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案例一章中,佐藤学教授列举了意大利、墨西哥、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为例,旨在说明全球许多国家都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我最感动的是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所小学校,校长狄波拉玛雅在十年前就是在美国纽约最困难地区的学校创造“奇迹般的成功”而闻名。日本的领航学校和“学习共同体”学习的愿景等都是从狄波拉玛雅的安静而扎实的学校改革实践中获得的启示。十年后的再次造访,狄波拉玛雅让即将毕业的5名儿童来给佐藤学教授做向导。“学校最重要的是倾听儿童的心声。”正是她的这种理念,使得这所小学校成为波士顿公立学校的倡导民主化的领航学校。学生的转变和教师的成长令佐藤学教授惊叹不已。座谈时,做向导的5名儿童对他说到“这所学校是你们的‘第二个家’”的时候,5个人争先恐后地回答:“啊,真是的,是我的‘第二个家’”,“也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个词很贴切呀”,“嗯,是共同学习的家”。这些看似平静的儿童们内心一定雀跃欢呼。这次造访让佐藤学教授感动不已,几近落泪。这里就是学校的未来,是民主主义的希望。
而在我们一贯的认识里,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学校对于下一代成长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同的学校提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校风,但是大多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因为高考制度的限制、因为评价制度的限制……我们不能真正从儿童的身心成长的规律出发,采取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教育方式,一大堆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学校的分数而生活的并不开心,以至于对学习、对学校感到厌烦,学生流失现象在初中、高中极为严重。这都说明了什么呢?我们的学校不是所有孩子生活的乐园、学习成长的场所。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很漫长……
爸爸妈妈下午下班回到家,爸爸说:“这只狗很乖,很可爱,把它养起来”。妈妈说:“我们家是商品房,不能养狗”。但是爸爸同意,少数服从多数,看来这只狗可以到我家安家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小狗的命运。早上,我还在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听到妈妈大吼:“快点起来看!”我赶紧起来,原来小狗撒了一地的尿和屎,这下爸爸也不支持了,我只有抱着这只小狗送到我的同学家。也许是我和这只小狗有缘吧,小狗去同学家也只呆了一天,同学就带信给我说:“他家也不要这只狗了”。中午放学我又去同学家把小狗抱回来,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妈妈,妈妈一看到我手头抱着的狗就大发雷霆:“哪个让你抱回来的?”我说是同学不要了。妈妈说:“同学不要了也不准把狗抱回家,把它扔了”。妈妈的`吼声引起了一个卖菜阿姨的注意,妈妈马上问她要不要狗,那阿姨说:“要”。妈妈马上从我手中抢过小狗放到那阿姨的脚下,然后妈妈扯着我的衣服迅速走开,就怕那狗追来。
小狗已经送人几天了,现在它的命运如何也不知道了,我想它应该会有一个温暖的小窝,我祝福它。
最近,我在读由钟启泉教授翻译的日本佐藤学教授的专着《教师的挑战》一书, 在实施生本理念的时期读这本书,感觉到日本教学改革在教育哲学的认识上更为深刻:21世纪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什么,那就是为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我们的课堂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体。这不但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是保障每一个儿童学习权的挑战。教师的责任不是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力,尽可能提高儿童学习的质量。
读着以上这段话,似乎已经感觉到了中国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谓“公平”与“质量”,不仅仅是通过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来实现,更重要的应该是致力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确保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前者是一种认为的假设,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与质量,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完全可以从身边的日常行为开始。
1、教学的基点是尊重和信赖每一个儿童。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儿童的多样性和可能性。在这一点上,我们常常是说起来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难。随着中国班学额的暴涨,50个学生基础不一,个性不同,要关照到每一个儿童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很羡慕日本的班级,学校规模不大,20多个孩子以U型排列围聚来老师身边,这样的教学真是别样的风景。中国教室里的学生多,怎么办?我个人以为不是放弃合作学习,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学习的必要,只要我们平时训练好小组合作的常规,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广西教育已经提供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样板。
