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偶尔捡到一本杂志,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话》的小说给吸引了,小说作者是无名小辈。屠格涅夫多方寻找作者的下落,并称赞其是:“很有天赋的作家,将来必成大器。”那位作者知道后兴奋不已,原只是因为生活郁闷信手涂鸦的作品竟受到大家的称赞,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写出许多巨作。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欣赏与被欣赏都是力量源泉,欣赏何不是一种善良?
有些人总是妄想一步登天,一举成名,有人每天都要买两张彩票,想像报纸上那些人一样一下子成为百万富翁,空守自己的不切实际的“发财梦”,孰不知,积累才能造就成功。
拿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爱迪生在发明灯泡时,为了找到合适灯丝材料,爱迪生和助手对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了几千次实验。1879年10月的一天,他用一根经过碳化处理的棉线作灯丝,研制成功了经久耐用的电灯泡,有人夸爱迪生是个“天才”,他本人却回答道:“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可见,世界没有绝对的天才,有的只是在抓住灵感之际付出成千上万倍的努力。
在各个时候,各个领域,无不到处存在着这样的例子。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一笔一画,不断地反复练习,入木也三尺,大树下的水也成“墨池”。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尝遍百草中验证真伪,努力创作《本草纲目》,他的仁心已超越艺术本身。更有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着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他的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学习、探究也都是如此。先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然后一次一次的询问,一次一次的探索,在询问的过程中汲取经验,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获得了成功。
在成功的大路上,这样的事例又岂止这几个?它说明成为“天才”并不难,获得成功很简单,不断积累是关键。
表面上看来,牛顿的发现立足点最高因为它的万有引力定律完整地阐述了整个宇宙天体间的运动规律,而其他科学家都不过是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我们是否就可以因此下定论:天体运动规律的发现,只是牛顿一人的功劳呢?
显然不是这样,回顾牛顿的探索过程,我们就会发现,哥白尼繁荣“日心说”开启了现代科学的大门也提出了天体运动方式这一论题。随后布鲁诺等人进一步丰富了这一学说。牛顿受“日心说”的影响,开始研究天体理论,他改进了伽俐略的天文望远镜,认真研究了前人的天文观测数据,所以说,牛顿的发现是融会了前人的探索成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些,是因为我站在举人的肩膀上。”
如果没有前面那些科学巨人十年如一日的观测计算,也就不会有牛顿后来的惊人发现。如果没有前几级阶梯的点滴积累,默默支撑,也就不会有最高一级上那迷人的风光。
哲学上说没有量变的积累,就没有质变的飞跃。那座阶梯的前几级,都可看作是一种积累。直到牛顿的出现,才把这种积累升华到“质变”,从而使认识更上一层楼。古今中外,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无不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先积累后创造的过程。
王羲之经过了“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积累,才写出了笔走龙蛇的《兰亭阁序》;李时珍经过亲尝白草的积累,才编成了祖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马克思经过了二十年的资料收集整理思考,才写出了享誉全球的《资本论》;歌德经过了六十载的“笔耕”,才写出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凡此种种,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没有经过量的积累,就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仅有积累是不够的,从量变到质变也是有条件的,这便是我们的创新精神。哥白尼没有提出正确的结论毫不足奇,因为“量”的积累还不够。然而为什么到了伽俐略时代,有这么多假说、推论,仍然总结不出最新的成果呢?这便是伽俐略身上缺少一样最重要的东西——创新精神,他只懂得孤立地局部地进行研究,最终功亏一篑,令人叹息不已。
只有积累,才能为日后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创造,才能在积累的泥土中开除瑰丽的花朵。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