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琴是一部叫做《归途列车》的纪录片中的四川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和普通的农村小女孩一样长大了,但她的父母还在她一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所以她是她的外公外婆带大的。她和外公的关系很好,在外公去世后,她经常一个人去给外公烧纸,并向外公倾吐自己的心思。张丽琴不喜欢父母,不仅父母从小就没能陪她长大,而且老是逼她认真读书。她可能也因为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对此感到厌烦,于是在她十七岁的那年,她决定像村里的伙伴那样去南方打工。因为她需要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像其他的任何一个女孩一样,她需要钱和漂亮的衣服。
张丽琴到了离他父母不远的一个做服装加工的公司上班,此举令她的父母非常的痛心。她的爸爸和妈妈都认为在南方这么辛苦的打工赚钱,都是为支持孩子们能够专心上学,因为他们深深知道,孩子要想真正的走出从农村到城市这条路,就得好好读书,在他们看来,读书就是唯一的正道。但他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辍学来到这这个高速发展但污染极其严重的南方城市打工。张丽琴刚来到这里并不适应,长时间的重复劳作令她感到疲惫,饭菜也是难以下咽。她的爸爸来看她了,并转达了她妈妈的问候。一家三口都在这个毫无幸福感的城市里打工和互相关爱着,他们以及和他们相似的农民工们辛勤的劳作着,此举支撑了整个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甚至为2008年的经济大危机做出了脊梁般的贡献。张丽琴也就是在这一年,她用自己赚的钱买了较流行的衣服,也烫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头。在烫头的时候,发廊里脑袋蓬炸的年轻“发型师”“真诚”的对她说,给她做的这个是洋人的发型,这句话应该能给张丽琴某种信心吧。她在走出那家路边拐角的小发廊时还像大多数刚做完发型的女孩般微笑着挥手致谢。
2008年的年初,张丽琴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回家过春节。这年一月份的大雪给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等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特别是湖南等地的铁路受阻而导致广州的大批农民工滞留好几天,期间所造成的混乱和惶恐不仅令在场的人记忆深刻,也同样使每个观看这部记录片的人受到刺痛。张丽琴亲身经历了这一切,我不知道这会对她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但至少让她见识了这些社会底层人命运卑微与坎坷。他们最终回到了那宁静安逸但封闭的农村,一家人也终于在新春佳节团聚了。张丽琴的妈妈很开心的看了她弟弟的成绩单,并为她弟弟能取得的较好成绩而自豪,这似乎能给他们这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也就是在这个春节,出于叛逆期的张丽琴和父亲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并遭受了父亲的第一次的殴打,这使她更加坚定了要自己闯荡和赚钱的决心。这年夏天她剪掉了精心呵护的长发,只身来到了深圳,开始了她打工的生活。张丽琴刚开始找到的工作是在酒吧卖啤酒,老板教育她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对此她并没有发表看法,只是默默的干着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在这一年,北京迎来了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张丽琴和全国甚至包括全世界的华人一样守在电视大屏幕前看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开始。他们对祖国的强大和辉煌的事迹感到无比的自豪。他们含着热泪,看着一枚枚金牌在中国健儿身上产生,并祝愿能获得更多。张丽琴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对于灯红酒绿和劲歌艳舞也能融入其中,她和身边的那些年轻的男女一样,在鬼火般闪耀不定的灯光和震耳的喇叭咚咚声中,也扭起了在寂静的农村永远不会扭动的舞姿。……而离深圳不远的另一个南方城市,张丽琴的父母为了家中的儿子不重蹈姐姐的路,她母亲决定回家照顾儿子和家庭。张丽琴的母亲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朴实农村妇女,她一方面担心家中的孩子,期间给村中的神灵们烧心许愿希望她女儿张丽琴能变好,另一方面也心疼丈夫孤身一人在外打工辛苦。最终,他们还是把最重要的希望留给了孩子。
