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有一天,妈妈突然说要我去学游泳。妈妈带我到信托花园的游泳所里学游泳。
首先,教练叫我学憋气。我把游泳镜带上。教练叫我看他做一遍憋气。只见教练深吸一口气,然后潜入水里后,教练他不吸气,只在那漫漫的呼气,过了好一会儿才上来。我也学着教练做一遍。第一次做的时候,我潜入水里,一不小心吸了一口气,我马上上到水面,呛嗓子了,我感到非常不舒服。使劲咳嗽。但我坚持,努力的学。做人不能半途而废的嘛。一次我终于学会了,我潜入水里,不吸气,只在呼气,所以不再呛嗓子了。
然后,教练叫我蛙泳。教练先教我脚是怎样游的。教练要我的手扒在岸上。教练也用手扒在岸上。教练他把脚先一收,然后一蹬,再一合。动作做得非常到位。然后我也按照教练的姿势来做扒在岸上,一收,然后一蹬,再一合。像青蛙似的做了起来熟练了,我又潜入水里游一游,游得不是很快,但教练说我做的姿势做的很好。我再学到用手和脚一起运用,那我就会游得很快了。
接下来,我要学用手了。教练教我用手把水波到腰部,再用手把水从胸部向前插。一直做,做到动作到位了为止,就在水里游。很快就学会了。
最后,我在水里将学过的方式运用在一起。脚一收,一蹬,一合。手把水波到腰部,到了胸部就向前插。学了几遍,我就完全学会蛙式了。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学会了游泳,心里美滋滋的,原来也是这么一件有意思的事。既学到游泳知识,又可以当做娱乐,还可以强身健体。你说这样不好吗?
在暑假前我不会游泳,因此我很羡慕闵思琦,看到闵思琦在水中如同一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着,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游泳学会。我向妈妈诉说了我的想法,妈妈说:“既然你这么想学游泳,明天就叫你爸爸教吧!”“哦耶!太棒了。”我蹦了起来。
第二天,爸爸妈妈便带我来到游泳馆,换好泳衣后,爸爸就开始教我游泳了。“要想学会游泳首先要学会憋气。”爸爸说。于是我把眼镜带好,捏住鼻子,潜下水开始数游泳池边上的格子,“1、2、3、4、5……”我在心里数着,刚数到13,我就觉得有点憋不住了,我在心里暗自鼓劲“加油,加油,再憋一会,再憋一会。”最后我数到第25格的时候浮出了水面。妈妈看我能憋气这么长时间,便让我挑战试着自己游,我鼓起勇气一头栽了下去,我用双手划了又划,可就是浮不起来。爸爸说:“你的手是不是只在一个平面划的?”我点点头“那你错了,你的手要向下划,人才会向上浮起来。”我试了几次,虽然游得不远,但是我终于可以浮起来了。我又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终于可以从小游泳池的一边游到另一边了!爸爸说:“你现在虽然会游泳了,但你只会憋气游一段,游不远的,现在我们练习换气游。”我借助浮板开始学习换气,刚开始时我老是不会换气,爸爸说多练习就好了。唉!真的,练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可以不借助浮板自由换气了,我好开心哟!
