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熟悉的`人是唐梓浩。他是一个性格开朗、善解人意,而且乐意助人的男生。
有一次,我被一道题目给难住了,一个人坐在位子上发呆。他正好从教室外面走进来。他立刻悄悄地走过来,问我:“怎么啦?愁眉苦脸地坐着发呆。是不是遇到什么难题了?说出来让我听听,看我能不能帮你解决。”“好,太谢谢你了。”我好象找到救星似的,高兴极了。“喏,是这一题!”我指着题目对她说。他看了一遍也皱起了眉头,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他也没有想出来。他就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起了数学书,寻找起有关题目来了。又过了一会儿,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有了,你看这道题,和你做的这一道题目不是相近的吗?”我看了书上的题目,还是不理解,不会做。于是,我摇了摇头说:“我还是不懂。”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对他说:“唐梓浩,我们去踢足球。我们三个人就少你一个人了。” 唐梓浩笑着对他说:“等一等,你看他不会做这一道题目。我们玩可以迟一点,他做作业必须要快一点。你说对吗?”那个人点了点头,说:“快点,我们等你!”说完他就走了。
唐梓浩还是非常耐心地对我说:“这种题目是容易做的,只要你找准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就一定会做出它来的。你找找看。”我又仔细地看了一遍题目,说了几个关键词语。他说:“你找对了!现在,你再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么做。”我稍微想了一想,就说:“噢,知道了,应该这么做!” 他说:“对呀,你真聪明。以后碰到难题只要多思,翻书找相同类型的题目……”我说:“知道了。谢谢你!多亏你提醒我!” 他看我会做了才走出去和别人踢足球了。
不管什么人遇到困难,只要被他知道了,他都一定会去帮助他们解决的。你说这样的人谁会不喜欢!
每到作文的时候,总会有些同学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勉强拿起笔来只好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最后成文多半是些空话、套话,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来也觉得意兴全无。
然而,谁不希望自己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谁又愿意老是咬着笔杆“挤牙膏”?“写什么”的问题,的确是一般人作文时最先碰到又最感苦恼的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比较便捷的途径在哪里呢?我们的建议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
同学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但凡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很多,而且也容易写好;相反,要是碰到自己不熟悉、没什么感受的话题,写起来可就费了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我最喜爱的动物”,有的同学平常对动物了解就不多,自然无话可说,只好把从电视和书本中看到听到的知识拼凑起来,这样写出来的动物又怎么会鲜活、可爱呢?而有的同学家里正好养过一些小动物,并且和它们建立了感情。他们对这些小动物非常了解,不仅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这些小动物的眼睛、耳朵、尾巴和皮毛等,而且极其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甚至有过丢失动物、寻找动物等牵肠挂肚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很多人写作,主要是心灵受到了某种情感的冲击,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悲伤、喜悦、激动等等感情自然就会流于笔端。像这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尽量挖掘、捕捉这样动情的一瞬间。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情肯定难以历数,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使得这种感情像一颗深埋的种子瞬间胀破、发芽、生长开来,充满了强劲的冲击力。一篇文章,只有出现了这样的闪光点,才会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
也许有同学要说:我的生活简单枯燥极了,每天走的都是上学、放学一条路,接触的'就是父母、老师、同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
诚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平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周围的事物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只要我们不闭目塞听,细心观察,用心感受,总会有让我们动情的东西。我们这个学期学了许多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文章,那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平常,却非常动人,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令人感动的瞬间。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间不是没有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此,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能写出来的东西,相信你也一定能写出来!