这部纪录片是年轻的导演范立欣的第一部独立记录长片,忠实记录了外出打工农民工的艰苦生活,特别是每年的春节回家过年,那真是一场地狱之行的真实体验。这部片子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的大奖,特别是那清新而真实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这部片子是这次清华美院纪录片展映的开幕影片,导演范立欣希望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他想从一个长远的发展角度看,试图通过这种纪录片来影响这些在校的并将来能成为社会主流的大学生们,希望他们关心一下这些底层的农民工们。
天边的最后一抹晚霞已经消散在山底,耳畔拂过轻轻的微风,升起的一弯明月如银,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照耀下变成了一片黑色。
不知什么时候起了雾,我在朦胧中看见了一个人的影子。我穿过迷雾,望见了独自站在江边的他:可却未见其人先闻见了一声长长的叹息,那声音在空灵的山间里游荡,幽静深远。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只见他用长袖掩着面哀叹,我依靠在江边桥沿上,静静地听着他的话,不敢上前打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又感叹道。我终于忍不住开了口:“您怎么了?”他的神色先是一惊,而后又暗淡下来,回答道:“我在与世俗背道而驰。”我发现自己没有被见外之后,便与他开始了讨论:“背道而驰?那您为什么不与世俗同行呢?”“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你能懂这种悲哀吗?”他眼神中带着无助与哀伤。“嗯,我明白那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感受,那一定是一个人最孤独的时候了吧?”“是啊,哈哈哈哈……”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着问我道:“如果是你,当你面对逆流坚持自己的初心,还是顺世俗而下呢?”我陷入了沉思,我的确心中有坚持自我的信念,却又有太多的顾虑。与世俗与所有人为敌,是一个不小的抉择。沉默片刻后,我回答道:“我不敢,我没有您的胸怀与气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但我宁愿献出生命,也不愿在顺流中死于安乐。”
不知不觉,我与他已经走上了山顶,他突然转头对我说:“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我和他一同望向这宽广无边的大地,一起感受来自天地间的空旷。我与他作别后,独自下山,又远远听到他回荡在山间的呼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逆流而上,不屈于世俗呢?又有多少人为了正道而将结束生命作为归途呢?而现实却往往是被世俗影响,违背正道而行。
我仿佛听见了纵古八荒无数人们的叹息,又回头望了望那独自挺立的身影,下山去了。
生活不一定是天堂,吸毒却会让生活变成地狱。——题记
当一个人走进迷途时,如果还执迷不悟,就会越陷越深,最终走进无尽的深渊;当一个人开始走向归途,虽然路途遥远,但只要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动力,最终将会得到救赎。
毒品是可怕的,只要沾上一丁点,也会让你无法自拔。毒品不仅仅是对我们的身体有着莫大的伤害,还会对我们的精神产生莫大的影响。慢慢地,我们会对毒品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促使我们产生再次吸食的冲动,生活中渐渐离不开它,变得无法自拔。
幸福美满的家庭,会因它而家破人亡;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也因它的到来而变得堕落……“毒品离我们不是很远吗?”有人会这样问。可是,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遭遇它的毒手?毒品不是可防控的吗?