过了几天,我约了闵思琦一起到游泳馆,在游泳池中我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比赛——看谁先游到对面,最终我赢了,而闵思琦却输在她有一段时间没练习游泳了。
在这个暑假里,我不仅学会了游泳,体验到了游泳的乐趣,还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学会一种新本领,不仅要有正确的方法,还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经常无心去探究那些问题的根源。谁提出的对这个现象的疑问?谁,凭借什么方式,得出这个结论?这一定是真的吗?纵使现行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在教学活动中也往往流于形式……
“钱学森之问”至今还回荡在教育者的耳边,我们的学生是怎么了,怎么一个个都不去质疑书本。老师说的话,从来都是奉为圭臬。冯骥才先生有次在美国某高等学府听课,那是堂哲学课,老师先提出的书本上的观点,最后却被学生驳倒。冯骥才大惑不解,他问老师:“您不觉得丢脸么?”老师却说:“我认为学生给我上了堂课,我承认他们说的是对的,我准备致函给书的作者与他讨论。”流于形式的探究,往往是重复一遍书上的实验,最后才得出符合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少去问:“明明我的实验无法印证书上的结论啊,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往往沉默地接受现成的结论。
如果探究成为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那么学生必定经过了似科学家那样摸索着前进,经历着从无到有的过程,最终得到真理。这个时候,真理是什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了解了“怎么得来的”这个过程,学会了质疑、猜想等。然而现今尴尬的是,“探究”往往演变成“验证”,学生们知道,如果实验得出的结果与书本吻合,那么实验就是成功的,如果不符,那么实验就失败了。这样索然无味、没有新鲜刺激感的探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别说成为辅助他们的工具。
我们倡导探究,是因为它们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未来可能有所建树。但限制我们的过多:器材的缺乏、应试教育的压力……在《开讲啦》青年公开课上,一位中学老师对北京第十一中学的校长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他举了个例子:在国外,一个对数的概念老师讲了一节课,从它的诞生的来源,使用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什么领域的发展……而在国内,一堂课要研究对数的概念、运算、应用、引申……这同样是许多教育工作的困惑,条件不允许,探究也就无意义。
让学生多问“怎么得来的”,老师想法帮助解决“怎么得来的”,探究才能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成为学习的助力。
随着我们孝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市区街道到住宅小区,处处绿树成荫、香花扑鼻,更有那小巧玲珑的崇义园、古朴厚重的郑兴公园和规模宏大的胜溪湖公园。在我心中,我最喜欢、向往的是胜溪湖森林公园。她座落在孝义市迎宾路旁边,胜溪街的南部,这是一个风景优美、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夏天到胜溪湖游玩的人最多。走进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遍布公园四周的树,一棵棵杨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一株株粗壮的银杏树,像一位位威武的士兵矗立着。还有那一棵棵国槐,大大的树冠既像撑开的一把把绿绒大伞,为我们遮风蔽日;又像一把把大蒲扇,为我们送来阵阵凉意。湖上两座弯弯的拱形桥凌空飞架,宛如雨后的彩虹,美极了。碧绿的湖水像柔滑的丝绸,迎风舞动,吸引了许多游人泛舟湖上,一圈圈波纹荡走了人们的丝丝烦恼忧愁,激起了阵阵爽朗的笑声。穿过拱桥,就来到了碧荷园,碧荷园因湖中的荷花而得名。湖面上,那碧绿的荷叶,既是鱼儿白天宽阔的游乐场,又是青蛙晚上柔软舒适的大床,还是小朋友想象的摇篮,在他们看来,荷叶上那晶莹的露珠就是鱼儿送给荷叶最名贵的礼物钻石。各种艳丽的荷花偎依在荷叶旁边,看那粉红色的`花瓣,有的已经露出迷人的笑脸,宛如一个个仙女下凡;有的含苞待放,多像个羞答答的小姑娘呀。在看那些白荷花,洁白的简直能和白雪公主相媲美。吸引了许多游人与荷花合影留念。
到了秋天,胜溪湖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又一幅独特迷人的风景。放眼望去,片片绿叶换上了金装,在风伯伯的吹拂下,一片片叶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飘到水中,像一叶叶小舟到远方旅游寻梦去了;落在地上的叶子,在大地妈妈宽广温暖的怀抱里做起了香甜的美梦。再看那朵朵秋菊,傲视风霜,怒然绽放,粉的像霞,白的如雪,黄的赛金。看看这朵很美,看看那朵也很美,真让人大饱眼福。
胜溪湖森林公园,我们的城中之园,随着孝义的进一步发展,你将会更加光彩夺目、美丽迷人。
