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了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受益颇多。近来继续阅读,总有许多感悟。写下来作为自勉。
崔教授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我主要细细读了第六章、第七章。深刻理解了“怎样教的有效”的一些教学途径。第二单元在第四、五章主要介绍了教学准备以及主要的教学行为。那么第六、七章则主要讲解了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
那么,什么是辅助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是为主要的教学行为服务的,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处理学生心理或教学情景中的问题行为,而主要教学行为直接关注的是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内容。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区别。
主要教学行为往往是直接的、外显的,经过专门设计的;而辅助教学行为通常表现为间接地、或显或隐的,有些是可预先设计,而多数是生成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辅助教学更能体现一个教室的专业素养。
如何进行辅助教学呢?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二)课堂强化技术的应用
(三)教师期望效应的实现
(四)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什么又是课堂管理行为呢?课堂管理不是把学生的行为控制起来,而是教师用来创造有益于学习的课堂环境所作出的决策和所采取的行动。教师不是仅仅会“教”就行的.。教师能够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影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行为能够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并且能够未雨绸缪,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基于对此的认识,崔教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讲解。
(一)课堂问题行为及其成因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辅助教学与课堂管理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崔教授的书总是是我们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积极吸取书中的精华,使之为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与之有关的重要任务,并不在本组织范围之内,既不是上面的个别管理者,也不是下面的个别管理者。它把知识组织的现实情况突出出来:有效的工作,实际上,是由具有各种不同知识和技能的人们共同完成的。这些人是自愿在一起配合工作的,他们这样做,是根据情况的必然发展和任务的需求,而不是根据正式的法定结构范围。
例如,在医院里——医院也许是现代知识组织中最复杂的——护士、营养学家、理疗医生、药剂师、药理学家、病理学家,和一系列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必须围绕着同一个病人工作,极少需要任何人进行有意识的指挥或管理。然而他们必须为一个共同目的一起工作,并且是根据一个总的行动计划:医生的治疗处方。在组织结构上,他们各自向自己的负责人汇报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人员”,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精通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但是,每个人又要根据某个病人的特定情况、条件和需要,经常同别人交换情况。否则,他们的努力很可能有害无益。
在一家医院里,如果重视贡献已成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大家互相配合协调工作,则几乎不称其为问题。在其他医院里,尽管行政当局通过各种委员会、职工会议、公报、号召等,竭力去实现信息交流和协调工作,但无论是触类旁通的信息交流,还是自发地自我组织成为以任务为中心的协作集体,都不会出现。
完成任务的自然顺序则是,先有工作空缺然后再无色一个人去补上。这种做法极易把人引入歧途,即物色“勉强称职的人”——合乎最起码要求的人选。这样选出的人,当然总是平庸之辈。
医治这种弊病,有个广为宣传的“疗法”,那就是因人设事。但是,这种疗法,比疾病本身还糟糕——或许一个非常小和非常简单的组织,有可能例外。职务应该是客观的,也就是说,职务是由任务,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因人设事行不通的原因是,在组织内,一项职务的界限、结果和地位所发生的每一变化,都会引起整个机构的一系列连锁变化。组织内的各种职务,都是相互依赖和交织在一起的。人们不能仅仅为了要替换某一个人的某一职务,而变更每一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因人设事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会造成职务的需求和现有人才之间的更大脱节。为了安全插某一个人,十几个人都要变动工作,受到牵连。
用人所长的第二条原则,是每项职务都必须在要求高低和范围大小上有伸缩性。然而,多数大型组织都不采取这种用人政策。他们倾向于把职务的范围限制得很小,似乎只有那些在一定的时间,按特定工作进行设计和加工的人们,才能做这项工作。
作为公务人员,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觉得与群众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撇除这样那样的个体外因,“个性顽固”、“文化素质低”常被我们归为与基层群众沟通上的两大顽疾——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反复解释,对方就是不明白,围绕同一问题反复争执不休。如此沟通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问题没解决、时间浪费了、群众不满意。
观看了余世维《有效沟通》的讲座后,结合日常干部监督科接待来访老干部的实践,我对于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绕过沟通“两大顽疾”,构建畅通的沟通模式,做了如下总结:
一是引导讲述,构筑交流模式。很多来访群众都是带着情绪与不满来的,与之沟通的第一步不应是“被动的等提问,然后讲道理讲规定”,而应先引导其诉说、讲述:一方面在诉说过程中缓解其紧张、焦(来源:)虑的情绪,基本掌握其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另一方面在诉说的同时讲双方交流的模式由简单的“提问——回答”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讲述——提问——交流”的双向模式。在与群众沟通的这一环节,可能并不能清晰的获知对方的困难与问题,重要的是为下一环节的沟通构筑渠道,此交流环节一般可控制在3-5分钟。
