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天天都会缠着爸爸去一家商店买山楂糖。说是商店,其实就是一间十平方米的小平房,开了扇窗户,在窗内挂着一些袋装小食品,窗台上摆着两罐花花绿绿的糖。为了让小朋友也能看得清它们,还特意在窗下搭了个小台子,让小孩子站在上面张望。那时的我就总是站在台子上,睁大眼睛看罐里的糖哪颗最大最馋人,挑好了再向坐在里面的阿姨交几角钱,满意地离去,身后总伴着“小姑娘,下次还来啊”这句话。
我只记得那个小店只在墙上用红漆写了歪歪的“商店”两个字,只记得里面总卖我最爱吃的山楂糖和别的小食品,当然还有酱油、醋等。商店很简陋,但它仍是一个我最爱去的地方,里面的阿姨总会笑着再多送我一颗糖,让我觉得她那么和蔼大方,使我对她和小店的记忆也带着甜味。
后来也不知过了多久,原来的小平房拆了,阿姨的商店也不在了,这让我心里失落了一阵子,不过很快我就发现她在靠街面的.地方租了房子,不久就又开起了商店,并且给她的商店取名为“仁和商店”。我真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在商店里跑进跑出,觉得能置身于商店内真是很奇妙,那些食品离我那么近,我可以只隔着柜台的玻璃挑选食品,再也不用费劲地踮着脚了!我兴奋地到处参观着,觉得这商店真大,可以让我在里面走几个来回看各种小玩意儿,还有那些精美的文具和玩具。阿姨还是那么亲切,热情地招呼每一位顾客,她总是把价钱的零头舍去,让人心里又舒服又满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我不再那么傻乎乎了,路边各式的商店越来越多,越来越吸引我的眼球,相比之下给人亲切感的仁和商店反而有一种陈旧落寞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再青睐它,忘记了它的存在,它像一张陈年旧画,让人视而不见。近几年,“仁和”才逐渐引起我的注意。先是停业装修,经营不久又扩建整修,刷新换匾,其间又不断地整修完善,成了现在的“仁和超市”。这里大到被罩,小到各种小食品、文具,各类商品琳琅满目,而且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低廉,让购物者都心甘情愿地掏钱。最重要的是超市还保持着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吸引了不少老顾客前来光顾,于是就常常出现开篇的那种情景。
仁和超市的不断进步,不仅方便了我们,更让我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今年寒假,我和范布宁等三个小朋友一起去报了一个“素描班”,除了画架等材料,学费全免,连“学生”也是“老师”组织起来的。哈哈,其实是我想学素描,妈妈帮我组织的,因为她就是老师。
第一节课是教画圆柱。在正式画之前,先需要整理用品:铅笔要削好,画架要搭好,纸要铺好……我高兴得不得了,恨不得直接动手画,还得先看示范吧。先打一个框架,再打线条,深深浅浅……转眼间,一个漂亮的圆柱就诞生了,好像是放在纸上的,超有立体感。因为素描有高光点、亮面、灰面、阴影、明暗交接线五调子,把这五调子表现出来就有立体感了。看着妈妈画,我想:“这简单,看我的!”于是开始学妈妈的样子打框架。但有句话说的好:看事容易做事难。
刚开始打圆柱上面的那个扁圆时就发现:原来这么难!笔好像故意在和我作对似的,怎么也打不圆。而妈妈要求用直线组成圆,我却直线画成了圆弧。这时我一开始的高兴劲全像天边的云被风吹走了一样,无影无踪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勉强画好了我的框架,但“不幸”还是发生了:妈妈说我画得:1、太小;2、结构不对。两个原因就把我的这幅“佳作”PS掉了,并让我在反面重画。这真让我“欲哭无泪”啊!我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妈妈是怎么画的,然后学着妈妈样用心去临摹,终于又一次勉强把框架画好了。看看范布宁:哇,她画得真快!但我告诫自己:不能急,画得太快会把好不容易搭起来的框架搞糟的。
接下来是在框架里用线条画出明暗,这样就有立体感了。打线条也是有讲究的,线条要打得两头一样粗细,做到“两头轻,中间略粗”为最高境界。但这种线条不是一天两天能够练出来的,这是一点;第二点更重要的是打线条千万不能乱,打出来要一组一组的,并要有在角度的交叉。如先打横着的一组,再打斜着的一组;第三点是线条的深浅关系,如果要浅,则既可以减少线条数量,也可以把线条加深或变浅,除了手上用力不一样,加深或变浅可以用不同软硬度的.铅笔。
最后,我完成了那张作品。看着有些模样的圆柱,我颇有些自豪:这可是我的第一张作品哦!当时自以为画得不错,等到“培训班”结束,看看真是实在比较糟糕的。我的素描旅程作文青春人物素描作文课间十分钟素描作文
一奶一一奶一却对下雨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只要一听到雨声,她就抬起头,仔仔细细地查看天花板,生怕屋顶哪个地方漏下雨来。
这个坏一习一惯,她到现在居然还 没改!
