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前两天我看了一本书,书里我最喜欢的那篇故事也正如鲁迅所说的这句话那样。
这本书名叫《电话里的童话》。此书共有66篇故事,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条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
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小村子里,有三条路,一条通向大海;一条通向城里;还有一条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村子里有一个叫马尔迪诺的人,他却不相信乡亲们说的话,他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如果它哪也不通那还修它干嘛呢?”于是,有一天他拿着吃的上路了。他要看看那条什么地方也不通的路到底有什么。他走呀走,突然看见一只小狗,小狗蹦蹦跳跳向前走,好像让马尔迪诺跟着它,于是马尔迪诺与它走了好长的路,小狗停下了,汪汪地冲着上面叫,马尔迪诺抬头一看,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那有一座雄伟的宫殿。有一个女王在上面叫他,女王对他说:“你说的很对,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也不通的路。只要勇于探索,勇于实验就一定能得出真理!”
有两个真实的故事,就证实了女王说的话。一个是: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他就是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实验的一个人。他为了证明两个铁球一个11千克重,一个1千克重,能同时着地,特意在比萨斜塔上证明自己的真理。另一个是:有一次,一个科学家对一群小朋友说:“把一条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缸里水会冒出来吗?我猜他不会。”孩子们听了科学家这么说也都信了,可是唯独有一个小姑娘她却不信,于是她回家问妈妈,妈妈让她做一个实验证实一下。结果实验证明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全都对,要实践出真知。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也是这样,要去探索事情,去实践,有句老话说:”实践出真知。”而我却一直没有做到。可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对事情的理解变了,我不再凭空想象,更多的是实践。我也做到了实践出真知。
以后遇到事情请大家不要只是想象,要去实践,实践出真知!
怀着一种冲动我重新读了***《实践论》这篇文章。
这种冲动来自于我自身的危机意识,我发现无论我读多少书,我避免不了浅薄。这种浅薄的危机感,使得我对自身进行审视。而这种审视的落脚点,便是知与行的问题,也是《实践论》的副标题所揭示的。
***的文章,有时候有种老生常谈的感觉。这种老生常谈的另一层意味是,说多了也无用。直到许多大牛将自己的成功归之于***思想。据说,***曾被其父亲要求背诵毛选大部分文章。在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发现,老生常谈的是他的句子,焕发精神魅力的是他的精神。
人是社会性的。人所从事的最基本的实践形式是生产劳动,而与此相连接的是人与人皆有生产活动所结成的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等社会关系。三大实践活动,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从哲学的角度,将人类所有的活动囊括进来,不能再有更多的内容。
人的认识都要经历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伴随着这个过程,也就是从片面到全面,由潜入深的过程。这一点很简单,当我们加入一个班级的时候,我们总为不能及时记清所有人的姓名而苦恼,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慢慢的了解到确认他们是谁。我们往往有认识片面的时候,那么这些片面的认识来自于哪里呢?第一是剥削阶级的偏见,或者说宣传舆论观念的灌输所造成的一些假认识;第二是生产规模狭小,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格局视野的狭小。学校的大学生为什么书呆子,或许就是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的吧。
我们的认识如何是真的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严肃的问题。或许你会说,这是书里说的,或者这是某某老师说的。或者我就是非常确认,虽然我也说不上什么理由。那么实践论告诉我们,人们只有达到了思想中的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我们需要做到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简单的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但我们所遇到最大的陷阱是,客观太强大,自己的思想(主观太自卑,从而造成固囿于自己的见解之中。通常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心懒,即使再三栽跟头,也不愿从自己所遭受的失败中汲取教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而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实践是认识的驱动和落脚点,但认识却经常选择离弃实践,这是一大弊病。书生的落脚点一如既往的.书,或者说认识。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实践只是生活中的吃喝拉撒。书生的毛病是意识的淤积,堆砌着无数的东西,却不能甄别不知何用,三大实践却常常是三脚猫的功夫。淤积是种病,中医上说的。
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没有这种实践。认识脱离不了实践,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进行着。因而,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以见其不自量而已。知与行的分离,人生缺少多少味道。然而,世上真有脱离实践,只关注书本的蠢人。向往着圣贤之事,而不敢为圣贤之事。知道个大同世界,但不敢创造个大同世界。满足于书本上的好似有趣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对认识之于指导实践取取消的态度。就好像,总是向往着书中美好的爱情,却不敢对心仰的女孩道一声你好。
然而,还是需要认真的对待知识的问题。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到时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知识被书生束之高阁,但不意味知识的不重要性。知识的问题非常关键,认识的作用仍然依然重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有赖于以诚实与谦逊的态度认真对待前人的认识以及当下的实践的活动。
知识包括两个方面,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而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时常谈熟知非真知。这告诉我们,一切熟知要转换为真知,必须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应用。没有生活实践的知,好似海市蜃楼,不过是大海或沙漠中的一闪,你只是望望,却永远不能住在里面好好他的滋味;或者每个假期都可以来度度假。古谚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读书不实践,枉费了对虎穴的苦苦寻觅。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教导我们,要完全的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通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告诉我们的是做学问的方法。可能这也是对潘维老师《忆先师陈翰苼》一文中陈老所教方法最好的概括呵!
