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谁是江湖,且看何为人生。
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得失与选择,从懵懂无知到饱经世故,知道了生活艰辛,却抛弃了真实和初衷,从意气风发到孤独悲凉,懂得了现实残酷,却忘记了理想和希望,从慷慨激昂到麻木不仁,了人心莫测,却失去了本心和灵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切起于人、源于人、终于人”。
等到某一天,慢慢开始回忆过往,发现后悔的事情越来越多,才意识到错过了很多原本应该珍惜的人和事,也有很多要做的事情却没有做,有很多自己错过和被错过的人,有好多要讲的话始终没有说出口……
得失和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却不可兼有,纵然弱水三千,却只有一个瓢,选择固然可以有很多,但却只能选择其中之一。
朝着目标走,在目标越来越近的同时,离起点也越来越远,当想要再从起点重新开始,已经不可回首,几经周折,越想逆转的越是后悔,越是后悔的伤害也越深,也越难忘记。
正是一次次的懊悔,一次次的失去,才让我们愈加珍惜即将面对的人和事,小心翼翼的对待它们,虽然伤害依然不可避免,但却不想让后悔更加深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有一段很奇妙的距离,远了会觉得模糊,近了会觉得太清晰,然后不停的左右调整,直到找到那个既不陌生又不太过亲密的临界点,找寻的过程,也是彼此筛选和考验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接触和深层次的了解,慢慢的,疏远了原本熟悉的人,也淡忘了那些本就远离的人。
你是否发现身边有这样一群人,或者一两个人,一直静静的留在你的联系方式中,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出现,在你困难的时候不问缘由的伸出援手,在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一起喝酒到天亮,在你忙碌的时候从不曾打扰过,在你幸福的时候从来没有现身过…….
如果有,请好好珍惜!
请记得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样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只不过在经历了一段煎熬和挣扎之后,他们选择默默的.站在你身后的不远处,静静的看着你,关心着你,他们隐藏自己的内心,让一切看起来就好像没有发生过,即使过往的经历也表现的毫不在意,仿佛从未来过、从未相识。
其实,他们和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只是在那个时刻没有选择开口而已,亦或者一直没有找到开口的机会,最终错过了彼此。
太美好的事物往往不会存在,太完整的经历总是不够真实,那些看似残缺不全和留给我们遗憾的人和事,才会在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被我们所铭记。
小时候,陪伴我们的是父母,他们关心着我们,带给我们温暖;上学时,陪伴我们的是同学与老师,他们与我们共同前进,带给我们快乐;长大后,陪伴我们的将是同事与朋友,他们激励着我们,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人生中,若没有他们的陪伴,将会是痛苦而乏味的。
我的记忆中,我的爷爷奶奶就一直是这样在没有人的陪伴下生活的。他们自从我出生起,就一直住在一间不大也不小的房子里,很少到我父亲或叔叔家中去。爷爷奶奶的`退休金虽然不低,但总是十分节俭,生活啊十分平淡,只有当我们回去看他们时,才会带着我们出去吃一顿团圆饭。
由于我的父亲和叔叔们工作很忙,每年一般只在中秋节和春节时才会回去看爷爷奶奶。在这几天,爷爷奶奶总是早早地就守在门前,等待为我们开门。我们总会为他们带一些礼品盒保健品,但他们对这些东西大多都只是谢绝了,或是又送了别人。我们也知道,爷爷奶奶更在乎的是我们的陪伴。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们又要回家了。每到这个时候,他们总是带着几分不舍把我们一一送出门外,然后就趴在窗前与我们招手挥别,我们也是三步一回头地向他们招手,知道在的一个拐弯处离开。
在没有人陪伴的日子里,爷爷奶奶过着痛苦而又没有温暖的日子,他们所日夜盼望的,是亲人的陪伴,是亲人的关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老人,小孩和残疾人等待着人们的陪伴,在痛苦中生活,在等待中生活。
我们要努力这让他们得到温暖,得到快乐,让世界更美好。
