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看到《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李老师指导了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老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已消失,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题记
青春是五彩缤纷,朝气蓬勃的。步入青春,我们会尝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浩大的世界,样样让我们惊奇,
积极向上是青春的标志。在青春的路上,布满了荆棘。也许我们会摔倒无数次,可我们的信念却永远不会倒下,因为我们不会气馁。我们将会精神饱满的继续前行。
青春是一段充满了遐想的日子。我们渴望着生活,我们会幻想着自己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长大是一种什么滋味。有时候,我们恨不得马上长大。
青春是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我们坐在教室里,书的气息滑过鼻尖。我们的眼神十分专注,就生怕漏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我们会觉得老师写板书的"唰唰"声是多么的悦耳,而我们朗朗的读书声也是青春乐曲中最动听的一章。
青春地的时间是无比宝贵的',因为人的一生只有一个青春,这个青春既有困难,有曲折,也有成功和喜悦,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体验。萧伯纳叔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青春花季中的我们是最幸福的。我们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生活愉快。如果我们将青春挥霍,这些美好的事物我们永远也不会在感受到了。所以,朋友们,珍惜自己的青春岁月吧!
青春如花似火,灿烂热烈,是我们人生交响曲中最美的乐章。让我们现在行动起来,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吧!
【每日写作指导:怎样写出有思想深度的】
高考的作文承载着社会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人”与“作文”。因此,写这类作文不能流于表面,而应深入挖掘出其思想内涵。具体来说有以下的方法:
一、从人生的方面去思考,关注生活,写出个人生命体验。(next88)像我们所说的“责任”这个话题,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责任感是不同的。而这种话题更多地体现在针对学生这一个年龄层次来进行命题的,更多是关于学生的责任、学生的生活,不是空洞地喊口号式责任,而是注入了很多的人文精神的一种责任。
二、从哲理的思辨性方面去思考。比方说“优势与成败”这个话题,体现出成败和优势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具有优势的人并不一定就能成功,而在劣势下面他也并不一定就失败。这是一种辩证哲理思维,我们平时要多去仔细思索、思考,从理性的角度,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它,特别要时刻提醒自己,作文内容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注意用辩证眼光看问题。
三、结合我们时代的一些特点去思考。平时要多关注时事,看一些报刊评论等,有利于从时代的眼光去把握问题。
四、注意写作素材的积累。我们平时可以多准备一些素材,而且要按不同的类别分门别类。比如从自信心的角度去总结一些素材,从责任的角度又总结一些素材。可以按这样的类别整理情感、道德、科技、环境、自然、人生感悟、社会生活、文化问题等等。
在当今形势下,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好多人都觉得现在当老师太难了,常常内心茫然,手足无措。因此,我在看到《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这本书时,如获至宝,认真捧读,自感获益非浅。
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既想做好一个德育教育者,又想当好一个学科老师。可是这样的两手抓,似乎在实践当中没有收到我想象的结果,往往顾此失彼!
在德育工作方面,我自认为我是负责任又尽心尽力的。对于每一个学生,一开始的时候我都给予平等的爱,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爱渐渐的变了:对于好学生听话的学生,我是打从心里喜欢他们;而对于那些老是犯错误而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我甚至有点消极的情绪,我真的怀疑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师德,是不是不配当一个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因此而陷入了困惑的状态,也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是李老师通过这些案例指导了我今天怎么去应对这种困惑。李老师说“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然后才是一个学科老师”。师爱是教师应尽的`师德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这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在私人感情方面,我们是无法强求的,比如说对于一个说谎成性的人,如果我们还打从心里喜欢的话,那么我们就是一个有问题的教师了。我们对所谓的问题学生有一点不好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并不防碍我们关心和帮助他,也不是代表我们已经放弃了他们,我们还是要尽自己的力量来教好他们,这才是人性的师爱!我明白了自己并不是放弃了学生,正是这个“矛盾”的爱的思想反映了我想做一个好教师!我相信经过时间的磨练,我一定可以做到真正的爱学生,做到怎么样的爱学生才能更好的让他们健康成长。
在教学方面,虽然我们标榜素质教育,但是到现在为止,恐怕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还是占有重要的地位。形势和现实所迫,我们不得不要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得不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提高,这是我们教师压力的根源之一。可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贪玩的、不爱学习的;学生所感兴趣的并不是课堂上的东西,而是课外的东西,是外面的花花世界。看着学生令人头疼的分数,一定会令我们心里充满了压力。我们有时候都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为什么那么难教。其实这个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是也有教师的原因。也许我们的课堂没有接近学生的生活心理水平,也许没有教学的艺术。李老师指导了我们,学生的因素是我们不能完全把握的,但是教师的因素则可以由我们自己控制,我们要当一个合格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自己的知识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与德育的配合,把握好课堂,认真备好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老师,我正努力做好德育和教学这两方面的工作,我有信心我一定会找到平衡点,经验和不断的反思会让我不会顾此失彼,我也有信心自己一定可以变成一个优秀的教师!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读了《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让我明白: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肩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决定了教师是一项崇高的职业。教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地从事本职工作,要敬业爱岗,因为教师培养的是社会中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较高的群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绝对地热爱本职工作,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敬业爱岗的具体体现就是教师必须遵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诸如教师教学工作的规定等。“规范”的目的是激励教师勤恳工作,忠于职守,在当前特别要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直接体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精力的投入。
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应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现在近乎于天职异化。这要解决一个观念问题:教师要教好书一般都认同,但育好人似乎是做思想政治工作同志的事,殊不知教师上课的一言一行都和育人有直接的关系。教育工作要时刻意识到“百年树人”的历史责任。教师永远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的重要的社会成员,是历史上一切伟大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因此,衡量教师的价值绝不是当年的升学率,而是看10年后,甚至20年后培养了多少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教书育人还必须建立起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师长爱护学生为基础的,每个教师都应对学生倾注热情和爱心,从多方面关心他们。现在的学生求知欲强,渴望创造,但他们还不成熟,如果教师上完课一走了事,学生有了问题无法找教师解惑,当然就谈不上育人了。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在孩子眼里,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走在时代的最前列。一个好教师,要具备传统美德,要有坚强的意志与奉献精神,还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当今世界,教师要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最重要职责,更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加强继续教育,加强信息交流,力求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信息和科研成果,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诸如“因材施教”、“注意学生个性发展”等等。
教师还要用自己既尊重知识又不迷信权威、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学风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生气勃勃充满创造精神的优秀人才。
教师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了解他们的个性和精神世界、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孩子们信赖的教师和基础,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每一位教师要像培育幼苗一样,悉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
我深刻的感受到今天的老师还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还在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重要的还要有一颗至纯的爱心、责任心、坚持心。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