熟悉的东西,是我们写作时大脑里现有的“存货”,但光把这些拿出来还是不够的。写作还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因此我们不仅要写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东西。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我最熟悉的一个朋友是我的同班同学陈若曦。
陈若曦的个头跟我一般高,虽然她只比我大两个月可是有时却像小姐姐一样照顾我。记得那是周末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和陈若曦正在卖冰棒,这是碰到另外一名同学,那个女同学见我的手扶着冰柜,就冷不丁地把冰柜的盖子猛一推,我还在不急闪开,冰柜的盖子就压到了我的大拇指,顿时鲜血直流,而那个女同学却幸灾乐祸的`笑着跑开了,陈若曦见了,就连忙把刚买的冰棒放下,有双手紧紧帮我按住手指,看见鲜血渗透了她的双手,而她却毫不在意的样子,我心里直感到热忽忽的。
陈若曦不但热心,帮助同学,还是一个诚实懂礼貌的人,每次课间时都会有同学不小心把别人的文具碰倒在地后头也不回的走了,而陈若曦每次碰倒别人的东西后,都会自觉地捡起来,帮同学收拾好。
这就是我最熟悉的一个朋友,她永远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祝她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王妈”这个称谓或许放在一个老师身上有些奇怪,可我还记得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量她的'时候,这位老师告诉我的话:
“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初中学习生活三年的班主任,我姓王。”
“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会陪伴你们度过风风雨雨。”
“你们可以选择叫我王妈,也可以选择叫我王老师,但你们决定的称谓也决定了我对待你的态度到底是孩子还是学生。”
“以后你们就是我的姑娘们和儿子们。”
于是我怀着陌生、不安与紧张的心情开始了我的初中生活。
“以后每天早上八点五十进班做题,第一天上课,别迟到。”她从第一天起就严厉要求我们。
别人上课做一张卷子,我们做三张。别的班一学期做两本练习册,我们班做六本甚至更多。第一次期中,我们成功逆袭,从全年级十四个班中的倒数,摇身一变成为全年级第一名。
全班都在欢呼,可她也只是露出一丝微笑后便冷着脸说:“保持第一名比得第一更加困难,得第一名只是第一步,保持才是关键!”
过了一年,我逐渐与她加深了解,发现她真的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
初二,我因为违反学校校规校纪被德育处老师揪到办公室一通狂骂。可是我并没有做那样的事,我澄清无果后郁郁回班,她听说后,也不深究我到底有没有做过那样的事,就已经和我站在统一战线上,默默支持我。
临近初三毕业,她给我们唱了一首《时间煮雨》,全班哭成一团,那是她第一次在我们面前落泪。
其实我们在暗地里说了些她的坏话——最近脾气太大、动不动就发火、总是骂人……
可是她是出于母亲对待儿子、女儿的情感,用一腔真诚与我们交流。
初三毕业,填报志愿,她一个一个帮忙参谋,即使教育局规定老师不能给学生建议,她还是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最好的选择,也不想让任何一个同学脱离我们这个大家庭。
也许再也没有一个老师会在我困顿时为我指点迷津、指引方向了,也许再也没有老师会在对我说话之前加上一个“亲爱的孩子们”了,也许再也没有一个老师能让我称之为“妈”了。从一开始叫“王妈”的别扭到最后不叫她“妈”都别扭,她教会我的,不仅是初中的知识,更是对人际交往、生活方面的启示。
她是我遇到过最好的老师,至少是目前为止。
说起我最熟悉的人那当然是我的爸爸了!爸爸个子不高,有着一张圆圆的脸,总是习惯留着一脸浓密的胡子,带着一副眼镜。
爸爸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主管,在工作上,他有着丰富的专业业务知识和极强的工作能力,在单位里是数一数二的工作好手。
另外,爸爸还有着许多丰富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历史、地理、常识都能娓娓道来。除了这些,爸爸还有许多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下围棋、下五子棋、打羽毛球、听音乐、旅游等等。因为受到爸爸的影响,我也喜欢喜欢上了这些兴趣爱好,特别是旅游,每年的假期,我都会叫爸爸妈妈带我去旅游,至今我去过的地方有北海、桂林、昆明、杭州、上海等有名的地方,那些地方都很美丽。
怎么样,这就是我最最亲爱的爸爸。
我最熟悉的同学姓汪名晓龙,他是我们班的大组长,大家平时喜欢叫他汪大组长。
他是我们班学习最认真的同学,每次上课,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课,眼睛一直跟老师看,手中的笔不停的记着,显得十分投入。即使在课余时间也不例外,有一次,他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一本叫《冒险小虎队》的书,后面的同学开了个玩笑,拿起笔,用笔头碰碰他的背,可是他却纹丝不动,似乎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后面的同学看见他一动不动,又继续用笔轻轻敲他的背,连续几次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了,回头对开玩笑的同学说:“非书勿忧。”后面的同学听后笑着说:“真不愧是书迷!”
汪晓龙不但看书做事十分认真,成绩优秀,而且也十分谦虚。有一次,我们班投票选举优秀学生,结果是汪晓龙票数最多,名列榜首。当大家都来向他祝贺时,他悄悄地走到班主任身边说:“我弃权参加此次优秀学生评选。”我们班上其他同学都十分惊讶,心想:能当优秀学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班主任似乎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突然,有人说:“弃权,你神精病呀!”但他却说:“我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我想把机会留给别人。”这时,那位骂他的同学脸红了,并惭愧地低下了头。顿时教室里也不约而同地爆发出一阵热烈的的掌声,同学们纷纷地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