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其实很美》已经读完,刘校长在文中提到的那个不肯走进教室的小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小女孩在刘校长回校交流时与我们提到过,在《小崔说事》访谈中关村四小节目中我们也看到过。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简单说,上学了,她却以哭闹的形式拒绝走进教室。
类似这样的孩子我在一年级也见到过,有女孩,也有男孩。往往在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轻者抹眼泪,重者紧抓父母的衣襟怎么都不肯松手。但,父母离开学校后,孩子虽不情愿,通常也会随着老师的牵引走进教室了。而文中的小女孩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走进教室,其他孩子上课的时间,就是她哭闹或在校园玩耍,在教室外走廊与老师捉迷藏的时间。
此时的刘校长在得知情况之后,让小女孩走进了自己的会议室,让老师放心去给其他孩子上课。当有人质疑:这孩子不影响你的工作吗?刘校长回答说:“帮助她适应学校生活就是我的工作啊!”
随后数月,刘校长在与小女孩的相处中一步步让孩子自觉地回归了课堂。起初,我惊讶于刘校长的耐心,也庆幸自己没有碰到这样的孩子。但仔细琢磨,我们班虽没有这样的特例学生,可是55个孩子,每个孩子本身都是独特的啊!
陶陶,一个乖巧文气的女孩,怎么小名会叫淘淘呢?父母说:“孩子出生时只有二斤六两,我们叫她陶陶是陶瓷的陶。”
七个月时早产,单独与人沟通时目光飘忽不定,集体教学中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语言和动作,偶尔在课堂发出怪叫声。
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认字较少,集体学习中存在困难,课堂上时常做小动作以派遣自己的无聊。
幼儿教育阶段父母参与少,孩子时常自己玩耍,集体学习中没有兴趣,但一张纸片可以让他整节课摆弄不停。
面对集体教学,我们总期望整齐划一,这样,我们繁琐的工作才能简单一点。家长们也是如此抱怨,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我家的孩子怎么却是这样呢?其实,您一定没有意识到,教育是极复杂的工作,是对一个生命的感染、浸润和唤醒,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幸福人生,是一件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会更优秀,却只能一天一天慢慢来的事情……
教育其实很美,美就美在孩子的独特,美要美在教师的用心。尊重孩子的差异,最美的教育就是用50种方法教育一个孩子。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识别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还有一个学生,同学送了一块彩色的棉花糖,她不舍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课堂上,她忍不住打开水杯看了一眼,没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变大了。她感觉非常有趣,扑哧一声乐了,结果被老师发现,也被罚了。课堂开始变得很安静,老师继续讲课。所有的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一个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的压抑。
我举这两个事例,主要就是想说明,学生犯错、走神儿,都是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可贵的品质——好奇。我们会遇到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师如果能大度宽容地一笑了之,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因为,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在工作室组长和同仁的带动下,我开始在书香世界里寻求教育的真谛,享受读书带给我的充实感。无意间,我翻开《教育其实很美》这本书,里面的字字句句吸引了我,于是便爱不释手。
这本书是著名的特级教师刘可钦校长写的,书中她不时地以自己的小故事或她看到的、听到的小事情来阐述,细节中渗透着教育其实是一件很美的事。是的,只要做教育,如果没有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敏感,那是做不出味道的。。可是,在居家过日子的状态中,我们又很难体会到这种美好,美丽或者说不满。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不行,太多的不能,太多的不好。它们成为我们追求美好的屏障,慢慢地,“美”居然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
现实的很多困惑缠绕着我们。我们希望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可是当学生刚要表达“不一样”时,我们内心又冒出很多担忧。我们往往期望学生能够多一些自主的行为,可是当学生因经验受限,玩心太大偏离教学目标时,我们又会本能地将他们收在笼中,小心喂养。我们往往会感动于学生的率真和童趣带来的惊喜,但却无法容忍学生的反复,甚至会失去做教育者应有的耐心。我们往往会为那些聪明的、守规矩的,“优秀的”学生自豪不已,但却无法从容、耐心地面对那些木讷的、内向的、“不听话”的学生,有时甚至会抱怨,我们班上要是没有某某某就好了。我们也往往在羡慕那些好教师、好学生中,而忘记了我们自己应该成为“好教师”,我们自己也有培育“好学生”的责任。我们没有明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时“迟钝”、“偏离”、“反复”“不听话”,像“聪明”、“专注”、“一贯”、“懂事”等一样,都是正常的。恰恰是它们共存的,才构成了丰富的教育过程,使之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只有识别这些,我们才会创作出一幅成长的教育山水画卷。
我曾经看过两个小故事。课堂上,有一个学生捣乱,不好好学习,对老师的教导又不服气。老师批评的语气中,夹杂着怒气,边批评边说:“你别翻白眼啊!”可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翻白眼”,很好奇,就偷偷地翻了一眼睛,不巧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十分恼怒地呵斥道:“我说你,不但不听,还故意翻白眼。”自然,这个学生只得灰溜溜地反省,下课写检讨。
还有一个学生,同学送了一块彩色的棉花糖,她不舍得吃,小心地把它放入水杯中。课堂上,她忍不住打开水杯看了一眼,没想到棉花糖被水一泡变大了。她感觉非常有趣,扑哧一声乐了,结果被老师发现,也被罚了。课堂开始变得很安静,老师继续讲课。所有的学生都小心翼翼地回答老师一个有一个问题,所有人都可以感觉到课堂气氛的压抑。
我举这两个事例,主要就是想说明,学生犯错、走神儿,都是课堂上十分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使学生丧失可贵的品质——好奇。我们会遇到许多学生成长过程中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我想,老师如果能大度宽容地一笑了之,远比怒斥换来的效果要好。因为,其中包含着老师对学生成长特点深刻理解之后的智慧。
所以,美不仅是一个结果,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寻找、发现一个个体的闪光点中体验到美,把美的种子播撒,并精心呵护、培育,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学习并享受成长之美,正所谓教学相长。
大美至真,至纯,至简,就在每一天,每一刻。
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一起来发现,一起来感受——原来,教育其实真的很美。
书上第79页写道,“好的教育是‘当春乃发生’的,因而能带来‘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是啊,教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顺应他的心中渴求,真正在乎他的成长需要,孩子才可能自然接受你的关爱。教育不是硬塞给谁的物品,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说一千道一万,也是枉然。
在豁达、平等的学生观越来越明确后,我越来越感到,课堂里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已经不仅仅关于数学,而是更深层的像是在探讨人生。教育、育人,或许点燃他心中的小小火种。或许纠正了他偏差的一点人生方向。
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弥足珍贵。老师能够陪伴孩子们走过他的成长岁月是幸运的。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幸福都是一种体验,幸福还是一种重要尝试和积累。教育其实很美,就让它这样美美的延续下去。留给孩子的“小学回忆”,应该是一些伴随终身的良好习惯,是一些人生思维的雏形。
我们努力,让开放性教学在学生心中种下“尊重、分享、严谨、求知、努力”的种子,为他的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我要追寻和实现的教育目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