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选材来看,作者一反常态,跳出了“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广大学生百写不厌的藩篱,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一无良商家打着“大减价”的幌子忽悠顾客人题,让人耳目一新,一下子就抓住了阅卷老师的兴趣点,这就是“亮点”。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作文的地方主要在于选材要力求新颖,避免千人一面、人云亦云。事实上,很多阅读面逼仄的学生写作总离不开父母、同学和老师,然而,要想从这三类人物身上挖掘出点新意真是很难。这时,我们不妨充分调动一下我们的生活积累,将笔触延伸到我们可能相对不是很熟悉的社会生活,在此过程中宜突出心灵过滤和筛选,让题材在情感体验中内化。2011年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宜兴中学王希的《拒绝平庸》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文章以当天赶考路上偶然瞥见的一家名为“风沙渡”的餐馆为引子,材料十分鲜活而又切合题旨。这篇佳作不仅红了作者,也红了学校,更出人意料地红了那家名叫“风沙渡”的餐馆。
其次,作者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别致。开头由奶奶那让我深感不屑的“总会挤到秤杆前看老半天,生怕摊主缺斤少两”的“坏习惯”为引子,看似无意为之,实为精心设计。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借写自己放假无所事事而来到初中同学上班的店铺去玩,无意中目睹了不良老板以“减价”为名欺骗顾客的可耻行径,这既让“我”愤恨不已,又引发了“我”对周围同类社会现象的思考,从而水到渠成地引出“减价”而不能“减掉良心”的主题。
再次,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句话说得好,“生活永远是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作者以奶奶的一个“坏习惯”开头,可谓生活气息浓郁,这样的“坏习惯”是在当下诚信普遍缺失的大环境下很多家庭主妇被迫养成的必要的警觉。接着写自己应邀到同学看店的地方去玩,然后帮同学一起贴标签,再到无意中了解到“减价”背后所隐藏的猫腻,详细描述了一个让人感觉特别真实的经历,而这样“宰你没商量”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绝非“只此一家”,而是到处都有这样的“分店”,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本文给我们最好的启示就在于从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上挖掘出“接地气”的题材,这永远是打造“亮点”并获取高分的不二法门。
最后是深刻的立意。考场作文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小我”绝缘的,所以我们在立意时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信仰、价值和情感。同时,不要就事论事,而应尽量用以小见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的生活、生命和人生。本文在写作时真正做到了大题小做和小中见大,作者透过不良商家以“减价”为幌子欺骗顾客的这个“表象”,将主题上升到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不能“减掉良心”的高度。作者对这种卑劣的伎俩“零容忍”,予以坚决的否定和严厉的抨击,结尾处“减掉良心,天地何容!”可谓振聋发聩,激发了阅卷老师情感上的共鸣。
《减》一文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将事件的经过做了详细的描述,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才情。这对于我们的借鉴价值就在于其教会了我们如何从选材、构思和立意等方面打造“亮点”。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评论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将怎么样的文章,其引语:“WTO之后,全球的文化随着雄厚的资本入境,迎接或抵抗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享受资本之中的快乐。”这段话虽简明,但失之简朴,如果稍加修饰,顿觉满目光华:“WTO之后,全球的文化携资本的凌厉之风而来,迎接或抵抗着不再具有史诗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在资本之中快乐地舞蹈。”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写出让人如仰巍巍高山,如逐滔滔江河的说理雄文、美文。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著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