在维纳的哲学里,强调世界处于一个熵增的背景中,这就是已被广泛证明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所谓熵增,即是在一个系统中,如果这个系统不向外界吸收能量,那么这个系统将必然趋于无序,或者说混乱度增加。而生命系统则是一个在熵增背景中不断地吸收能量维持熵减的体系,一旦一个生命停止呼吸和进食,亦即停止向外界吸收能量,则很快将趋于无序——尸骨将越来越难以维持有序的形态。
从认识论角度考虑,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则主要是克服熵增而逐渐建立一套有序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的理论体系仅仅是适用于特定的宇宙尺度和特定的宇宙时期,科学表明,宇宙的混乱将会达到最大值,那时,我们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很可能将全部失效。所以,我们掌握的理论与其说是对于因果链的描述,不如说是对于有关现象恒常连合出现的概率的描述。通俗一点说,我们的科学实验证明的任何原理,我们都不能说是恒常有效的定律,而只能说在有限的时空中,出现这种因果关系的概率非常大。这是一种对于世界前景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悲观主义的态度,作者自认为这种悲观主义是一个科学家出于职业的理性与冷静而得出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哲学家或者普通人的悲观。
这就是维纳向我们描述的世界。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类的处境如何呢?我们前文提到,作者主要是从控制论的角度阐述了这个问题。所谓控制论,就是通过信息的通讯和交换来实现对于效应器(不论是人的、动物的或者机械的运动的控制。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看出,控制论其实离不开信息的通讯,所以,作者也把控制论等同于信息论。而且,作者也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联想到一个人每过一段时间其细胞就更新换代一次,所以其生理上已是另外一个人,但一个人的心理则能够保持不变,所以,一个人心理上的个体性比生理上的个体性更稳定,作者把有机体看做一个信息的载体是有合理性的。
我们提到,要实现控制,则信息的通讯至关重要,比如大脑控制肌肉、政府控制人民、军事指挥官控制军队,都需要信息的传递和反溃而我们又知道,整个世界总是处于熵增的趋势,那么信息要实现精确的传递而不失真,就需要克服混乱度增加的力量。人类发明的最有效的克服熵增的信息传递手段是语言,但是作为一种精确的控制论的信息传递,语言还必须能作为一种信码,亦即语义确定的不容易误解和失真的编码。作者对于这问题的论述现在看来已经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语言已经非常多样,且足够精确,语义足够稳定。而作者提到的通讯的反馈也在的大多数的自动化装置上进行了应用,作者所展望的机器人也在很多工厂实现了普及,而作者所担心的.机器取代人所造成的失业却并没有如作者所担心的那样出现,相反,自动控制设备把人们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创造丰富的精神财富提供了条件。
在自动控制技术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作者设想了是否可能出现国家管理机器,国家管理机器将取代很多传统政府管理机构的职能,甚至有可能完全取代政府。但作者认为,由于人事问题存在非常复杂的反馈与博弈,将会变得异常复杂,机器将难以通过预设程序去快速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形。而且,作者也指出了国家管理机器的危险性,“机器对社会的危险并非来自机器自身,而是来自使用机器的人”。我们可能对此深有感受,现在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已是如此发达和自动化,以至于我们的行止和言论都可能被记录在案,并可能可以被快速调出查阅,当然好处是可以快速地抓捕罪犯,但潜在的风险则可能形成对于个人自由的侵犯。所以,作者所提出的,机器是一把双刃剑,即为人类造福,但也可能为人类的福祉埋下祸根,其警示意义越来越强。
如作者所言:“本书的主题在于阐明我们只能通过消息的研究和社会通讯设备的研究来理解社会;阐明在这些消息和通讯设备的未来发展中,人与机器之间、机器与人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势必要在社会中占居日益重要的地位。”半个世纪过去了,作者所预言的景象已呈现我们在我们面前,我们已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