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首页抒情更新时间:2023-04-13 11:43:08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一】

中学生要把记叙文写得文从字顺,不容易;要锤炼语言,增强其表现力,更不容易。那就要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坚定决心,要有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练字功夫,要有锲而不舍的顽强毅力,否则一切将是一句空话。学生李娟《最使我难忘的一件事》中写“我”的同桌李铭学习好,乐于助人。当“我”数学成绩很差,准备放弃时,他来到“我”身边,为了让“我”数学早点赶上同学,每天中午提前到校给我补课,使“我”又找回了自信,充满了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帮助,“我”在数学测验中居然得了94分,“我”很感激他。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对我那么好,他表情一下变得严肃起来,说:“我不希望跟我坐在一起的人是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笨蛋。”这句话是由原句“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笨蛋!”修改提炼而成的。原句不文明,不得体,易伤害同学的自尊,我问他能不能再想想,把它提炼得更好一些,她欣然答应了。修改后的这句话是经过提炼的典型化的口语,既带有强烈的激励性,又有一定的刺激性,催人向上,促人奋进。正因为如此,“他的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多么希望我的同桌永远不变啊!”可见这句话锤炼得何等好啊!如果学生在写时都能字斟句酌,还怕作文语言水平提不高吗?

学生记叙文的语言不但要锤炼,而且要讲究形象、生动、活泼、口语化,否则,人们无法欣赏,何来魅力?怎能感人?学生张宇在《令人发笑的一件事》中写自己胆小,在星期六晚上父母都不在家,“黑暗”与“我”作伴,周围一片寂静,忽然传来细碎的“咯吱”声,心情顿时紧张起来时,她这样写道:“我屏住了急促的呼吸,又用手拼命按住颤抖不停的腿,心狂跳不已,语文论文《浅谈中学生记叙文中的语言把握》。(教学论文 我想,会不会是……想到这儿,我打了一个寒战,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我不敢再想下去,转身走到门背后,拿起我的防身武器——半截拖把杆,嘴里喊着:“妖魔鬼怪尽管来,我不怕你!”正在这时,只听见‘哐当’一声,我简直毛骨悚然了,起了一身鸡皮疙瘩,不由自主地跳到床上,闭着眼,拼命挥舞着手中的半截拖把杆”。她说的孩子话,做的是孩子事,反映的是孩子生活,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她用经过提炼的语言,把自己害怕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记叙文语言以形象、生动、活泼见长,尽可能调动多种多样手法,力求最佳效果,高兴时要能写得让人捧腹大笑,前仰后合;哀伤时要能写得让人泪如泉涌,悲痛欲绝。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动人,教育人。

学生记叙文要反映学生生活,适合学生特点,语言就要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如生机勃勃的孩子一样,活蹦乱跳。学生王成在《欢乐的时间》中写星期天的快乐,“我往往约上几个同学,一大早便出去玩。一路走,一路唱:‘我想唱歌我就唱,唱起歌来心情无比欢畅……’对着天空唱,对着田野唱。反正是出去放松,我们没有目的乱窜,走到哪儿是哪儿,累了坐下来休息。我们有什么话说什么,不必担心说错了挨老师批评。我们的话题随着地点的转换而不同。看见一片森林,我们就猜测它们是什么时候种的,对环保有什么作用;看见蚂蚁,我们就趴在地上仔细观察,议论它们的习性,讲它们在下雨前及地震前的奇异表现……往往玩了一天下来,也没有一个主题,不知谈了什么,也说不清有多少收获,于是我们便放声开怀大笑:今天不就是为了快乐吗?”由于字字句句都是从他的心里流出来的,涌于笔端,把学生无忧无虑,尽情享受星期天快乐的轻松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语言流畅,充满了朝气,充满了真情实感,是一篇难得的学生佳作。板着脸孔说话、一本正经、装腔作势、追求华丽、成人化的语言,乃是学生作文之大忌,必须彻底摒弃。