2、从相互的倾听走向合作的交响。在佐藤学教授的这本书里,在不断地重复着三个关键词:倾听——串联——反刍。实际上这三个词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从倾听开始,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教师的作用就是不断地调适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应,或比较或争论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后一个环节的反刍,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学习的自我建构,它的意义在于把知识纳入个人的经验系统。由此我想到了一个时尚的词——给力,课堂要给力,给学生发展智慧的力量,让课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变成向难度挑战的过程,成为学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交响”,那就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锋,只可惜,在我们的脑子里,往往考虑的是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识,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儿童,忽略了儿童与身俱来的探索***和学习能力。
课堂有时看上去像大海一样沉默,但在海底却正在发生着剧烈的运动,而这种力量恰恰是难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许,我们的课堂教学风格正在发生着静悄悄地变革。
今天上午,正是我无聊的时候,于是就拿起小学生学习报看。其中,我读了《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霍金,21岁时患上了绝症。1985年又得了肺炎,治疗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全身瘫痪,只剩两根手指可以动。他用这两根手指在琴盘上敲出说的词,组成句子,通过语言合成器发出时间,来进行学术研。他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
我觉得霍金非常了不起,因为他患上绝症时,还战胜了重重困难,还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他虽瘫痪了,但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还一直用自己的两根手指头和自己的脑子为祖国做贡献,报答祖国。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取得成功的话,就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一种有恩知的精神和一种敢于向生命挑战的精神。我到霍金的生活很艰难,同时也很丰富,快乐。因为他的研究让世界震惊所以他的生活同时也是丰富,快乐的。
我和霍金真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我一定要学习霍金这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佐藤学教授叙写了他所观摩的一个个课堂,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再是以往的“吵吵闹闹”的课堂,逆或是那种受到喝彩的、热热闹闹的、华而不实的课堂。走进每一个课堂,孩子们静静地思考、毫无拘束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孩子则在倾听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思考,说出沉稳而精当的话语,教师在课堂上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尤其是茅崎市滨之乡小学山崎老师的教学更是令佐藤学教授感到震惊:山崎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却能让38个三年级孩子在教师的引导下,几乎都各自交流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这种小声交流虽然对观摩教学的近100名教师来说极其细微可在儿童中间却能听得清清楚楚,一个一个声音回城了共鸣与触媒,在课堂上交响。山崎老师不折不扣地接纳每一个儿童的专心态度,让他客服了教学经验的不足,山崎老师的课堂是良好倾听的典型。观摩了山崎老师的课后,佐藤学教授懂得了:教学创造的七成与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息息相关。
在教师耐心倾听的同时,教师能够巧妙地把儿童探究的思考串联起来,也是促使合作探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以“倾听”为中心的教师活动,能够在儿童之间建立最为能动的关系。福岛县郡山市金透小学的菅野哲哉老师的一节公开课《水的膨胀》,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菅野老师的教学是以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合作学习为核心展开的。两人一组进行两次不同的实验,让儿童观察到水在加热和冷却的情况下,水位出现变化。菅野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儿童答案,而是以疏离的儿童和学困生的共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给足时间和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实验、去观察、去讨论,这种教学策略使儿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为儿童准备了生动交流的舞台。
