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从最基本的层面即物质意识关系的层面来看,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客观物质存在,尽管万事万物之间有着普遍的甚而是密切的联系,但是矛盾的特殊性早就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由于其结构、构成元素及存在方式等的不同,无一不首先是一种不依赖于它者的独立的存在,音乐尽管是人类的创造物,但在自然属性上它是音响实体,不过是声音的运动 一种独立存在的物质运动,就此而言它是自律的。我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常识,即世界上除了人具有情感和精神内涵外,其它任何事物都是没有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因此,音响实体当然也是既没有情感也无任何内容的。前苏联音乐哲学家玛雷舍夫以符号学的角度考察音乐,认为“音乐符号客体与其艺术意义之间的关系,本质上不同于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号客体,作为物质构成物,本身不包括,也不可能包括精神意义,而在解释的结果中表达精神意义。音乐表象不寓于声音之中,而是在声音的影响作用之下,形成于解释者的意识之中。即使音乐符号结构体自身,如果避开听众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进入音乐作品的体系。人们之所以会认为音乐具有情感内容,是人对不同事物具有通感或者说是格式塔理论中所谓“异质同构”的原因所致。如果说音乐是他律的或者说具有他律性的话,那是因为人的本性或者说是音乐的社会属性使然,也就是审美主体将审美对象人格化的这样一种本能而造成的。
其次,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音乐自身并没有情感内容,可是它却可以唤起我们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并非是一回事。我们最初听到某首乐曲时所产生的那种特定的感觉感受,是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的,是全新的感受。这种由音乐唤起的人的情感我称之为“音乐情感”。请问有谁在生活中体验过与门德尔松《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样的感受的呢?贝尔就认为艺术中所唤起的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情感,与生活中的情感毫不相干,在艺术世界里“没有生活情感的位置”。音乐所引发出的人的情感同人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感确是不一样的,如果没有音乐的话,那么我们至今都不可能体验到这种只有音乐才能带来的异样的情感。尽管音乐有时能够引发或诱发起我们在生活中曾有过的相类似的某种感觉感受,并使我们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经历体验,但这种共振是不具体不确定的,很宽泛的和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境而异的。音乐给我们的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认为贝多芬《命运交响乐》第一乐章一开始的动机是命运在敲门,这不过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和表述,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它是神的震怒,或是火山的爆发等等生活中一切与此相关联的事物。而在客观事实上,在自然属性的层面上它却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不过是一种力度较强的,能够使人振奋的声音而已,这才是音乐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本质。
有一句著名的艺术定律叫做“艺术源于生活”,从音乐上讲则是“音乐源于生活”。此观点只能说是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正确性,而并非是绝对的。若将其绝对化便会全然排斥和从根本上否定掉音乐的自律性。对此定律我们一般可以作两种理解,其一,若是作最宽泛的理解的话,那岂止是音乐源于生活,人类社会中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源于生活的,因为若没有生活,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存在,这样看来“音乐源于生活”的表述也就显得毫无意义,其二,若是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是音乐的素材或音调、节奏等源于生活中的.事物的话,这便大可值得怀疑。因为没有生活素材的纯音乐只能是源于它自身,比如莫扎特的许多作品,包括 《C 大调长笛奏鸣曲》、《C 大调钢琴奏鸣曲》等便是如此,至于音调节奏方面,生活中原本就不存在音阶、和弦、音型、旋律、节奏等,也没有对位与赋格,列维。 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并不一定存在着它同现实之间的某种对应关系。艺术作品并不单纯地去“反映”现实或“记录”现实。作为一种结构、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塑造力量的“现实”。不可否认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律动、高低起伏、强弱变化对比、明暗交替等与音乐诸要素相通的因素,但我们显然不可以将“音乐源于生活”理解成音乐依赖于生活,从属于生活,没有生活原型音乐就一定不存在。音乐绝对不是,也决不应该完全成为生活的奴仆。音乐情感不但不依赖从属于日常生活,而且还开拓和丰富了人类相对贫乏的情感生活。