***同志说得好:“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飞下苦功不可。”经过几年记叙文教学,开展我笔写我心活动,通过学生写作,老师点评,揭开了作文的神秘面纱,消除了写作的恐惧心理,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记叙文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写作水平也有所见长。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深入作文研讨,把作文教学搞得更好,更有成效。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二】

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宣王爱听用竽吹奏的音乐,每次演出总要集中三百名乐工一起吹。 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知道齐宣王乐队待遇优厚,就一心想混进这个演奏班子。可他根本不会吹竽,他知道齐宣王喜欢所有乐工一起演奏,自己若是混在里头装装样子充充数,别人看得出来!

南郭先生千方百计加入了乐队。每当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吹奏。由於他学得维妙维肖,几年过去了,居然没露出破绽。后来齐宣王去世,他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和他父王一样也喜欢听竽。但他不喜欢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给他听。这下南郭先生紧张了,眼看就要露马脚了,欺君犯上的罪名他可担不起!只好慌慌张张地溜走了。

话说南郭先生自知在齐湣王的吹竽队里是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了。由于他没有什么真本事,找了几个工作都干不了几天就露馅被辞退,由于逃跑时带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过的日子是越来越凄惨,只好到处流浪。

这一天,南郭先生流浪到一个离齐国很远的地方,这里的人都不认识他,他决定在此落脚。一段时间后他打听到这里的.大王爱听一种叫“埙”的乐器,而且给吹埙的人待遇还不错,于是就学了点皮毛混入了吹埙队。开始几天日子过的很滋润,他暗暗佩服自己的聪明伶俐。然而大祸临头他却不知,因为这个大王对他的吹埙队员要求很严,经常突击考试,这次南郭先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逃跑都没机会,只好硬着头皮上考场,哆里哆嗦的捧着埙,吹出来的调可想而知,就如鬼哭狼嚎一般。

此大王以严酷闻名,那南郭先生的屁股被打的皮开肉绽,真是可怜啊!还好没有性命之忧,在好心邻居的帮助下渐渐恢复了身体。这一日,南郭先生看天气晴好,就一瘸一拐地出门想散散步,不知不觉来到一所学堂。他正好走累了就在学堂前的土堆上坐下来,看着屋子里的孩子们背书。

四月的轻风吹着南郭先生很是惬意,突听“啪啪”几声脆响!南郭先生吓了一跳,自从被杖打以后,他就怕听到这种声音,还好,不是打他,原来是学堂的先生在大声责罚学生:大胆小儿,竟敢滥竽充数,明明不会背却说会背,要不是让你亲自背给我听,你就蒙混过关了。今日打你九下是令你久久记住:凡事不可弄虚作假,否则会像那齐国的南郭先生一样没有好下场!

南郭先生一惊!原来我的坏名声已经传到这里来了,太丢人太丢人了,原以为这儿的人不知我的底细,看来这个地方我是也没脸呆下去了。南郭先生立马回去收拾东西,雇辆牛车离开了此地。

牛车晃晃悠悠得走着,南郭先生在车上开始反省自己多年来的所作所为:滥竽充数被迫离开,没真本事四处流浪,蒙混吹埙下场更惨,现在已是臭名远扬。唉!看来靠欺骗和混日子是长久不了的,我必痛下决心,改邪归正,好好学一门技艺方才是正路啊!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认为南郭先生这回真的会接受教训、改邪归正吗?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三】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四】

一、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

1.表示时间、空间、程度范围的词要准确无误,对事物进行的说明要客观。“基本上”“大约”“左右”“在当时”“比较”“大多数”“几乎”“许多”“可能”等词的准确运用,能帮助我们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准确,就是恰如其分地说明事物的面貌、状态、性质、特点、变化、规律等,不夸大,不缩小,不走样,不遗漏。对待事物考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导言》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了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一方面说明自己否定创造论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又承认还有许多未知事物,这种表述是实事求是的,因而也是准确明白的.。

