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立春了,我正坐在椅子上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剧。淘气的弟弟又不知道跑到哪玩去了?我漫步走到院子里,一朵雪花飘到我的鼻子上,瞬间融化成一滴晶莹的水珠。
“哥哥,下雪了!下雪了!”弟弟在我面前蹦蹦跳跳兴奋地叫着,我仰望天空,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这迟来的雪,像一群兄弟姐妹一样,肩并肩来地上好好地游玩一番。不一会儿,地上便堆积了厚厚的白雪,弟弟在雪地里高兴地跑着,身后留下一连串的脚印,真像一幅画啊!
雪花乱舞,洁白的雪在冬日的照耀下闪出耀眼的亮光,用手轻轻的摸着学,他像棉花一样柔软。我从来没看到过这么白而又这么漂亮的雪,白的使人不敢轻易地弄脏它,漂亮的好像进入了童话世界。走到田园,大地披上了银装素裹,放眼望去,只有无边无际的雪。
看着小伙伴在在雪地里玩打雪仗,我也兴奋地跑过去,同他们玩了起来……
第二天,我走到外面,让我大吃一惊,天上像是有人在变魔术——昨日的皑皑白雪,今日已融化成水。听,小鸟在树枝叽叽喳喳地叫;看,小溪解冻后哗啦啦地流动。万物复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来看看这美丽的世界,柳树也抽出了嫩芽,温暖的春风吹过,绿绿的草地上不知名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随风舞动。
白雪的融化,像是为了表示春天来了……
冬日的一个早晨,北风呼啸。人们各自都把手放在衣兜里,脖子缩在衣领里,有的脖子上还围着一条又长又厚的围巾。他们都恨不得能迅速回家,享受家的温暖。
在一个车站边,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妇女抱着一个孩子,在挂着“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等车。怀里的孩子冷得发抖,一个劲儿直往母亲的怀里钻。妇女看看怀里的孩子,又看了看“母子上车处”的牌子,皱着眉头,只看见“母子上车处”站满了人。而且还有几个青年和母子争位置。哎,这么多人,能挤上车吗?
排在第一个的青年把双手揣在衣兜里。他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一顶又厚又美丽的帽子,可能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吧。见他一副悠哉的样子,可能以为自己是一个大老板,在这里等车是理所当然的吧!排在第二个的个子高高的,站得直直的,看上去像一个军人。他微闭着眼,大概心里还在不停的念:不关我的事,我什么都看不见......他可真是掩耳盗铃。他身后是一个大约四十岁的男子,个子矮矮的,也闭着眼睛。可能和前面的青年想的一样吧。站在“母子候车处”通道上的第四个是个中年人。他戴着口罩,他看上去什么也不想说的样子。
妇女心想:亏他们连掩耳盗铃的招数也想得出来!居然和妇女争位置,真没出息!不行我得说服他们,为母子让道!让出文明的通道。
妇女走上前,很有礼貌地问第一个男士:“先生,这牌子上写的是什么呀?我不识字,你能帮我念念吗?”男子无奈回答说:“母子上车处。”
“什么意思呢?”妇女继续追问。
“这都不知道!”那个带口罩的男子抢着说:“就是母子上车的地方!”
“既然是母子上车的地方,你们排在这干什么?”妇女问。
“哼!你管得着吗?我们乐意!”大老板模样的人说。
“人人都像你们这样,不遵守公德,我们整个国家.社会还不乱了套吗?”妇女接着说。
中间军人模样的人,听了妇女的话,脸红了。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你说得很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守序,我们的国家才会秩序井然,我马上为母子让道。”于是他转身离开了“母子上车处”。其余的人也跟着离开,到其他候车处去了。
妇女看到他们远去的身影,笑着说:“这些假文盲还真有意思!”
今天一大早,小小报童就来到公园卖报纸。可不一会儿,天上就飘起了雨丝。
细雨中走过荷塘,小小的池塘已变成了一片“绿”的海洋:漂泊的浮萍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池塘中心,轻柔的雨丝打在荷叶上“沙沙”地唱着温柔的歌儿。几朵荷花小心地藏在碧玉般的荷叶下,悄悄探出头来,更是娇嫩可爱。一阵风吹来,荷香阵阵袭来,晶莹透亮的雨珠在荷叶上不停地晃动,盈盈欲滴。
经过荷塘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年嘉湖边。雨水落在湖面泛起一圈圈波纹,渐渐地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圆圈。雨越下越大,豆大的雨点溅起一朵朵水花,水花落在水面又变成了一个个小水泡,看起来就像从湖面凭空冒出一顶顶透明的小帽子。在帘帘雨幕的笼罩下,湖面升起一层蒙蒙的水雾,烟波浩渺,周围的景物好像也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远处的亭台楼阁一片朦胧,若隐若现,就像童话中的仙境一般。
大雨,虽然没能完成卖报的任务,但是欣赏了雨中的美景,我依然非常高兴!