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知道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他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样,看重读书应该也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有两个,其一是生产实践的总结,其二是理论体系的历史继承。后一种就是读书可以给予我们。这与自己的一个问题息息相关,就是为什么书卖了那么多但很少读,或者说,读书为什么越来越没趣了。原因,我想就是失去了实践维度,好似干活是没有男女搭配。
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这另外思考一个问题,老祖宗的书在何种意义上是至伟不破的。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的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同时,又说,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变会变成务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最后,主席教导我们,我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随着实践水平的上升,理论素养也必须跟得上,在这个过程中,方法论的意义不断提升,即注意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这就是全部的实践论。
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这则漫画,我感到十分气愤。他们真得是文盲吗?不是吧。当今社会,真正的文盲有几个?真是文盲还会觉得自渐形秽也没有脸面站在这儿。而且,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干部模样,有的人还故意闭着眼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哪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人视而不见。倒是一些六、七岁还不太认字的小孩,会给他们让座。假文盲们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这是什么现象?他们难道连小孩都不如吗?!我想,这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意,是心寒!
说实话,在贴有明确标语的地方装成假文盲去故意违反规则最令人厌恶,比起违反那些没有明确、基本指出的规则,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按标语要求做就会损失很多吗?不会。最多不过是多走点路、多站会儿、多等会儿、累一点儿,可这又有什么呢?久违了这么一点点儿,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彻头彻尾的小人,值吗?做一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去,你真得是赚了吗?不,是赔了,赔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吁:不要为了一时图省事儿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点儿,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其次,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嚣张气势呢?我想到了那位妇女。她上车的位置被占,而那“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就是证据,真理在妇女手上,完全可以说服那群男子。妇女为什么不走上前去,指着牌子对那些男人说“同志,您们站错了!”我就不相信,那些男人的脸皮就这么后,面对妇女的指责就一点不感到脸红!也许,弱小的妇女并不是男人们的对手,但毕竟,在对于错的较量中,对总会取胜。如果因能力的强弱而改变了对于错的胜负,那么社会成了什么样子?! 华君武先生的《假文盲》生动形象,具有很深的蕴味,他批判了“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错误要大胆提出,不能因能力而改变对于错的胜负。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是些不相***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那么你就是错的.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还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在“韩白骂战”中,“抽嘴巴”“付出血的代价”等暴力字眼出现频率极高,由此现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可见一斑.作为长辈,作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成天个把打啊***啊血啊等话儿挂在嘴边,这社会的暴力倾向能不严重吗?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个讯息:以拳头解决问题.从家庭暴力到校园斗殴再到社会不良青年打群架,难道其中没有 值得反省的东西?
以上是我从“韩白骂战”中看到的几个与现今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至于“韩白之争”,我看那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韩寒骂白烨,也会有其他人骂白烨或其他胡诌之人,在整个事件中,韩寒不过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姑且把“韩白之争”看作是现今社会某些长辈(勉强这么称呼他们)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或不了解后辈,而年轻一代渴望被肯定被尊重的一个见证吧.
在二十一世纪里,不懂知识的人被称为文盲,不懂电脑的人也被称为文盲。
学习电脑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有很多人去了电脑培训班培训。但几个月后就反所学要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在培训班或者在学校上电脑课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得一头雾水,只懂得上企鹅聊天、玩电脑游戏。其实,学电脑这门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在电脑上练练。听完或者看完书上的理论知识,会觉得很难理解,如果不找台电脑来练习一下,时间一长,你就会不知所措,发现知识的难学。假如你对电脑一无所知,只听同学们或者老师的描述而没有真正地去实践是很难学会它的,正确的方法就是跟着老师的操作,然后自己再上机练练。
就拿我和我哥来说吧!我的爸爸几年前为我们几兄弟添置了电脑,我们家的人只有我哥去了电脑培训班去培训了一个月而已。刚开始电脑有毛病的时候总是要请教别人或者搬去修理。之后我哥就去买了几本书回来自学,努力的自己琢磨和照着书上的方法办事。当然,也浪费了不少的时间掌握,遇到什么以前没有遇到过的电脑毛病,他经常能够解决。有一次操作系统出现了问题,我不知所措,想要搬它去修理,我哥想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于是就上网查阅相关信息,尝试了种种方法,而我只有在一旁看的份。最后,电脑在我哥的手中复活了。我哥他在没有人能够指导他的状况下能够自学成功,此刻还开发出了软件,也是来自于他的努力和敢于实践呀!
