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都凉了!我和他好像都在放弃,眼看我们过去的七年像个小孩儿一样在自己面前淹死。我们就站在那儿,见死不救。"
徐静蕾不愧是一个才女,说这几句时她的表情真是让人终生难忘。不要忘了,对于剧中人物小惠来说,那是一种怎样的刻骨铭心的痛苦呀!当爱情走到这样一步的时候,我真得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建斌对于小惠是深爱着的,但他的潜台词是"谁还会爱一个事业失败、一无所有的男人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已经默认了老虎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他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自己所的幸福,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牺牲自己又何尝不可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人勇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这和前面他因为失业宁愿整天在地铁里兜圈子也不去告诉他所爱的人的心理是完全一致的。他不想让自己的所爱的人为自己操心,同时还他害怕这样做了,小惠就不再爱自己了。那么同,他们之间在七年前的那种浪漫、纯真的爱情又到哪里去了呢?既然已经认定自己所爱的人已经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建斌做出了决定:他要静静地离开小惠了。
生活一次又一次地同我们来开这样的玩笑,试想如果小惠没有意外地了解到建斌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工作的消息,她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我都不敢想象了。如果说这一切是导演的有意安排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们,又会有多少人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就散了呢?
电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导演的解决方法是戏剧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应该去怎么样来解决这么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回答的问题了。
可是,飞走,归来者又有几人呢 ?
即使,真的归来,时已过,景已迁,当初风花雪月的故事早已蝴蝶冷语,落叶萧萧。
留下的只有深凉,殇晴,残梦!
弥漫岁月,冥冥遥望苍穹。花开一念之间,花落又何曾不是一念之间呢?花开之时,温馨沁入心脾,温柔轻饶指尖。花落之时,泪眼斑斑,风铃渐远,怎是一个愁字了得!
暮然回首红尘处,仓冷浮生!
依偎凭栏奏独曲,梦饮清酒!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再有一个小时,我又将踏上回归的列车,来的是如此欣喜若狂,走的时如此寂寞惆怅。惆怅的.天气看上去也是那么的无奈与悲凉,就如常言所说:“世事难料,天气无常”。
昨天,还是烈日炎炎、艳阳高照,热气笼罩着大地,甚至给人以几份窒息之感。大街上无论是年轻小伙子、小姑娘,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穿着靓丽的半袖,脸上洋溢着醉人的微笑。
一夜醒来,天气突然大变,太阳也不知道悄悄的跑哪里去了,好像在故意作弄我们世人,故意躲避这个气温极低的夏天。街上行人与昨天相比,明显少了很多,老人和小孩子一夜之间似乎像在躲避寒冷的冬天一样躲在了家里。偶见几个老人,也没了昨天的穿着与打扮,都穿上了厚厚的外套,甚至还带上了口罩。倒是年轻人穿衣依然没有改变,天气的冷暖似乎与这群年轻人没有任何的关系,大有“要想风流、抵住韩流”的英雄气概。
仔细想想,当年的自己何尝也不是这样不把天气的阴晴冷暖放在心里,一个半袖笑傲春夏,一身西服抵御整个冬天的寒流。
走在大街上,呼呼的风扑面而来,夹着雨腥味。路边高大的白杨树似乎诉说着对天气的不满,树叶在沙沙的想个不停,街上行人的脚步也比以往快了很多。
学校马路边卖麻辣串、韭菜盒子、菜包、蛋炒饭、韩国拌饭、冷面等小吃的也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只是零星的有一两家还在风中依然坚守着哪个三尺小车,但小车前的人数已不可同日而语。平时的这个时候,正是热闹的时间,也是他们一天最为骄傲的时刻。各种吆喝声聚集在一起,嘶哑的、高昂的、稚嫩的、甚至还有用喇叭高喊的等各种声音汇聚在一起,宛如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在演绎一曲交响乐。
街依然是那条街、时间依然没有为谁而改变。但是却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与非凡。
来来回回,回回来来。 一路走来,一人独唱。醉了,只有自己知道,醒了,方知人生冷暖。
所幸,回来的日子里,一切事情皆为顺利。孤单甚少 ,白天,有几个未曾谋面的师弟偶时作陪。夜晚,在网上与少许故友谈人生、谈感情、谈生活以慰藉寂寥的心情,直到睡意朦胧。
又是一年毕业时,刚才一个以前的一个学生打来电话,说:“老师,我们离校了,我们毕业了”。
六月十号我们在地天泰聚会,期待您的到来!
内心好生激动,谢谢你们,还没有忘了我这个不称职的老师!
收拾行囊,关闭电脑,踏上回归的旅程!