而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显得过于热心和急切,总是害怕学生想不到、想的不到位,在孩子回答问题时不是静心倾听,而是絮絮叨叨、重复啰嗦,甚至打断孩子的思考。殊不知在课堂上学生因为探究而出现的离题、停顿、停滞、举步不前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事。尊重所有学生的思考并能俯下身子倾听,是日本一些追求课改、课堂变化的教师们努力追求的。我们能否也能在自身认真倾听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互相倾听意识,形成有效的倾听关系,进而发展成交响的关系,我们的课堂是不是也会出现静悄悄的交流与合作。
读了《向命运挑战》一文,我感触很大。一个17岁的青年考上了著名的牛津大学,但是在他21岁那年,却得上了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医生说他至多只能活两年半,可是他并没有被病魔吓倒,而是坚强的活了下来,这个青年就是霍金世界上最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霍金虽然活了下来,但是凶残的病魔,无辜的让他失去了走路的能力,说话的能力,和手指的能力,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假如有些人遭受了同霍金同样的遭遇,他们一定会放弃,让自己在这世界上平庸的.消失。可是,霍金不是这样,他用仅有的两个手指,就创造了奇迹,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
在霍金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这种不向命运屈服、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是霍金取得一切成功的关键。有了这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什么困难能阻挡的了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小困难,如果我们解决不了的话,想到的头两个字,就是放弃,假如我们有了向霍金那样,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就什么困难都不能阻挡我们。
我想,我们应该向霍金学习,学习他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霍金的事迹表明,人是可以向命运的挑战的。
有人说霍金向命运的挑战不仅仅是他能活着,更重要的是他还能创造。读完《向命运挑战》,霍金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想象一下,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突然有一天得了不治之症,医生通知他可能活不过3年的时候,他的内心会是什么样子的?恐怕正常人都会万念俱灰吧,可是霍金并没有向命运低头。
他的伟大理想一直支撑着他,为了全人类他奉献了一切,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让我想起来张海迪姐姐,身残志坚,可从未放弃过理想。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坚强的意志感染了我。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爬山经历,我现在想想感觉有点羞愧。那天爸爸带我去爬山,快到山顶的时候,我爬不动了,爸爸怎么鼓励我我都感觉没有力气爬上去。最后我放弃上山,直接跟老爸一起下山了。离成功还差一步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坚持,觉得自己意志力还不够。《向命运挑战》鼓励了我,让我更加自信了。
我一定要想霍金那样做一个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人,将来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记得第一次从佐藤学先生的书中看到这个词时,我还是有些疑惑的,什么是学力啊?寻遍全书,佐藤学先生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百度知道将它定义为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简称。但我能明显地感到此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清楚佐藤学书中的那个学力,这究竟是什么呢?
它隐约像一种力量,又如植物积极向上的生长力吗?它又隐约像一种潜能,等待别人点化激发的潜力吗?学力学力,佐藤学先生似乎一直在提醒我们它就像人的一种本能一直伴随在我们每一个儿童的身上啊,那是一种有着自我创造探究的学习能力。但它怎么又那么陌生,比起大热的兄弟——学历,似乎汗颜很多。追根溯源,究竟是什么遮住了它的光彩?
我们传统的教育模式似乎难逃其责。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想想这些我们习以为常漠不关心的行为模式哪一样是真正尊重了学生?哪一样是真正相信了人的无限潜能?学生兴趣被打击、潜能被埋没、学力自然得不到发展。
要想发展学生的学力,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言,必须得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倾听学生。要让这种倾听关系发展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为倾听进而走向合作学习的关系。
书中列举的案例《不可思议的种子》让我领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倾听学生。一般语文课上,常常限定于教材文章的语言认识,很少将实物带到学校里来。但在这节课上教师不仅允许学生讲牛膝草和苍耳的种子带到课堂上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细心地观察、自由的发言,教师竟然准许将苍耳的果实称为自己熟悉的“粘虫”“抓抓将”或是儿童自己想象的“妈妈做的苹果兔子”“宇宙的原始森林”。这一普通果实的称呼,这正是一种儿童体验与苍耳果实一次新的相遇。而这一相遇是那样的丰富而多样,它与儿童之间产生全新关系的过程又怎能不称之为拥有学力的真正学习呢?
如果我们也想拥有这样的课堂,拥有这样非凡学力与创造力的儿童。那就请从尊重儿童的尊严、倾听她们的心声开始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