二是适时切入,归纳问题关键。要注重效率的与群众交流,就要适时的切入群众的讲述,询问其具体困难与问题。切入环节是整个交流沟通中最关键的环节,询问方应注重三方面问题:第一,切入时间的掌握。切入时间不易过长,过长影响谈话效率;亦不宜过短,过短,询问方还来不及把握讲述方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不利于控制下一步交流;第二,切入要素的把握。询问方在明确切入后,应以适当方式向讲述人提出三方面问题:为什么来,有什么问题,对组织有什么要求;第三,快速归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有询问人的引导,讲述人的讲述也可能是凌乱的,夹杂很多情绪和个人看法,这就要求询问人在倾听过程中,边记录下关键问题,边进行问题的整理归纳,尽可能做到谈话结束时,问题归纳完成。
三是情绪带动,置换立场思考。在与群众交流过程中,询问方对讲述方的情绪把握是贯穿整场交流的一根红线,可以说是丝丝入扣的影响每个环节的交流效果。总的来说应把握如下几点:引导人自身的情绪平和,以安慰舒缓引导交流双方形成平和的谈话氛围;引导人精神集中,把握谈话节奏,切忌在交流过程中一心两用,边谈话边做别的工作,引起对方的.不信任感,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引导人换位思考,在听取对方反映的问题后,能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难于解决的困难关键,配合对方的情绪,维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的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明确可以协调的问题,应该移交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的反馈打基础。
四是现场反馈,构筑良性沟通。切入环节谈话的结束并不代表整场沟通的结束,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沟通还需要一个现场反馈环节。现场反馈的内容包括:归纳总结群众反映的问题,征求群众就问题全面性准确性的意见,现场明确可以协调的问题,应该移交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现场反馈是整场沟通最后环节,更是对于此次沟通有效性的最好检验。
在观看余世维《有效沟通》的讲座后,其中关于“有效倾听”的建议对我启发良多。
作为公务人员,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我们时常会觉得与群众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撇除这样那样的个体外因,“个性顽固”、“文化素质低”常被我们归为与基层群众沟通上的两大顽疾——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反复解释,对方就是不明白,围绕同一问题反复争执不休。如此沟通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问题没解决、时间浪费了、群众不满意。
观看了余世维《有效沟通》的讲座后,结合日常干部监督科接待来访老干部的实践,我对于在与基层群众交流过程中,绕过沟通“两大顽疾”,构建畅通的沟通模式,做了如下总结:
一是引导讲述,构筑交流模式。很多来访群众都是带着情绪与不满来的,与之沟通的第一步不应是“被动的等提问,然后讲道理讲规定”,而应先引导其诉说、讲述:一方面在诉说过程中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基本掌握其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另一方面在诉说的同时讲双方交流的`模式由简单的“提问——回答”的单向模式,转化为“讲述——提问——交流”的双向模式。在与群众沟通的这一环节,可能并不能清晰的获知对方的困难与问题,重要的是为下一环节的沟通构筑渠道,此交流环节一般可控制在3—5分钟。
二是适时切入,归纳问题关键。要注重效率的与群众交流,就要适时的切入群众的讲述,询问其具体困难与问题。切入环节是整个交流沟通中最关键的环节,询问方应注重三方面问题:第一,切入时间的掌握。切入时间不易过长,过长影响谈话效率;亦不宜过短,过短,询问方还来不及把握讲述方情绪状态和谈话节奏,不利于控制下一步交流;第二,切入要素的把握。询问方在明确切入后,应以适当方式向讲述人提出三方面问题:为什么来,有什么问题,对组织有什么要求;第三,快速归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有询问人的引导,讲述人的讲述也可能是凌乱的,夹杂很多情绪和个人看法,这就要求询问人在倾听过程中,边记录下关键问题,边进行问题的整理归纳,尽可能做到谈话结束时,问题归纳完成。
三是情绪带动,置换立场思考。在与群众交流过程中,询问方对讲述方的情绪把握是贯穿整场交流的一根红线,可以说是丝丝入扣的影响每个环节的交流效果。总的来说应把握如下几点:引导人自身的情绪平和,以安慰舒缓引导交流双方形成平和的谈话氛围;引导人精神集中,把握谈话节奏,切忌在交流过程中一心两用,边谈话边做别的工作,引起对方的不信任感,影响沟通的有效性;引导人换位思考,在听取对方反映的问题后,能主动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难于解决的困难关键,配合对方的情绪,维持畅通的沟通渠道的同时,结合本职工作实际,明确可以协调的问题,应该移交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的反馈打基础。
四是现场反馈,构筑良性沟通。切入环节谈话的结束并不代表整场沟通的结束,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沟通还需要一个现场反馈环节。现场反馈的内容包括:归纳总结群众反映的问题,征求群众就问题全面性准确性的意见,现场明确可以协调的问题,应该移交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现场反馈是整场沟通最后环节,更是对于此次沟通有效性的最好检验。
1、通向有效性的第一步是个方法问题:记录时间的实际使用情况,消除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2、第二步是要求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贡献上。到了这一步,管理者就要约束自己,考虑组织聘请自己担任管理工作的原因和他应该作出的贡献。最重要的,这些问题,要求管理者承担责任,而不是以做下级自居,仅满足于自己能“取悦上级领导”。换言之,如果管理者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想象力都集中在贡献上,他就必须要考虑目的和结果,而不是仅考虑方法。
3、发挥人之所长。管理者如果发挥人之所长,他就使个人的目的和组织的需要,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成果,个人的成就和组织的.机会都结合起来了。
4、“重要的事情先做”。
5、有效的决策。
关于管理者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依靠自我培养,而不是靠培训。他必须要掌握知识和技能。他必须在任职期间,养成许多新的工作习惯,还必须不时地摈弃一些旧的工作习惯。除非管理者首先注意培养自己的有效性,否则,不管他本人多厉害,这对他也是没有用处的。
组织并不会因为拥有更优秀的人才,而更为有效。它们拥有优秀人才,是因为它们激励人们按照他们的标准、习惯和风气去进行自我培养。其结果是,个人都对自己进行优秀的、集中的、有目的的自我培养,使自己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