再次,音乐的自律性还表现在现实生活并不能为音乐全面提供素材或源泉,即使有那也只是对生活只鳞片爪的意向性的模仿,如鸟叫、教堂钟声、奔腾的河流等。我们的艺术理论总是近乎本能的习惯于将艺术与生活生拉硬扯在一起,这在某些时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典型的如浪漫派音乐与社会人生等就有较多的联系。这样的联系也确有其心理学上的根据。与马克思所谓“自然的人化”一样,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也是“音乐的人化”。尽管音乐与自然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后者是客观存在的。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乐音有规律的振动,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本质上它与大自然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只是“人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为音乐是由人创造,深深的铸上了人的烙印,所以,其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大自然“人化”的程度。
音乐的自律性还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上。欣赏至少应被分为自律欣赏和他律欣赏两个层次,自律欣赏又叫表层欣赏,它是纯感觉的、纯情感的,仅感受音乐的形式美,它不与生活内容发生任何联系,主体并不思考、联想与回味,属于生理性的物质性的。表层欣赏主要用于娱乐休闲和身心的放松。表层欣赏与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与身体按摩是属于同一个层面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仅以获得生理快感为主要目的。李斯特在《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中指出:“情感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此话若是就表层欣赏而言是非常正确的。至于他律欣赏,将在下文论述。
另一方面,音乐也应当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不足以引发主体思考回味的仅有形式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纯音乐,这种音乐是没有内容内涵的。审美主体只能从中获得形式美的感受,莫扎特的《C大调长笛协奏曲》等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听这样的音乐恰如品尝食物,没有人在品尝了美味佳肴之后会提出“食物的内涵是什么?”这样一个荒唐而又愚蠢的问题,那么我们又为什么偏偏总是热衷于对仅有形式美的音乐这种精神佳肴频频发问呢?我之所以用食物作为例子,是因为两者都是人的感觉事物,只不过是前者作用于人的味觉,后者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已。
我看了这本书的体会是:不要因为漂亮就以为自己完美了,还要有智慧。这里就说,有一个叫袁媛的小女孩,他被班上的全部男生称为:“钢牙妹”因为他长期带着钢假牙。但是他很有智慧,可班上的人只管她丑,不管他学习好。
每个人不要觉得自己长得不是很好看,就不完美了,但是如果你很有智慧,那你也是算完美的。我自己长得也不是那么好看,但我心里总是想着,我也要有很大的智慧,我的\'名字里居然有一个“慧”字,我就要变得有智慧。
我觉得丑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和别人不同,你做好你自己就好了。不管长得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你一定要做好两个字“认真”。这是我们老师告诉我们的。我的心中一直刻着这两个字。
一个人一定要有“认真”两个字,你没有智慧,那没有什么关系,关键是一定要有“认真”这两个字。大家也要做到“认真”哦!
《智慧比漂亮更重要》是我看过最好看又最棒的书。
不知从何时开始,长相就成为初中热门的话题。谈论哪位同学长的好看,或者哪位同学长的不好者。
其实,美不仅在于外貌的美,更在于心灵上的美。如果一个人的外貌很漂亮的话,在心灵方面的丑陋,那这个人不是漂亮,而是丑陋。
班级有位女生,她的外貌很平凡,脸上有雀斑;但为人不错。后来,不知为什么她成为同学之间最爱谈论的话题;起初,我不明白大家为何那么爱谈论她,渐渐地,我从一些同学口中得知事情的来源。原来是因为她脸上有雀斑,才成为大家的笑柄。有时,个别调皮的男生那他的长相来攻击她。
不明白同学为什么因为她脸上有雀斑,来嘲笑她、用语言攻击她,甚至疏远她。难道外貌比友谊重要吗?难道外貌贸的每笔有一颗善良的心更重要吗!
有次,我问这位女同学,当她被同学取笑时,她的心情是什么样?她会怎么做呢?
她告诉我:她会很愤怒。即使她很生气但大家还是照样以貌取人;甚至有时候,她自己觉得不是来上学,而是拉被同学嘲笑;难道脸上更过分,直接用“校花”来讽刺她;难道脸上有雀斑也是一种错误吗?为什么大家就不能平等对待我呢?做错什么事,才使得大家来嘲笑呢?