2.要准确地说明事物,就要正确地运用和解说概念。无论是下定义,还是作解释,都要表达得严密无误。如“图书目录简称书目,是一种记录书名著者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这个定义,对书目的性质、内容、编排、用途等本质特征进行了准确的概括,这几项去掉任何一项都不行。如只说书目是一种工具书,它与《辞源》等工具书就没有区别;不说“供人们查找”,就无法与供人们阅读的一般书籍区分了。

3.为了准确地说明事物,考生还要特别注意词句的锤炼和修饰语的恰当运用。如:“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后面三个排比短语,准确地揭示了我国石拱桥建筑的特征和优点,句式整齐,用词精当。修饰语对说明的对象进行限制,能使事物的特征鲜明地突现出来,使作者的解说更有分寸,合乎实际。

二、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考生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说明文的条理性主要体现在说明的顺序上。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这几种说明顺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常常是综合运用,只是以哪种说明顺序为主罢了。在考虑运用何各说明顺序时,既要注意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只有合理地运用说明顺序,才能使说明文的写作完成得更好。

三、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1.首先,插入趣文。说明文一般来讲是比较枯燥的,考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插入神话、传说和故事等,不但可以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还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死海不死》一文,在说明死海海水的浮力很大时,穿***古罗马元帅处决俘虏,两次将奴隶投入海中却不沉的传说;在说明死海的成因时,又插入了鲁特妻子变成石人的神话。通过这些有趣的段落,既帮助读者加深了对死海的了解,又使文章变得形象生动、活泼多姿。

2.引用诗文。即在说明的过程中,有机地引用诗文、谜语、歇后语、成语、俗语或者歌词等,以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的题目就是出自明代陈辉的《荔枝》一诗,作者引此诗句作题目,可以让读者见题而知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更给文章增加了诗意,具有文学色彩。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特征时,就引用了许多赞语。既有我国诗人对桥赞美的诗句,又有外国名家对桥评价的。通过多方引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对我国的石拱桥给予了形象生动的说明。

说明文的语言还包括简洁性、科学性、严密性等。考生在写作时,要灵活把握,恰当运用,积极思索,选取与文章相适合的特点,一定能写出优秀的考场。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五】

这是我们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老师让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寓言故事进行续写,我就选了课文中的《滥竽充数》,让南郭先生再受一次皮肉之苦,教训深刻些就一定会悔改的。结尾的疑问句是想留下一点点小小的悬念。希望大家喜欢我的续写,谢谢你们多提宝贵意见!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六】

 学生有了落实训练重点的内驱力之后,如果行文前没有结合自选材料认真落实训练重点的构想,就可能在行文过程中发现材料难以运用半途而废,或者行文中顾及了别的方面,木已成舟时才发现没有很好地运用本次训练重点。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也不例外,应该从拟提纲抓起。例如在进行“写人记事要交待清楚记叙的要素”的训练时,要学生仿照《挺进报》课后练习制表,填入自己作文的要素,作为作文之纲。在进行“写人记事要注意记叙顺序”训练时,要求提纲标明记叙顺序。如用倒叙,要写出实际顺序,与写作顺序对照;如用插叙,要指出在中心事件的何处插入什么内容。对于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处,还要用文字和箭头详细标明主叙顺序。进行“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的训练时,要求提纲表明作文的中心意思,扼要写出所用材料,后者还要标明哪一件事详写,哪一件事略写;在一件事中,何处详写,何处略写。在进行“叙述结合描写”、“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训练时,要求提纲先写出所叙事件的梗概,前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结合,何处描写,拟用哪些最有表现力的词汇;后者要在梗概上标明何处插入议论,其作用是什么。再让学生对照当次写作知识短文,检查提纲是否周密合理。教师亦应巡回检查,以合格的提纲为大家做示范,对不完善的做个别指导。有了这样的提纲,训练重点就有了着落。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七】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叉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如何训练学生的作文语言【八】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

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

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如下段: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