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而秋天的树叶,便是奏响在秋天里一首动人的歌。
走进校园,来到操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颗巨大的银杏树,树叶已经有些变黄了。本来,银杏树的叶子是淡绿色的,而现在,最里面的地方是深绿的,越往外越淡——绿、淡绿、土黄、金黄、淡黄,这些银杏树的树叶,如同秋天里美丽的图画一样撒落在体育场的跑道上。看一看,银杏叶像一把一把小扇子,摸一摸,它的叶片上一根一根小小的,细细的叶脉满是的,跳一跳,晒干了得银杏叶发出了一阵阵清脆欢快的声音,让人听了心情变好。
走出操场,来到校园的艺体楼,小路两边是清新宜人的香樟树,香樟树的叶子呈眼睛状,走过艺体楼,就似乎有成千上万只眼睛盯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呢!捡起一片圆形的香樟树叶,它的柄弯弯的地,像一把小伞,圆圆的叶片大部分都是红色的,只有叶片的周围是淡淡地绿色。叶片上还偶尔有几个圆圆的、小小的咖啡的点点,这圆圆的香樟树叶真是让人越看越喜欢。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而秋天的树叶,是秋天里一道最最美丽的风景线。
“文盲”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意思,而“假文盲”呢?又做何解释呢?当我看到《假文盲》这一幅漫画时对“文盲”有了新的认识。
那是一个寒风刺骨的清晨,一位瘦小的母亲吃力地抱着孩子,不停的哄着孩子:“别哭,妈妈带你去医院。”母亲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风中瑟瑟发抖,而几个大男人却穿着厚实的棉衣,一个戴着鸭舌帽,另一个扣着厚厚的棉帽,还有一个捂着厚厚的口罩,心安理得的站在标有母子乘车处的站牌边排队,母亲显然是被他们挤到了边上。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焦急更多的是无奈,而男人的眼睛里却是坦然....看到这一幕我气愤不已,而内心深处却是无比的伤心,为什么会这样呢?就算我再没有文化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知道要帮助她,不是抢她的位置!你不会么?文盲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你装文盲,有知识却装无知,这比文盲还可怕,知识的背后是自私自利....在高喊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有一些“假文盲”在插有“不得踩踏”标识的草坪上留下脚印,随手乱扔纸屑.....以小见大,人们的道德都到了那里去了?
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共创和谐社会吧!
这副漫画叫“假文盲”。漫画上画了六个人,一个妇女抱者孩子,其他是四个男人,他(她们都在等车。他(她)们都是排着队,这可能有两排队,一个是母子上车处,另一个可能是普通人上车处吧。不过我看见了这副漫画里的四位男士却站在母子上车处的地方,然而把那位妇女和孩子挤到了一旁。
就这一副简简单单的小漫画,反映出了人们的素质很低,而且我还看见了,漫画里的四位男士都闭着眼睛,对母子上车处的那个牌子视而不见。这四位男士的动作和表情我感到很气愤,我想着,汽车来了,人们上车时一不小心把那位妇女挤倒了怎么办?她手里还抱着一个孩子啊!
我看过一部韩国电影,叫《飞吧!爸爸》。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韩国人的素质很高,他(她)们上车时都是排着队,一点都不挤,很互相谦让。可是看看我们中国人,上车时不排队,还挤过来挤过去,这样会让人摔倒的。
我觉得,应该让人们的素质提高起来,不要那么不礼貌,不要那么不谦让,我们应该向他人学习谦让。
画中内容是:汽车站门口被四位高大魁梧的大男人霸占了,“母子上车处”牌子就竖立在他们面前,一位手抱婴儿的母亲却被挤到门口一旁,可他们却视而不见,仍然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莫非他们是文盲?不,你看他们衣冠楚楚,皮鞋锃亮,其中一人还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俨然一副学者的样子,分明他们是“假文盲”!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在绿油油的草坪上,常常竖立着“禁止入内”一些牌子,可依然挡不住一些人入内的脚步,我行我素地进进出出,有的躺在里面,有的嘻戏、打闹,甚至有的还把它当成足球场。电影院里,墙上贴着醒目的大字:禁止喧哗,可依然禁不住人们的嘴巴。公共场所里清楚地写着“禁止吸烟”四个大字,可一些人照样大口大口地抽烟,搞得公共场所乌烟瘴气。还有……
难道这些人都是文盲吗?不是的,也不是告示牌不显眼,是有些人越来越不讲道德,不讲文明。如果他们讲文明,讲道德,还会有人吸烟把公共场所吸得乌烟瘴气,还会有人进草坪里?都没有了。
这些例子说明,为了使祖国更加美好,请告别“假文盲”吧。
我的家乡在安徽金寨,那里可美了。犹记得上次回家时,刚一下车,就听见了屋前树上小鸟的叫声,像是在说:“欢迎你回来。”两边的松树林里住着许多的小松树,它们又可爱有调皮。一会儿从这棵树上跳到那棵树上,一会儿又从那棵树上跳到地上,有时还为了吃东西争吵起来,甚至还会打架呢!到了冬天,松树还是那么青翠。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香味,原来是腊梅花开了。篱笆墙外的腊梅枝叶摇曳,远远望去,那黄色的腊梅花星星点点的和松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远处的孤山上长着几棵孤零零的小树,春天到来的时候,山后面是一片绿色的草坪,在草坪上点缀着一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它们越开越盛,在风中摇摆。一群蝴蝶围着花儿飞来飞去,跳起了美丽的舞蹈,见到这样的“小仙女”,孤山上的树也耐不住寂寞,随风摇摆起来。草坪旁边是广阔的庄稼地。若是秋天,一鲜艳的色彩,远远望去美丽极了。看,那金黄色的是稻子,雪白色的是棉花,还有那火红火红的榛树叶子,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朴实的人们脸上堆满了笑容。你看那一堆堆饱满的稻子、一筐筐雪白的棉花、一袋袋的榛子,这样的丰收年怎能不打心眼高兴、开心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这里的人们勤劳、善良,这里的风景就像画家笔下最优秀的作品。随时欢迎你们来我的家乡作客。这里的动物、植物和人们都会用最大的热情欢迎你们的到来。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