其实,我很想安慰她:“她并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么嘲笑她的同学。”
一个人的外貌是美丽还是不好看,都没有错,因为外表的美丽不代表着,他的其他方面也依然如此美丽;长相不好看,不能证明他人的`各方面也跟外码一样不好。有时,表面上很华丽的东西也会欺骗我们的眼睛;若不深入地去了解它,那么,你将会永远不知道这事物各方面的表现是如何。所以,不能认为他人的长相是魅力还是不好看也好,总之不能让自己只依据外貌盲目地断定一个人的好坏。
后来,我问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外貌是否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和“外貌比友谊重要吗?”可能这问题过于老土,但我觉得这是中学生应该认真严肃思考的问题。
有70%的人认为:外贸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如果以外貌决定他人的好坏,那么你的眼睛将会被华丽的外表所迷惑,从而使你失去思考和观察的能力;只相信眼睛看到的东西,那你比长相不好看的人更加可怜。
外貌不比友谊重要。因为外貌就像一面镜子,不能把美好的东西变成永恒,而是短暂的美好。友谊比任何东西更加珍贵;友谊可以是长久的,但外貌却不能。比如:年轻时的你是美丽,但当你慢慢地老了的时候,外貌也会随之而老。因此,外貌不比友谊重要。
另外30%的人则认为:“更长的不好看的同学走在一起时,会被说:“太没有品味,简直就是降低个人的品味。”由于爱面子的缘故,才会嘲笑那些长得不好看的同学。渐渐地让自己疏远他人;最后拿他人的长相来给自己添加乐趣。
说真的,我讨厌那些把别人的长相当作自己娱乐时的玩笑,真的很可恶。这一点就能足够证明她的品质道德实在相当不行。客观上地说“他们的做人行为还需要进一步地修养,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品质道德良好的同学。
如果,你身边有同学喜欢拿别人的长相来开玩笑,应该制止他;告诉她: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这样不仅伤害到同学的人格尊严,同时,还会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友谊。
我们要明白“华丽的外表不能证明个人的好坏,而是要通过其他方面的综合评价才能证明好坏。外貌永远不比友谊重要,因为友谊是永恒的,而外貌不能做到这一点。
因此,我们不能歧视或排斥长相不好看的同学,而是要和他们当同学朋友;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一个关心自己的集体,而不是处处排斥自己的集体。
若因为你的长相,而成为他人口中的笑柄,我想你的心里也不会好受;所以在嘲笑他人的同时,转换角度来思考别人的心里会不会难过,或者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你的痛苦上,你会开心吗?
是不是应当严肃思考:外貌比友谊重要吗?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话题,也是反省自己曾经是否,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呢?
A、除发布者外的每一位网民都来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并努力参与质疑、抵制谣言,澄清事实。
B、互联网企业,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把好第一个关卡,抑制谣言的传播。
C、立法机构、司法机关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及时发布信息,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D、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
[1]中外音乐名着赏析。
[2]外国名音乐家传。
[3]和声处理法。
有一只可爱的小猪。他很爱哭,最让感到奇怪的是:他哭出来的眼泪会变成一枚枚的\'金钱。因此,许多人都要弄他哭,就可以得到钱。一天,小猪一个人在家玩。忽然,他听见外面的声音,就想出去看看。可他一想起妈妈在临走前交代的话,就没有出去。等他实在忍不住了,还是打开了窗户。原来是小猴、小猫……他们在做游戏呢!小猪看了,不觉地心动。
于是,小猪悄悄地来到草地上,对他们说:“我也能和你们一起做游戏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当然可以。”在正要做游戏时,小猫却说:“不行!”小猪听了,“哇哇”大哭起来。他掉下来的眼泪,马上变成了一枚枚亮光闪闪的金钱。小猫拿在手中,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猫妈妈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有表扬小猫,还责备了他,让小猫向小猪道歉。
小猫来到小猪面前,说:“对不起,小猪。我不应该把金钱放在第一位,而友谊才是更要的。”说完,他低下了头,脸红了。小猪安慰他说:“没关系,只要你改正了错误,我们仍是好朋友。”他们握了握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周围的小动物们为他们而高兴。从此,小猪就再也不哭了。指导老师:徐德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