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昨天下午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燃点》这部创业纪录片。上周跟芳哥一起看装修的时候,瞎逛经过电影院,看到了这部电影的海报,1 月 11 号上映。当时就被海报上偌大的罗永浩的头像所吸引,心想这位著名相声表演企业家啥时候转行跨界演电影去了作为多年老罗的忠实粉丝,是必然要支持的。
看一看猫眼上面的排片,就知道这部电影再怎么着也是火不起来了。非常稀少的排片,整个长沙的院线,仅有三四个影院在播放,并且每天才三场左右。
果不其然,晚上去的影院,本身就只能容得下几十位观众,还只有稀稀拉拉五六个人。
《燃点》是一部记录创业者的片子,算是比较真实反映创业者生活的,有罗永浩、戴威、papi 酱、马薇薇、傅盛等创业者的生活,也有张颖、徐小平、唐岩等投资人的介绍。
以前自己觉得凡是有点想法的人都应该出来创业才对,后面慢慢就改变了。其实,创业也只是相对于正常上班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根本没有孰对孰错。想创业,没错;想工作,也是没问题的。自己能逻辑自洽就行。
创业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光鲜。3 年内的创业公司的死亡率为 97%,时刻要担心竞争对手的攻击,担心资金链的断裂,尤其是在方向不明确的时候,还得扛着一切往前冲的茫然。
影片中的老罗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创业者。从他开始做 T1 的时候就开始支持,支持了三四部手机了,公司同事也有不少锤子的粉丝。奈何屡屡传出***的负面新闻,不过 18 年底应该是再一次碰到了大问题,也衷心希望老罗能够突围成功。
看完《燃点》,总结三点感想:
一如既往希望老罗能成;
影片很真实,不夸张,创业生活基本就是那样;
如有机会,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创业一次,尤其是赶在了现在这么好的时代。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愿所有创业者都能够顺势而为,剑指天下!
“我的眼是为注视他人而存在,我的手是为帮助他人而存在,我的耳是为倾听他人而存在,我的心是为感受他人而存在”。这是我曾读过的一首小诗,从诗中不难看出,我们似乎总是要建立在他人身上才能实现价值。然而,人生中必经历一个没有人关怀你,鼓励你的时刻,那时,你只有自己。所以,其实人生的关键在于找到你自己。
每个人自出生以来,能陪伴我们走到最后的往往只有自己,试问,最了解我们的不就是我们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知道自己的'一颦一笑真正的含义;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想法,知道我们的人生真正在追寻的东西。而这些与我们真正连接在一起的事物,为何定要他人来替你揭开,当然这是不必要的。
找到自己也是使自己真正放手拼搏的动力。我们总会在明确自己目标、明确自己的时候,产生一种拨开云雾的豁然开朗之感,自此,你的眼中只剩目标一点,定会拼尽全力去完成。屠呦呦,若不是她找到了要通过医学来造福人类的目标,若不是她找到了自己,是什么可以支撑她进行几十年的实验,不停地探索下去。顾准,若不是他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要专心研究学术的目标支持,何以在妻离子散、饱受冷落的境地下,依旧决心完成了他的著作。他们都无不在证明着,找到自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然而,有的人总在迷茫着,或伪装着,他们飘摇不定,迷失在他人给他的判断和束缚上。找到自己何不也是在这种困境中能找到出口的唯一方法。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自己的人生本该基于自己,基于自己的需求上,他人的意见是不该动摇自己的。
于是,人生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到自己。而要实现此关键,首先是要拨开层层迷雾,拨开他人对你的定义、束缚,先放下他人“你应该怎么样”的声音。他人的建议总会动摇自己的判断与决定,如今,就先抛掉他人、挣脱旁人的枷锁,只先找到自己。
其次,要透彻地认识自己,细数自己的优点、缺点、爱好,真正为自己定下一个坚定的目标,找到真正的自己,才可以为之奋斗,拼搏。
找到自己,才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暂且没有他人,只有自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