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老师,家长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教育他们要出人头地,要成绩好,考高分,与孩子交流最多的也就是学习,课上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课后要及时复习,牢记知识点,不用孩子洗衣服做饭,甚至洗脸水打好,牙膏挤好,孩子除了学习别无二事,成天跟书本打交道,殊不知正是我们过度的“呵护”与“关爱”,却让我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快乐,遇事没有主见,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差,待人接物没有礼貌,等等。
如此包操包办之下,孩子们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他们生命的价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无益。只有适当的放手,留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享受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让他们在社会的熔炉中得到锻炼,提升与人沟通,待人接物,生活自理的素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我的开发,更有意思的去学习,去磨砺,去感悟,去成长,去快乐吧!
目前诈骗金钱中知名度最高的几种手段中鹤立鸡群的有一种叫做讹诈助人为乐者的手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一个例子:2013年5月28日的一个美丽的下午,武汉的一名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在自己放学的路上看见一个摔倒在地的八旬老太太,这个善良的大学生凭着自己的善念将老人送进了最近的医院。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善念把自己推进了犯罪的深渊。
将老人送到医院后,他毅然拿出身上仅有的钱给老人做了检查。可是,当他面对老人家属的30万天价索赔以及医生诊断的粉碎性骨折时,他呆若木鸡——他不明白为什么做善事也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他不知道做好人会如此艰难。于是,在经过内心的艰难斗争后,他挟持了老人的家属,却踏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等待这个大学生的只能是牢狱之灾,但是——随着他的锒铛入狱,我们是否应该要思考些什么?
对于扶起被摔倒的老人这种相似的事件,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分明是我们人格的缺失。
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高等动物的智力均得到了改良与进化。而其中的佼佼者已经拥有了可以与人类相媲美的智商,它们已经与人类基本上无异。但它们终究不是人类。
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因为人类具有人格,具有人类最为珍贵的品质:诚信、善良、正直、团结…而这些品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是绝对不能丢弃的,我们要始终保留自己的人格。
留点人格给自己,不管你处境如何,都不要忘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扫除品性上的尘埃,保留这灵魂里的最后一方净土。
卡姆是一个有着24重人格的人。
为了不被自己的经历吓到,卡姆自己把自己的心分-裂成24个人的心,让他们出面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和艰难。
卡姆不能够正视他自己的分身。由于痛苦,他无法面对自己早年的经历,他把他们深深的压制在自己的心底。但是,痛苦始终是存在他的体内的。终于在他有能力意识到自己的痛苦时,他的分身们出来了。
分身一个个在苦痛中现身,重诉他们的遭遇,卡姆的心灵在矛盾中颤栗,冲突,他无法面对自己的过去,他病了,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心理治疗师请出了卡姆的分身,让他们明白自己现在已经安全了,不必再痛苦。卡姆的妻子也慈爱的对待着卡姆的分身,给他们讲故事,照顾他们。心灵中的痛苦消失了,但是卡姆,不能够正视现实的卡姆,唉!
一个个性粗鲁的分身想***死卡姆,因为他认为卡姆没有资格拥有这个身体,他太软弱了!卡姆表现得疯狂没有节制,他的妻子伤心的想要离开。所有的分身都对卡姆有意见,但是这个身体是他们大家的,他们要求那个粗鲁的分身不要继续伤害他们自己。
心理治疗师要求卡姆见一下他的分身,卡姆同意了,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再继续逃避下去。他知道如果继续逃避,他将会彻底疯掉,失去他亲爱的妻子和儿子。
卡姆和他的分身们协调一致了,他和他们同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卡姆又恢复了自己的生活。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爱。卡姆永远不会孤独。他们是一个大家庭。”
故事讲完了,我也松了一口气。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这就给我们回答了上面提出的问题:那些痛苦的、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部分遗忘得最彻底、最干净。
然而,依据弗洛伊德的同一个理论,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正视矛盾,正视自己,我们就会健康的生活。
有时候,心灵也是需要力量的:“不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我都不会沉沦,不会放弃我自己,不会丧失我自己”。我希望我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会想起今天所记录的文字。
最近因为不想挤公车,每天都是晚上八点多从公司回去。昨天下班后,大约五点半,有点饿,就出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吃的。
走着走着,就走到五道口城铁站附近,看见那家书店,进去逛逛,发现了一本不错的书——《24重人格》。一口气看了两章,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小时。
这本书写的很不错。作者是一个博士兼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书的开始是他一段分-裂过程的描述。逼真,完全是从未没有感觉过得一个世界。
"讲座中我认真学习了于丹剖析的《论语》中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她让我从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的,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我们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解惑的,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接受新知。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段,在这一阶段塑造独立自主,不畏艰难,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关爱自己,乐于助人的良好人格,并持之以恒,终生不弃,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是否有意义,生命中是否有快乐相伴,活得是否有尊严。 于丹老师关于人格教育的讲解精辟,视角独特,言语生动,摆事实,讲道理,让我们深有感悟。
“我若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早在上世纪,舒婷便用一首《致橡树》表达了对独立女性的赞赏。而今日,张桂梅校长反对学生当全职太太的一席话,如高山坠石,打破看似平静的湖面。
“我说家庭那么困难,我们把你供到现在,你现在反而当起了全职太太。”当谈起拒绝接受捐款的时候,张校长神态平静,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而我,是坚决支持张校长的。
哈佛前校长曾说:“如果你认为教育的成本太高,试试看无知的代价。”无疑,张桂梅校长明白,无知,对于那些在落后观念有绝对统治权威的地区中长大的女性,会形成怎样严酷的打击,并且很有可能毁了她们的人生,乃至对下一代产生无尽的负面影响。于是,她四处奔走筹集经费办起华坪女中,她拖着虚弱多病的'身体关怀着她的每一个学生,给了她们免费受教育的机会,她满怀期望,把一个个女孩送出大山,改写她们原可能痛苦乃至绝望的人生。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不论那位学生因何种原因选择当全职太太,她都辜负了张桂梅校长对她的期望,有悖于张校长的谆谆教诲,更与张校长建立华坪女中的初衷背道而驰。
诚然,当今社会快速发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并因此做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我尊重,但坚决不赞同女性当全职太太的选择。
一场完全适配的婚姻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交换。全职太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活的停止。当女性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家务、孩子以及丈夫身上时,她难免会对外界有所忽略,容易与外界社会有一定程度的隔阂。全职太太意味着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丈夫的经济支持,久而久之,她们容易形成怯懦内向乃至自卑的性格,尤其是在性别歧视、大男子主义仍有一定影响力的今天,部分没有独立经济来源的全职太太逐渐丧失了话语权与自由。
上述的一切,张校长心知肚明,她也明白大山里教育资源的短缺,封建糟粕思想的屡禁不止,她想让她的学生“上清华揽月、上北大摘星”,走出大山,走向另一个或许同样存在污浊,但至今更光明的世界,这是她对学生们的期许,也是她对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抗争。
“我若爱你,绝不止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更与你共担霹雳、寒潮、风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