其实,仔细想想,那么多人会遭遇它的毒手,主要原因还是取决于我们对毒品的自制力。贩毒分子的贩毒方法变化多端,因此我们对毒品的自制力尤为重要,如果怀着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毒品沾一点没有关系的话你就已经掉进毒品漩涡中了,并将进入万劫不复的地步。那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与煎熬,带给自己和家庭的也是那撕心裂肺的悲苦煎熬。就好像《迷途归途》中的郭仙民那样,他年轻有为,一表人才,也有让人钦羡的家庭,更有一个美好的事业,年纪轻轻就已经是老板,并且生意是蒸蒸日上,正是一展所长,鹏程万里的时候,却因为沾上毒品,置自己于千古恨的境地,整个人因为毒品而形销骨立,生意也无心打理,导致一落千丈。家中,每天每天都响彻他因为毒瘾发作而撕心裂肺的叫声,妻子儿女也由原来的担心到恐惧,最后妻子受不了与他离婚,那正处于青春飞扬的女儿选上了绝路,跳水自尽。虽然郭仙民后来幡然醒悟,然而家庭已经破裂,失去的生命也不能再回来。这一出惨剧深深震撼我的心灵,我为他深表同情。
这一出由毒品牵扯出的悲剧,揭示了毒品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么巨大的`冲击。一个本有着美好未来的家庭,一个本应该含苞欲放的生命,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要对毒品说不,以最坚定的态度来拒绝,为了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未来!请“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是我最衷心的告诫。还在被毒品折磨得痛不欲生的人们啊,请你们走出迷途吧,这样才能拥有最璀璨的人生。
第一次观看《归途列车》是在重庆,2014年大三的纪录片课上。当时看的是大陆网传版本,没有英文字幕,因为熟悉重庆话,所以纪录片里的四川话对白都能直接听懂。在观影的'时候,我喜欢把自己同电影当中的人物进行角色对换,把自己放到电影发生的场景中,用心体会角色们当时的心境与矛盾。因此,第二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时,我依旧很有触动。但是对比前后观看的两个版本,我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同之处,现在的DVD版本中,字幕替代同期声的地方明显增多。导演为何在最后的版本中这样处理呢?我带着这个疑问,站在电影分析的角度,开始了一趟探索《归途列车》中人情冷暖的心灵之旅。
一列车的背后
大家都说这是一部讲春运的片子,但是我却觉得这是一部讲外出务工者生存、家庭、情感状况的片子。导演范立欣采用剧情片的手法,拍摄一个纪实题材,有主人公,有铺垫,有矛盾冲突,所以很能抓住观影者的眼球。在影片当中,导演把春运形容成为一场大规模的迁徙,每年约有1.3亿的外出务工者,将在春节前,返回离工作地几千公里之远的家乡。在这场浩大的迁徙过程中,火车是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因此,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成为他们这群人最关心的问题。但是往往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他们需要排好几天的队买票,有时候甚至只能买到站票。但无论如何,能过年回家同亲人团聚就是对他们一年辛苦工作最大的安慰。因此,春运大潮的主力军就是这群外出务工者。
全片有两次出现春运大军的镜头,一段是在开头2006年春运,一段是在中间部分2007年春运。导演通过春运作为切入点来讲述春运背后的人和事。片子的主线是讲述一户外来务工者的家庭,通过这个家庭来表现这整批人群的特点。父母亲一代在外打工赚钱,孩子留在老家上学由祖父母带。可以看到在这群人当中,父母亲与孩子的交流是微乎极微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多赚钱让孩子继续读书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在孩子们心中,始终认为父母是为了钱才离开他们,父母对自己的照料养育远不及祖父母。因此,片中的小女孩张琴才会有各种叛逆的举动,纠其根本就是一种向父母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女孩的叛逆全过程,摄像机完完全全地纪录了下来。其叛逆情绪的高潮,也就是整个片子的高潮,在67分钟的时候,女孩顶撞父亲,父亲出手打女孩。
所以,从整体来看,春运大潮只是一个现象,在这个现象背后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才是这部片子想表达的东西。从大方面来看,有中国社会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农民不能依靠自己的田地养活自己,必须出来找工养活家庭。教育差距使得这一部分人只能在车间流水线上工作,付出繁重的劳动力,却只有很少的薪水。户籍等问题使得孩子们不能在父母的工作地上学,因此,这些外来务工者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家里年迈的祖父母照顾,长期分离。从小方面来看,这种亲人分离,就引发了留守问题。这群留守在偏远乡村的孩子,他们的成长没有父母的陪伴,对父母充满了不满情绪,看着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获得钱和自由,因此,也逐渐萌生了逃离这座山村的想法。他们不明白读书受教育对自己的重要性,只能通过自己的叛逆行为,向父母发泄不满情绪,殊不知,是对父母外出打工付出的心水的无情践踏。
视觉传达VS旁白讲述
整部影片的画面很富有张力。无论是描写群体的镜头,还是主人公家庭的镜头,导演都擅于捕捉人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整部片子没有旁白,只有交代时间地点的字幕以及主人公的同期声。在第一次观看影片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父母亲两人坐在船头的那番对话,内容大致为每次收到家里的来信都会哭,会吃不下饭,必须要先吃饭才能看信。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两人突然坐在了船头,不是在船舱里。现在看来,也许是导演故意的安排,为了拍摄效果。但是紧接着又发现,在之前版本中主人公说话的声音是能听见的,但是后面的这个版本却只能听见一句对白,其余都用英文字幕显示,同期声由环境音给遮盖了。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女孩张琴的自述,奶奶与孙子孙女的对话等处。所以,在这个版本中,对话讲述的声音也有一定比例地减少。导演的用意在何处呢?