外媒曾将中国的春运称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不明白中国究根结底是个化不开乡土情结的国家的人同样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选取在这最繁忙的时节最拥挤的地点踏上这趟最艰难的路程,但是是来匆匆,却要奋不顾身。《归途列车》这部纪录片,并不昭显解释这个宏大主题的野心,只是留意翼翼地在这铺天盖地的春运人潮中跟踪一个家庭的背影,展示三年间他们在这场大迁徙中的悲欢离合与默然无语——前因后果,不言自明。
片子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看得人无言以对。在广州这座最具代表性的世界加工厂里,儿童们在堆着废旧布料的街边玩耍,几尺之外就是呼啸而过的车流,他们的父辈正用自我生命中最青壮的力气,为中国经济托起“madeinchina”的标记;机器轰鸣的制衣厂里,婴儿们在桌上酣睡,如此小的年纪,他们就已参与了这场宏大的经济变革,父母都在低头忙碌,没时光想自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呆上多久,又何时离。在城市户口的父母们忙着请昂贵的月婶,排着队在亲子班报名的时候,他们不会想起,与他们同城的另一些角落里,有许多和他们一样平等的生命个体,目之所及的只有生存问题。
他们来自于乡村,贫穷与不平等日日刺激着他们,进城挣钱成了无法抗拒的召唤。片中的陈素琴在女儿一岁时就与丈夫出门打工,作为一个母亲,这个选取让她心如刀绞,以泪洗面,脚步却没有迟疑。外出是为了挣钱,挣钱是为了支持下一代的教育,让子女们透过积累文化成本进城,从而摆脱祖辈贫穷的命运。这样的想法摆在现代中国社会多少已有点陈旧落伍,但它依然是广大农村人口心中亘古不变的城市移民梦。
陈素琴夫妇的家乡,在镜头里的美近乎诗意,恬静、纯朴、与世无争,然而这一幅完美悠然田园画卷,在现实中只能酝酿着世世代代的贫穷与落后。年关,夫妇俩经历了买不到票的心急如焚,又经历了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最后在随时可能吞没自我的汹涌人潮里身不由己,机械地被裹挟着前行,但朝着目的地移动的每一步都是值得的,因为终点是他们血脉相连着的土地。熟悉的亲人和家,是城市荒漠里他们心中日夜守候的灯塔。收到手机作为新年礼物的女儿是开心的,被问及成绩面露腼腆之色的儿子是听话的,家中的老母暂时是健康而满足的,这一切都为他们积蓄起了再次回到那个嘈杂、单调、清冷的加工车间的力量。城乡差距注定要改变他们的地缘,改变他们骨子里对泥土的亲近,城里比乡下宽裕的收入像魔咒一般召唤着他们背井离乡,怯生生地踏入一个陌生人社会。在中国现代化、经济飞跃的进程中,乡土中国悄然隐退,每一处村落都寂静寥落,忧伤绵长。
城市不仅仅不计后果地将陈素琴夫妇这样的成人剥离他们的土地,更时刻引诱着他们的儿女。于是我们毫不惊讶地发现长大了的丽琴根本不愿读书,执意也要城里挣钱。这个本背负着父母远大理想的少女放下了她自认为枯燥又无望的生活,成为城中世界里又一颗微渺的尘埃。这个举动几乎瞬间击碎了父母赖以生存的基本信念,他们手足无措,只是言语笨拙地进行劝说,自然无果。这一次,三个人一同返乡,父母在又一轮令人窒息的等待与拥挤中忧心忡忡,女儿察觉的却是眼前世界的荒谬与无序。他们三人的世界观,早已在距离的分隔中大相径庭。
观众再次被提醒,城乡二元化的巨大差距,改变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生存状态,还有人伦秩序。无数从婴儿起就与父母被迫分离的留守儿童,像丽琴一样,与父母的感情产生了不可弥合的裂痕。不知从何时起,父母的叮嘱不再是他们依照执行的准则,父母的梦想不再是他们愿意付诸努力的期望,就连父母本人也显得平凡愚昧,即使身为女儿,对他们大声喊出“老子要如何如何“,甚至动手打架也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自由就是快乐”,丽琴依然稚嫩的脸在深圳夜店的红灯绿酒下被映照得迷离惶惑。未来毫不确定,家却已没有归的好处。
影片的最后,劳动力日渐衰竭的陈素琴犹豫着是否就应回家看儿子,以免他重蹈姐姐的覆辙,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不能体会自我的良苦用心,又心疼将一个人在外地苦苦支撑的丈夫。走还是不走,此刻竟具有了莎士比亚笔下庄严的“tobeornottobe”般沉思的力量,成了她生命中最难解的最高命题。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