我也用微博。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诗歌才如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惟有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表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不禁抚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评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多在险远,而人迹之所罕到焉。”我深以为然。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
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天热得真是像蒸笼了”!我一边擦汗一边抱怨道。爸爸便提议:“要不咱们去游泳!?”我拍手赞同。
到了“国色天香”游泳馆,我迫不及待地换好衣服跳进泳池。好长时间没有游泳了,手脚都有些活动不开了,便在水里胡乱的“刨”了一会——蹬蹬腿、拨拨水。
蛤!准备活动做好啦!我便以“蛙泳”的姿势游向前。没一会,便累得手脚都软了,整个人都沉了下去。待我又“复习”了游泳姿势,便自告奋勇的要和爸爸比赛,结果却是还没到终点我就落后了,本来还想“拼命”去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只能举起小白旗了。旁人看到我们这对父女的比赛全过程,都笑了。
人生难得几回爽!我一定要赢个够!便摆出了***气腾腾的表情和动作。在气势上,爸爸也不甘落后呀!旁人看了心里十有八九在想:这父女俩难道在拍现代版的“叶孤城大战陆小凤”?只见10秒的.功夫,我们俩就“***”到了泳池中央,我遥遥领先了一步。坏!又要没力气了,我暗自想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我亮出了我的绝招——仰泳!一边享受晒太阳的姿势、以便迅速拨水,我赢了!
好不容易赢了,便向爸爸开玩笑道:“怎么样,服了没有?”爸爸却摆出了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刚才就是让着你,看你的水平怎么样而已!实践证明:‘一般靠上!’”
我实在是不服气,却又被夜的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我们这次比赛比得是酣畅淋漓,回家的路上,我一边回想刚才的比赛,一边吸取教训:游泳一定要有速度和力气,否则就会输得很惨!
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虎妈”、“鹰爸”事件想必仍记忆犹新。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各个品学兼优,才华横溢,教育方式引来一批人追捧。但冷静思考之,才发现这不过是教育的“懒政”。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虎妈鹰爸们却把孩子们当成了他们达到某种目标的工具;制定各种高强度的学习方案,规定凌晨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的严苛作息,成绩必须得到全优……但试问,这些孩子了一摞高过自己的证书,他们的童年还剩什么呢?
漫画向我们展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分分必争纯粹以分数至上为目标,另一种却是注重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我为后者击节叫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故父母要担当起人生导师的责任,在孩子的人生各方面为他们点亮明灯。而不是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成绩优异生,成为自己口中骄傲的谈资。这种父母无疑是自私的,无疑是最懒怠、最没有用心关注孩子成长的。
千年的儒家文化为何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想那便是孔老夫子的那一句“因材施教”化为春风沐阳,化为每个人心田里的一丝希望。孔子弟子三千,情形各异的人不胜枚举,但他却能以谆谆教诲培育出无数优秀的后辈。反观某些家长,抱怨自己孩子难管,将孩子的失误责任推向学校、老师,不免过于失职。三千弟子都能成长有素,何况一个孩子呢?
再者,教育绝不能粗暴行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是教育应有的生态。家长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拒绝往规则、制度里框住孩子,要灵活变通,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讲求“精准教育”,也不要在语言上抱怨责备孩子,恶语伤人三分寒,暖语人间四月天。多给予他们鼓励、支持,不但要善于做一个“批判者”,也要善于做一个“建设者”。
成长的塑造不单是由学识堆砌而成的。无知肤浅如“北大炫证女”,凭自己聪慧头脑与努力在大学内考过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证件,但目的却是将证件铺在床上显示自己很有本事的照片,来哗众取宠,夺人眼球。你能说这是教育的成功范例吗?过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已使他们迷失方向,让原本纯洁的求学心染上了“利欲色彩”。所以,父母更多的应该让孩子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为那些公序良俗远比冷冰冰的知识重要。
莫让孩子成为机器,让他们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深入社会的人。莫让“懒政”使孩子走向深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