一奶一一奶一总是把以前她怎么急急忙忙找各种各样的盆子,在屋内接水的往事讲给我听:
“哎哟,只要一下雨,屋里就会遭殃!”
“没办法,那个时候屋顶上只有一半是瓦,还 有一半是茅草。”
“那个时候太穷了!”
每次听到这样的往事,我就会想,这样的事,真会发生在一奶一一奶一身上?我表示怀疑。因为和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太不一样了!所以一到下雨天,我就拿屋内接雨水的事逗一奶一一奶一。
一一团一白色的雾气从窗户涌了出来,涌进了院子里。我漫步进院门时,一奶一一奶一已经烧好了饭,坐在厨房门口的椅子上向我招手:“来,璐璐,准备一下,快吃饭了!”
灶膛里还 有火光,映在一奶一一奶一的'脸上,红通通的。她脸上的皱纹,也在火光的映照下舒展开来了。
“一奶一一奶一,下雨了。”我笑着说。
她的眼睛眯了起来,抬起头望望天空,又望望我,眼睛眯得更小了:“现在下雨,也不用怕啦!”
话音刚落,我们俩都“哈哈哈”地笑起来。
爸爸走进院子,问我们笑什么。
我和一奶一一奶一相视一眼,她一转身进了屋,我吐了一下舌头:“不告诉你!”
我们家现在的房子,还 是杭千高速修建后那一年造的,因为高速公路从我们村里过,我们村很多旧房子都变成了新房子。本来我们村是场口地区条件很差的一个村子,一交一通不便不说,村里连一幢像样的新房子也没有。村里人都到城里去打工,我爸爸以前也不在村里,因为村里,一级村子附近没有可以工作的地方。
现在不一样了。自从高速公路通车以后,我们村所在的这一片地区,现在成了经济开发区。我们村的旧房子全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漂亮别致的小别墅,还 有一个大大的院落,一到秋天,桂花的香气就飘荡在整个村子的上空……
雨水还 在落,“滴答滴答”的声音从窗外飘进来。我们一家围坐在餐桌上,一边吃着一边谈笑风生……
这是我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在素描绘画当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结构。
现实中很多画家,由于对人物或物体结构缺乏了解,最后只能走形式的路子,在创作中很难拿出具有深度的力作。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方便的照相机(现在都使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可以在电脑中处理图形,能够省却很多造型的麻烦,但是,形是形,结构是结构,并不是一个概念。对绘画的过程而言,形是附着在结构之上的表象,而结构才是对象的支撑;外在形的轮廓无法真正表现对象的内在美。
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当对象一旦变换位置,而我们又缺乏对结构的了解,就很难着手。在初学阶段,几乎每个人都经历了利用稳定的三角形来确定形体的大体位置和构图,然后再用小的虚拟的三角形、方形等分解被画对象局部的位置,这样的方法最后只能是比葫芦画瓢,照相般描绘对象。
就像我们已经走过了充饥的年代一样,我们已经走过了缺图的年代,正跨入一个读图的时代。各种图形、图像、图库层出不穷,再用照相的方法——抄照片去再现对象,倒不如干脆去搞摄影算了,那我们还不如照相机来得客观。对画家来说,最难以接受的便是被人夸奖为:看画得多好,像照片一样。也就是说,那些个作品没有强烈、强调和更深层次的东西,缺少画家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和对对象的内涵表现的创意,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绘画的艺术作品呢?
艺术的真实,并不是纯客观的真实,而是画家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手,表现画家内心的感受的一种艺术的真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刻画与刻划。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