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工人史密斯说,起初这样做只是为了消磨时间。直到有一天,原本总是绷着脸,从来不与他打招呼的职员说:“嘿!那不是ΧΧ的歌吗?”“这是费城独立宫吧?我去过那儿……”从那以后,他才开始在电梯里放些曲子什么的,渐渐地,职员们见了他都会微笑一下,点点头。再后来,就会与他热情地招呼,聊天。“当他们告诉我在电梯里的几分钟,是他们在公司中最轻松的时间时,我高兴极了。”史密斯说。
对于史密斯而言,他做的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对于那些职员,进电梯的这段时光却成了在巨大压力下难得的享受。从这个意义上讲,史密斯所做的'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他给别人带来了轻松和快乐。让我再看看另一个人的“微不足道”。
罗斯福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正是以他的“微不足道”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一次,罗斯福仆人的妻子问他关于鹌鹑的事,她从没见过这种鸟。他给她详细介绍了一番。过了些时候,罗斯福又打电话给她,告诉她,她的窗外有一只鹌鹑,如果她向窗外看,她便可以看到。无论何时,他经过仆人的屋舍,尽管看不见他们,依然会高声向他们打招呼。这样一样平易近人的总统,国民怎会不爱他呢?
生活中,有很多人不肯去做微不足道的事。地上有纸不去捡,椅子翻了不去扶,窗户开了不肯关……他们不知道,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有时往往影响人们对一个人的评判;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是促成成功的关键。
乔?吉拉德15年卖了13001辆汽车,因为他时常对顾客微笑,向顾客问好,而不是单纯地介绍汽车;吉姆?发莱成为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美国邮政总监,并拥罗斯福进了白宫,因为他可以记住5万个人的名字;勃朗宁与他夫人的爱情为人传颂,因为他们从来不忘每天进行小小的恭维,以保持爱情的活跃……也许你自认为是个微不足道的人,但只要你肯去做些微不足道的事,那么你一定会创造出自己的一份美丽,成功也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终了尽处,未有言语。高天云路,晴雨不问。于心间筑篱,不为浮华心力交瘁,只为心中寻一份安逸,就算边城的角落,也不说凄凉。
以月亮为杯,以影子为友,你将大唐的太阳推向天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一身才气,齐日月之辉,你不愿追逐名利,但选择心灵脱俗。于是,喝一斗酒,你会飞,飞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飞越天姥山的传说,栖落在三千尺的庐山之巅。因为你逐物求心,所以能驶进烟花三月的意境;因为你逐物求心,大唐的酒香才可飘至宋元明清。与其一昧追逐物质的繁华,不若选择精神的升华,心间筑城,自在轻松。
清心寡欲,不怒不惊,不嗔不奢,才会有精彩落笔。因为追求精神的写意,庄子才能抛却金绿,与青山绿水中游走,铸成哲学巅峰。因为追求精神的写意,苏东坡才能无故加之而不怒,也无风雨也无晴。因为追求精神的写意,郑板桥才能在去官离职后,于一方净土上渗透“不患得,斯无失”的真谛。可见,物质与我皆无尽,唯精神之追求,与心灵之塑造,才能让人笔触生辉,落笔出彩。
然而,倘若没有心灵的追求,不于心间筑城,那么物质的楼阁也会坍塌。小说《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一味追求功名,财富,坏事做尽,成为戕害人性的毒疮。倘若他懂得追求精神的完善,又怎会人格尽失,内心空虚,以致悲惨的死去?
诚然,精神能给人动力,自我修复。但有时,没有物质的基础,也会冲垮精神的地基。南唐后主李煜只顾吟风弄月,烟花歌舞,指国家民生于不顾,结果故国沦丧,他也只能郁郁了结一生。试想没有强大国力与雄厚财富,又怎能让诗一般的皇帝永远作诗?可见,物质与精神,皆不可或缺,二者统筹兼顾,才可于强风中屹立不倒。
江流宛转,日照花林。在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之际,执水仙一枝,心间筑城,不为物质繁华而忧虑,观水仙花开万盏,至为充盈精神。
1.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其基本模式一般为:概括叙述或议论——具体叙述、描写——议论或抒情。
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一部分以议论抒情引出回忆,第二部分具体记叙“我”所经历的一件事,第三部分又以议论抒情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层次分明。
2.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划分。
这类文章在行文上往往有明显的标志时间的词句,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如《老山界》交代时间的词句有: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根据这些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很容易将文章分成三大部分:①决定翻越老山界,做好翻山准备;②一昼夜翻越老山界的经过;②翻山后感想。其中第二大段又可按时间顺序分四个小层次。
3.按地点的.转移(即空间位置的变换划分。
如(藤野先生>根据地点的转换,可把课文分为三大段:①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的原因;②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弃医从文的原因;③在北京,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主要是文学作品中的小说和戏剧。
如《变色龙》可按警官奥楚蔑洛夫审理狗咬人事件的情节发展,将课文分为三大段。
5.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文章若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理清这条线索,也就找到了划分段落的钥匙。例如《荔枝蜜》,全文以作者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不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赏蜜蜂——想变成蜜蜂。以此为据,不难将课文分为四大段。
划分自然段内部的层次与划分文章的段落的思路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它更多地着眼于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有的是“总——分——总”的关系,有的是“分——总”的关系,也有几层意思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的。
例如《白杨礼赞》的第五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这段文字共七句,第①句总的介绍白杨树的外形特征,第②③④⑥句分别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叙述它的特征(并列关系,第⑥⑦句总结白杨树的精神风貌。显然这是“总——分——总”的结构,认识这一点,便不难将它分为三个层次了。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只记得我曾经生长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在一棵不知名大树上扮演着“树干”的角色。我那时身上裹着厚厚的树皮,头上还顶着我的绿邻居——树叶。后来有一天,我被一把锋利的刀(可能是电锯吧),从山上砍了下来,接着被送进一个加工厂,然后是剥皮、洗消毒、高温高压——我都痛得昏过去了,然后才发现自己成了现在这样:浑身上下光溜溜的,只套了个塑料袋,上面印着“高级一次性卫生消毒筷”。
原来被做成筷子的,并非我一个,好多同伴也都变成了筷子。我们被装上了卡车,有的被送到食堂或是餐馆,大多数是在街边的大排档安了家。我被送到了上海一所学校的食堂,和我一起来的,还有五千多双筷子。到了就餐时间,我们就从食堂阿婆的手里转移到了老师、同学的手里,发挥完唯一一次的作用后,就被当做垃圾扔了出去。
一次性筷子终究是一次性筷子,曾经是树的一部分,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成为一次性筷子。但人不一样,是否要把我们做成一次性筷子,最终还是要理智的人来做出选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