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如阳光温暖了我们,又如雨露滋养着我们。自古以来多少人热情的讴歌母爱。就像那首孟郊的这首《慈母呤》千百年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母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
xx年的10月3日,伴随着婴儿的阵阵的啼哭声,一个弱小的生命诞生了。从现在开始,她已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已经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母亲抚摸着自己的孩子,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光阴似箭,孩子渐渐的长大了,到了七岁,母亲终于在繁忙和劳累中深深的松了一口气。终于有一天,孩子背着书包快活的跨入了学校的大门。但母亲肩上的担子上并没有减轻。到了晚上,孩子的每一道题母亲都要一丝不苟的检查。母亲陪伴这孩子度过了一个个宁静的夜晚。记得有一次考试,孩子没有取得好成绩,回家以后,孩子把考试成绩告诉了母亲,但是母亲并没有责备孩子。而是把卷子拿出了一道一道地讲给孩子听。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几年过去了,这时候,因为母亲过度的操劳,粗糙的脸上长满了皱纹,白发也长出了,他老了,但孩子长大了,一天比一天懂事了。这是母亲又在等待新的生活……
也许大家都已经猜到了,这年幼的孩子便是我,这位伟大的母亲便是我的妈妈。现在,当我回忆起以前的往事,我的眼角便会出现幸福而又激动的泪花。
母亲,我拿什么报答你?我最我最伟大的母亲。再多的话语将无法表达对您的感情,只是想对您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你”!
文章必须有详有略。这样,文章才能有起有伏,一篇写事的习作,详写部分应是事情的经过。怎样才能把经过写详呢?就要写清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步写清楚;并在事情的过程中努力设计波折和矛盾,使过程有曲折,就容易把过程写具体。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我们写作的目的。生活中的许多事,可能使我们受感染,受教育,给我们以启迪。所受的感染,所受的教育,所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文章的中心,有了中心,我们才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才有选择材料的标尺。例如:生活中的手足情的美好,使作者深受感染,作者就把它定为《金黄的大斗笠》的中心;生活中,一家三代人的和谐关系及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使作者深受教育,因此,把它定为《散步》一文的中心,我们在动笔之前,也应先想好,我要写的这篇习作,想表达什么感情?想说明什么道理?想写出我受到什么教育?想告诉读者我受到什么启迪。定出文章的中心,明确自己的写作意图。
1、方位顺序。写景作文要有方位的条理性,从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2、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3、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4、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5、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6、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妈妈,十六年前我来到了您的身边。您说:家虽穷,有了我,您就有了欢乐。
可是,妈妈,您的千百次扶持,才让我学会了走路;您的千百次重复,才让我学会了第一首儿歌;您的千百次叮咛,才让我步入了学堂。有您的悉心呵护,女儿才慢慢地长大。
为了这个家,您没日没夜地忙,哪怕是去煤窑拖煤这样的重体力活,您也从无怨言。可是,我那慈爱的父亲有个让我伤心的坏毛病——喜欢喝酒,有时一喝就没完没了,醉了就大吵大闹,而您总是默默地做您的事,还哄着我:“别怕,你爸醉了,一会儿就没事了。”其实,我知道爸是把生活的重压释放到了您的身上,而您就这样默默地承受着,难怪村里人老说,我妈是最贤惠的了。可是有一回,新学期要开学了,爸又醉了,您在灶前默默地烧火。我也没啥心思看书了,起身的时候,却第一次看到您的眼角,有泪滑落。那天晚上,好晚好晚您才回家,眸子里闪着惊喜:你的学费有着落了。原来如此,我的泪水也禁不住肆意横流了!
这学期,学校要召开高一学生家长会。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您,顿了好半天您才说:让你大姐代我去吧。这大姐是大伯的女儿,在我们学校附近打工。我嘟哝了一句:她又不是我的家长。您却一言不发。第二天我早早地乘车到了学校,可万万没想到家长会临开始的时候,您却笑眯眯的来了,后来我才听到同学说,您是徒步来到县城给我开家长会的。为了节约这十块钱,您竟走了那么远的山路啊,妈妈!
寒冷的大冬天,我学习到很晚的时候,您总是默默的陪着我,在一旁缝衣服、织毛衣。我说:白天干活就很累了,您先睡吧。您总说:看着你学习我一点都不累,陪着,你就不会寂寞了。是的,妈妈,有您在,不但不寂寞,还暖和着呢!
最让我迷醉的是秋天的夜晚。我们娘儿俩靠在草垛上,紧偎在一起,您絮絮地讲我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还有您和爸爸,逝去的岁月好像又被您拉了回来,从你们的故事里,我听明白了什么是孝敬,什么是宽容,什么是自强……您还时不时的唱起小曲儿,连彝家的祝酒歌也哼了出来。啊,歌声飘悠,群星闪烁,清风徐来,秋虫啁啾,多么温馨迷人的夜呀!妈妈,今夜有您,这个家就有了的爱,的生气。您这位普通农妇的心胸竟像这星空一样的明净,大海一样的宽阔,哪怕是无奈与忧伤也被您融化了!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片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银色的世界……”默诵着已经背了千百次的诗句,心里禁不住愧疚万分。妈妈,我拿什么来报答您啊!多希望春风来抚平您的皱纹,多希望我的学业成绩长留您的笑容,多希望我们这条贫瘠的山沟里也成就一只金凤凰。多想轻轻的告诉您:来生,您做女儿,我来做妈妈。
那天,我们学校放月假,我终于可以回家了,我背着书包踏上了回家的列车。虽然车上没有座,但回家的兴奋让我不在乎这一切,一路上我都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在车上一路高歌。回到家后,家里没有人,我有些饿了,到厨房里想找点吃的,打开橱柜,却发现里面除了一盘咸菜,什么也没有。当时我的鼻子一酸,两行眼泪就不争气地滑落下来。我想是不是我爸妈每天就是吃着这些东西啊。中午,他们回来了,看到我回家他们都很高兴,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坐在餐桌前的我忽然想起那一盘咸菜,眼睛又湿润了。下午,我要和妈妈出去逛街,妈妈坐在梳妆台前梳头,我莫名地走到跟前,拿起妈妈手中的木梳,想要为妈妈梳一次头,当木梳与妈妈那染过的玫瑰红的头发接触的一刹那,我隐约看到那红色中的几丝斑白,我赶紧找,我希望是我看错了,可就是那头发的里层,果然有许多白发,我看着那些刺眼的白发,看着眼前苍老的妈妈,我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哭了,哭得很伤心,母亲被我突如其来的哭声吓了一跳,还以为我哪里不舒服呢!在了解了我哭泣的原因之后,她抚摸着我的头安慰我:“傻丫头,人老了都会长白头发的,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听着妈妈的话,我的心里无比的沉重。
是啊,人会老,会死。烛光会熄灭,所有事物都有终止的一天,而就是有一种爱永远不会静止。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为了我们不惜牺牲许多东西,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人生舞台上最伟大的角色——母亲。
拿什么报答您,我的母亲!
有用者,即是“材”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并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才之人,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能够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后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领导者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不久之后的“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精”。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解剖:本文符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与结构。首先考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的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其次全文在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从今到古,从道理到事例,有条不紊透析事理,最后,作者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归纳出“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呼应了前文,进一步深化了主旨。再次,文章所用到的材料,既典型,又贴切;既熟知,又新鲜。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