟练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起到独特的作用。
2. 深入浅出
本书虽然介绍了很多专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譬如通过“引言”、“教学设疑”、“教学之窗”、“教学经验”等专栏介绍了大量的应用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理论,了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如何运用。这不仅有助新教师尽快融入教师角色,熟悉基本教学工作要求,尽早成为胜任水平的教师;而且对已经成为胜任水平或熟练教师水平的教师,对继续提高自身教育理论水平,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更快的实现自身专业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 紧跟时代潮流
在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呈现纷繁之景象,国内教育理论研究也已经在追踪国际教育理论研究,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学校教学实践之间的不和拍也是显见的。本书编者力图在这一方面弥补这个不和拍,使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进学校教育实践,并针对一线教师的特点,使得教师能够看得懂,能够学着去做,能够帮助教师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推陈出新
在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中,基本都会对动机的定义、各种动机理论及其作用做详尽介绍,但是却忽视了“如何提高学生动机”的系统阐述。这本书在第十二章除了阐述动机的定义、作用与理论这些基本的相关问题后,为了弥补缺憾,还重点介绍了影响动机的各种因素(包括学生、学习任务与教师),以及阐述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力求详述如何将动机理论运用与课堂教学。
比如:李时珍到三十五岁时,读了古代医学书籍八百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满了好几个柜子。此时可以说李时珍已经进入医学的大门,尝到了其中的乐趣,再大的挫折也阻止不了他后来撰写《本草纲目》一书。但如果他只是单纯地读地记,而不着手整理,编著成书留给后人,那么读了再多,记了再多,也只有他一个人清楚,对社会并没有什么贡献。
我们虽然都已成为一名中学生,也还有少数同学至今没有寻着学习的门路,尝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觉得学习枯燥乏味,打不起精神。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常常在茫茫的知识海洋里随波逐流,稍不留神就弄得头昏脑涨,着实受不了。不过自己也正在竭力寻求新的航道,争取早日摆脱目前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但也有不少同学寻着了门路,对知识的海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的学习方法井井有条,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并不感到怎么吃力。偶尓自修的时候,也能听到突然爆发的欢叫声,当大家把眼光扫向欢叫者时,欢叫者才如梦初醒。可以说欢叫者是由于一时兴奋,而忘乎所以;也可以说他们是有所入迷,而忘记身在教室。
在日常的生活中,入迷者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伟人。想必同学们都知道牛顿吧!有一次,他的一位家人拿了一个鸡蛋叫他去炉子上煮了吃,过了几分钟家人再进来时,看见蛋仍然在他的手里,一看锅里却是他的手表。从表面看是个大笑话,其实仔细想想,特别是我们,难道看不出是牛顿研究问题入迷所致。他把一切都忘了,别的事情都丝毫无法在他的脑海里占据一角,倘若我们能达到这个地步,学习一定能有所提高。
朋友们!无论你们做何种事,只要你们已经入门,就应该勇敢地闯下去,不要再退缩。要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就有可能达到入迷的境界,进入崭新的领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