试问,学习知识离得开实践吗成功的果实是属于敢于实践的人。
梦想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指标,只有竖起标杆,定下指标才能在太阳下更好的实现梦想。
梦想,原只是浮华,只有我们奠基以品质才能实现。
富贵不能淫是梦想制定的潜规则。在安逸生活的*中,节制自己的*,拥有对自身品质和信念的坚持的人,才能够实现梦想。正如同十二月党人,不受金钱的*奢侈生活的引诱,时刻提醒着自己所拥有的梦想,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出没于惊涛之中,坚守崇高的信念。放下戳手可得到*之神给予的财富,最终,虽然得到的是繁重的苦役,没有光明的黑暗,但梦想终缠绕于身,永远的得到慰藉。
贫困不能屈是梦想给予的磨练的结晶。在贫困中也不改变最原始的信念—梦想。我国豪放派诗人辛弃疾,一生虽然可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一名精神上的愁苦大众,但不可不说他更是一名生活中的贫苦大众。青年一朝为官,壮年归隐山林,屈居于草棚之中,出入粗布短褐,但这并不阻碍他勇敢的守卫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威武不能屈是千帆中应对梦想时的自我升华。在*武力的威胁之下依然保有梦想。文天祥,零丁洋里留丹心,应对敌军中掌管生***大权的执政者,应对敌军的千军万马,应对自家妻子儿女的规劝,在劝告与*中,凭借着那么一份气节,对梦想的坚守,流芳百世。梦想的坚定,坚守,使他一身忠骨致死尤保国的气节得以呈此刻我们眼前。
梦想,取鉴于古,在思想中做出计划埋下坚守,在效仿中理解,在自我思考中得以巩固。最终的最终,下一个起始点上我们才有资格和勇气回首坚守过的梦想,梦想中的岁月,岁月中积淀下的一切。
这周三,我们班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下午,我们整个班的同学一起去了食堂包饺子。刚开始包的时候,心里觉得非常激动,总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包一次饺子了,可是不包不知道,一包才知道原来包饺子这么难——倒不是包饺子的步骤难,而是想把饺子包得好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包饺子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其他人的“杰作”,不是包完之后饺子“站”不起来,就是饺子里面的馅跑出来了,甚至还有的连饺子的形状都看不出来。看完一圈之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包的已经算好的了——还可以看出饺子的形状来。在把饺子端去煮之前,我又去看了一下其他人的成果,虽然谈不上有什么进步,但却比刚开始的时候有趣了许多,有些男生因为觉得自己包的饺子不好看,所以就拿饺子皮折飞机玩,还有人包混饨、包烧卖,更有趣的是,有人包实心饺子——把饺子皮当饺子陷用......
煮好的饺子被端了出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品尝着自己的成果,我心里顿时觉得很开心,因为自己终于会包饺子了(尽管包得不太好看。另外,我还觉得包饺子看起来非常简单,可要是自己包起来,绝对要下很大功夫,但还是越包越好,可以用“熟能生巧”四个字来形容。结束之后,我明白了:不管我们在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做,即使是再难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让我们一起努力,朝着成功出发吧!
寒假生活像一首歌,它美妙的音乐让你回味;寒假生活像一首诗,诗行的内容总让你陶醉;寒假的生活像一串葡萄,每一粒果实都有不同的滋味。——题记
一个快乐而短暂的假期悄悄地从我们的身边溜走,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发生在寒假的趣事数不胜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每一颗星星都闪闪发亮,每一件往事都刻骨铭心。
在我们放寒假的这一个月里,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参加了社会实践,体验了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滋味,使大家深有感触。作为将要离开美丽的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我们,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苏东坡写过一篇《日喻》,说的是:一个天生盲人不知太阳为何物,问“有目者”?有人告诉他太阳像铜盘,并敲了铜盘让他听;过了几天,盲人听到钟声,就认为是太阳。又有人告诉他太阳的光芒像蜡烛,并让他摸了摸蜡烛,过了几天,盲人摸到了竹笛,就认为是太阳,苏东坡在文章中还说:南方有一种“没人”能长时间潜在水里,只因为他“日与水居”,“得于水道”,所以,七岁能涉,十日能游,十五就能“没”了。假如北方有一名“从不识水”的勇士来找“没人”学“没”,“没人”给他讲得再好,他“没”到水里也只有死路一条。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亲身体会,因为无论再简单的事情,不亲身体会也是永远都不可能会的,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实践出真知。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来到职专已有两年的时光了,我们马上就要踏上工作的岗位了。
在这段时间里,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的身上还有很多不足的缺点,我要不断的完善自己,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这次经历会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学习和需哦那个个方面去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性社会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想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状元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要经历的比别人更多。因为那也是你的人生财富,而且是无价的。所以,努力吧!只要你去拼搏,去努力,每个人的人生都将会是辉煌的。
或许,有些人认为寒假应该是毫无压力的假期,不过我觉得,寒假固然是平紧张又充满规律的快步调生活暂时停歇,放松的假期,但总是以“吃饱睡,睡饱吃”的方式度过整整三个星期,那么试问,以高等文明自居的人类,和其他动物又有什么差别呢?所以,人必须保持在充满思考,力求进步的状态,才不会辜负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及潜能。
转眼间,寒假已经进入了尾声,整整一个月都和家人相处在一起,使我不禁想起同学及老师的笑容,而我相信,经过这些日子的休息,新的学期里我更能凝聚所有的心力,力求更好的表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