在我认为,导演是在尝试运用视觉传达的方式,讲述故事。视觉传达,指得就是通过看画面让观众明白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通常,在很多纪录片开头,会有旁白讲述这部片子的背景,但是在这部片子当中,导演直接放了一大批人在火车站外等候,涌入站台,挤上车厢的镜头。他用画面语言告诉观众,我要讲一个和列车相关的故事。而后,镜头转向广州的工厂车间工人们在劳作以及四川回龙村老人和小孩在乡村劳作。其中,有简简单单的字幕告诉观众时间和地点,以及一些必要的介绍。例如,这座村子只有老人和小孩,大多数的青壮年都出门务工了。很简单地引出了这批外出务工者的现状和家庭情况。而后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都是基于画面和对白。张家两口子买了很久的票,终于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从广州到家,他们要坐火车,再坐船,再转坐大巴,可以说是跋山涉水。镜头记录了他们在外工作的辛苦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其中,片中母亲说了这样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在琴一岁的时候,她就把琴扔给了祖父母,看着幼小的琴,心里十分痛苦,大家都劝她等琴大一点再走,但是为了给琴一个好未来,没有办法,她必须走。观众可以通过看到母亲脸部痛苦的表情,联想到那个骨肉分离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的烘托,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导演同样只放了几句对白,就把声音调低,放上了背景音乐,用字幕告诉观众。当时我留下了眼泪。这种通过看,理解情感的方式,增加了观众与影片的互动,导演通过镜头带着观众体验,而不是通过旁白讲述告诉大家。因此,我想导演的这种处理,从很大层面上增强了片子的感染力。
是否为民族志电影(ethnographic film)
之所以会提出这个议题,是因为我觉得这部纪录片同我最近看的许多民族志电影很像。《民族志电影概述》中对民族志电影是这样描述的:“民族志电影通常指的是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描述与记录,通常类似纪录片,但是它更强调人类学知识的表现。” 结合我在视觉民族志课上学习到的Jay Ruby(1975对民族志电影提出的四条标准,几乎可以给民族志电影列出三个特征:一是要有田野调查,深入调查对象;二是要描述纪录一族群的社会文化现象;三是要表现人类学知识。在我看来,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就可以称之为民族志电影。
在拍摄《归途列车》之前,导演就前往广州的各个工厂做调查,并且挑选出了张昌华这一家做为代表。外出务工者,其实就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在他们身上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代表了社会一个阶层的文化现象。导演挑选出的这一个家庭是这群外出务工者家庭中普通的一家,但十分具有典型性。在这家人身上表现出的矛盾,其实就是这整个群体的矛盾。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社会文化现象,就是这一群体的社会文化现象。整个拍摄过程,当然也是田野调查的一部分。导演和摄制组同外出务工者们一同抢春运火车票,一同挤火车,一同体验这种生活的辛酸。因此,我认为《归途列车》已经具备了作为民族志电影的第一、二两个特征。第三个特征,表现人类学知识。在这里,我不得不提及1986年由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加德纳拍摄的《极乐森林》。这部有着长达10年争论的民族志电影,开启了视觉民族志电影的先河。他首创了不用旁白讲述只用画面记录来表现人类学知识,我认为,范立欣同样采用了与其相似的方式,创作了《归途列车》。
《归途列车》表现的人类学知识可以概括为如下这幅图表:
由图中红色箭头可见,最后,有一部分像琴一样的孩子,选择了像他们父母一样城里打工赚钱,踏上了新一代外出务工者之路。
以上三方面内容,就是我对《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的所有思考。之所以被其吸引,是因为无论站在社会、个人还是文化时代的角度,都能发现它是一部有血有肉情感饱满的片子。全篇影评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异议,欢迎讨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